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揮桿方式的比較(感覺最近高爾夫版有些冷清,來點把火,大家扇一扇吧!)

高爾夫的揮桿大致上有兩種使力的方式,用【手臂拉】和用【手腕甩】。

用手臂拉,最後還是要靠手腕甩才能使桿面回正。如下面【甲】圖,紅色的部分(A到B) 就是用臂力拉,球桿與手臂呈現90度,這是不亂動手腕的自然結果。
綠色的部分(B到C) 就是藉著拉下來的強大桿頭動能用腕力甩出去。腕力只用在B~C這一段。

用手腕甩,基本上還是要伴隨著手臂拉,拉和甩同時發生,純粹靠手腕是甩不出力量的。如下面【乙】圖,一開始下桿就使用甩的力量,所以沒有紅色部分,只有綠色部分。

兩種揮桿方式的比較(感覺最近高爾夫版有些冷清,來點把火,大家扇一扇吧!)

在練習場,可仔細觀察旁邊球道的業餘球友,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都是用【乙】的方法在揮桿。
而如果參考一些國際知名的球手,大致上卻是用【甲】方法在揮桿。如下圖:
兩種揮桿方式的比較(感覺最近高爾夫版有些冷清,來點把火,大家扇一扇吧!)
本圖只供純學術探討,無商業行為,如有異議即刻撤除。

那為何職業球手會用【甲】圖的方式揮桿?

先來分析兩者擊中球時的桿頭速度。桿頭速度越快相對球飛行的距離就越遠。
依力矩原理:

兩種揮桿方式的比較(感覺最近高爾夫版有些冷清,來點把火,大家扇一扇吧!)

【乙】圖從90度(100%) 開始釋放到擊中球時恰好打直(43%),所以平均球桿受力是 (100%+43%)/2=71.5%
【甲】圖有3/4的時候是90度(100%),1/4是如乙圖的71.5%,所以平均球桿受力是 (100%*0.75+71.5%*0.25)=92.875%
【乙】71.5/【甲】92.875=0.77

就是說【乙】在對球桿的施力效應上只有【甲】的0.77倍。
但是【乙】的揮桿路徑比【甲】長約為1.1倍。
以做功來計算W = FS (有效力量*位移)。【乙】擊中球時的桿頭動能約為【甲】的1.1*0.77=0.85。
如果把動能換算成速度,E=1/2mv^2 (速度=1/2桿頭質量X速度平方),以此反推的話,【乙】的桿頭速度約為【甲】的0.92倍。
結論就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甲】會比【乙】擊出的球速快大約一成。

除了上述的距離差之外,【甲】方式因為桿頭較晚釋放,所以造成較陡峭的下擊路線。這種路線造就出來的好球帶較寬,也就是失打率較低。有一篇”為何職業球手閉著眼睛都可以打出好球”可搜尋參考看看。

如果已經用【乙】的方法擊球超過10年以上,想要改正為【甲】。說實在的,相當不容易。可以做小幅度修正,但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雙手不能太彎曲,否則揮出的路徑會偏小。
2. 整個揮擊過程,兩隻手臂都要盡量放鬆,不能縮回來。
3. 上桿時手腕還是要盡量維持90度角,不能垮掉。
4. 下桿時重心的轉移還是要正確。又因為幅度比【甲】大,所以整個過程不能「急」。
5. 因為球桿的受力效應偏低,所以不要拿太重的球桿。雖然兩個人身材、力量一般,但是偏【乙】方式擊球的人不可以比照【甲】方式擊球的人拿一樣重的球桿。


備註:本文有另外於洋梨高爾夫評論-會員分享裏頭刊登過。http://www.peargolf.com
2015-04-10 12:31 發佈
感謝分享,獲益良多。
我現在也在調整動作,希望能以甲的方式穩定下來擊球。
HAPPYWORK大大真的是對高爾夫很有研究
每次看到您的文,都覺得相當深入
但關於揮桿方式我認為這是相當難以讓人體會了解的
一般來說沒有受過教練指導的球友大都用本能(上半身+手臂)力量打球
我也是如此打了6-7年
是這2年才開始學延遲下桿

延遲下桿的關鍵點在於下桿過程中儘量維持手腕曲腕的角度(一般來說是手背與前臂呈接近90度)
直至雙手位置從上桿頂點維持曲腕一直掉落下來,掉到右大腿位置才開始解開曲腕角度
所以選手的手部位置落到大腿時,由於曲腕尚未解開,所以桿身會跟地面平行
最後解開手腕時瞬間桿頭就會加速釋放

上述只有針對手腕部份
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很多方面配合,不然以人體工學來說是辦不到的
就例如上半身,胸口下桿時要保持關閉,胸口在下桿過程會指向側後方45度的位置,擊中球時是指向球位
整個上半身因為胸口從指向側後方轉動到指向球位的過程中,相對於臀部髖骨的位置,上半身是保持在後方的位置,也就是說髖骨超前上半身很多
上面這個要做到,才能在下桿過程中為雙手留有掉下來的空間,不然會被卡住
只要卡住,為了打到球,又不得不提早釋放並轉動肩膀去擊球
一般球友就是因為沒有受過訓練,所以在擊球時,胸口都對向球的前方去了,如此便沒有延遲釋放
也就體會不到甩動的感覺

而手腕的主要動作是從"曲腕"到"解開",不是用手腕用力把球桿"拷"下去
可能很多人會因為聽到用手腕,會有錯誤的認知

下面有賈西亞超級延遲下桿的影片
他更誇張,職業球員是維持曲腕讓雙手落下,而賈西亞是在落下的初期又加深曲腕角度
就是曲腕角度在下桿時比上桿頂點變得更多
超級誇張
大家看一下

首篇文章只是比較甲乙兩個揮桿方式。
不認為一定要由乙方式改成甲方式。

業餘者能把乙方式打好也已經是不容易了。
所以才有後面那幾項建議。

當然能了解自己的揮桿屬性,會更好。
才不會想去跟別人拿一樣重、一樣硬的球桿。
也比較能了解,同身材為何他打得比較遠,以後就不會因為不服氣而用蠻力硬摧。

甲方式是將來比較容易打入單差點,但是乙方式也是可以的。
業餘白梯距離不算遠,單差之間的決勝其實在泛果嶺,不在開球。

可是用乙方式打入單差的人,可不要誤會 "單差的就要拿重一點、硬一點的球桿"。如果這樣換桿的話,未來就會很辛苦。
最近我也是調整用A的打法在擊球,感覺質量跟擊中紅中的比例提高,方向也稍微集中一點,只是有時候換杆打時節奏會亂掉,有時候要第二球才會矯正,還沒有在球場實際測試,只能加緊練習這禮拜六打球時看能否比之前成績穩定點,已經停在2~3輪車之間有半年以上了
老師的分析真是精闢!正是我現在亟欲想體會的,太感謝了!
happywork wrote:
高爾夫的揮桿大致上...(恕刪)

happywork wrote:
高爾夫的揮桿大致上有...(恕刪)

甲打法用較重的鐵桿身擊球,回饋感極佳,簡直是一種享受。
乙打法用較輕的碳纖桿身擊球,球路較穩。

H大的數學好強,算式我都看不懂。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