tim6688 wrote:
謝謝版主回覆,因為在練習場遇過這樣的高手在打球,所以想學習,那就等待你的教學影片了
真不好意思,到現在都沒拍到影帶。
我就用圖解加文字來說明。希望能多少說清楚一些。

幾個要注意的重點是:
左手腕在上桿時拇指大約指向1點鐘~1點半鐘(視球桿長度)的方向。半揮不需要上很高,主要在練"釋放到翻轉"的那一段。
下桿時,在還沒到釋放點「B」(幾乎手已經到球的位置了)之前,拇指盡量維持在指向1點鐘的方向,不要太早放掉。
開始釋放後,雙手拇指順勢地把桿面關上(就是擊球桿面已經面向目標),並做出翻轉(雙手拇指指向10點半~11點的方向)把球往前送出。
整個關門動作要練到有力但順暢。如果太右就是關太慢,如果太左就是關太急促,或是打中球後手就停了,沒有順勢帶出。
整個揮擊過程最好頭和雙腳都不要移動,但是膝蓋和重心可以略微往左移,但不要到右腳跟會抬起的程度。肩膀盡可能是維持在平行於目標線,以後因應球路的變化會有肩膀角度的改變,但是初學時以平行為主。
初練習時可以先由「A」比畫到「B」的位置數次,但不要釋放,檢查一下拇指是否還是朝向1點鐘的方向。確定之後再抬桿擊球。
擊完球後,要檢查拇指是否朝向11點鐘的方向,還有,雙手是否未到收桿終點前已經彎曲了。
如果打厚或打薄,可能是雙手不夠直,或是這3點移動了。
如此反覆練習就能做到,"延遲" 與 "腕力釋放" 的雙重效應。這種技巧對短切球其實也有不錯的效果,手在球前面會比較順暢,不容易失誤。
wrote:
Happywork 大大您好,
小弟初入門剛滿一個月,今天在練習場嘗試用大大所提的半揮杆方式大約打了一百球。
大概每五球會有兩到三球會擦到地板才碰到球並聽到輕脆的擊球聲響。
球的方向大致差不多,但問題是距離大多在五十碼左右。
我想可能是還沒用上手腕的力量,只靠手臂肩膀擺動所致。
想請問前輩,這樣的距離正常嗎?我想繼續這樣練習個1000球左右,可以八九成抓到擊球點之後再做全揮的練習。
或是有其他的練習方式可建議給小弟,再正式進入全揮?
附帶一提,小弟目前只有七號鐵杆,無法百分之百照大大所提的拿九號或P練習半揮。
感謝大大撥冗看完,任何建議小弟都銘謝在心

以上碼數是一般男性球員7號鐵桿距離140碼~170碼的中間值,也就是年齡35~45歲,身高167~174公分,體能和肌力中等。
以順暢揮桿為主的碼數,不是暴力擊球能達到的最高碼數。
請問,你做的是圖中70碼的揮擊幅度嗎?
如果是的話,我認為你的50碼再加滾動差不多56碼左右。所以巧勁還沒完全發揮出來。大概你握桿和手臂肌肉還太緊。
要讓你的兩隻手有像桿身一樣的有彈性,有些剛性但是又不僵硬。
如果看到有人揮桿輕鬆卻打得遠,除了腕力之外,通常他還發揮了 "手臂如球桿" 的功能。
如果你也是中間體能的人,那你就照我上面標示的距離進階去練,失打率低於10%,精準度(落點在直徑10~15碼的圈圈內)80%以上,就能再練下一個碼數。直到全揮桿。
圖中給的碼數不只是為了練習的進階而已,常用不同碼數做練習,下場時都用得到。
逆風110碼,如果覺得應該抓130碼,很多高手不是拿9號,而是用7號打,穩定度高又比較剋風。
山上打到山下,坡度落差很大的果嶺,高手用7號平推出100碼,因為減少球的飛行時間就是降低風險。
所以練半揮不只是P桿的專利,用7號桿練習出長短固定距離的球,是很多業餘高手常練的招數。
wrote:
你這裡說的半揮桿和影帶上說的半揮桿一樣嗎?
不太一樣,影帶上看到的是標準半揮桿。我說的是業餘用的半揮桿。
1. 影帶上的半揮桿,就是半揮桿,我說的半揮桿其實也可以做全揮桿。但是因為如上圖標出的紅字,『站寬和蹲低』,所以就算全揮桿也只有標準全揮桿的85%的距離。
2. 照一般的全揮或半揮來練就好,為何要刻意用一個只有85%距離的怪雞絲。因為這樣容易打出延遲,也比較容易練到腕力。業餘球手不比職業球手有比較強而柔軟的體能,所以善用腕力是一個提高球距的關鍵,美國長青組就比較能看到這樣的擊球方式。
3. 那不同點在哪?
『站寬和蹲低』以及極力的延遲釋放和微翻轉。而標準半揮不是站寬,是更縮小站寬。在擊球和送球上的感覺也略微不同。
4. 那以後如果球道容許,我想極力一揮,我要用標準全揮桿,還是這個方式的全揮桿?
答:用標準式全揮桿。想全力一揮都用標準式,想打穩,降低失敗率就採我說的方式。兩者都要練,先練我說的揮擊方式,可能效果會更好。
5. 如果是自幼就學高爾夫,而且長期不間斷的球手,就一律用標準式打法就好,我的方法只是讓長大後才學,身體柔軟度跟不上的人,找一個偷吃步的方法而已,根本不入流,不過真的很好用…….呵呵。
註:很多業餘者的失誤源於:沒有從小練球的PRO的柔軟度,卻要做出PRO的姿勢。所以都在轉身上出問題。這個打法限制了轉身,但也讓失誤的因素降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