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一下「加速度」

本來想提一下「揮桿」,不過之前有一篇回應文裡頭我有淺談到空手揮桿的練習法。所以就先閒聊一下「速度」吧。

我在練習場時,有幾個年輕人(不是我的學生) 常喜歡跑到我後面看我揮桿和聊天。
那幾個都是1號木桿的瘋迷者,常常在換1號木桿。在練習時也常以練1號木桿為主。
偶而也會邀請我下場打球。平時在練習場看他們木桿都打很遠,可是下場後的平均距離卻都比我短。

有一天,一個TVBS的記者帶了一個測速器來,就放在揮桿板的後方。可以顯示出桿頭的速度。那幾個年輕人也圍過去試揮。正當我走過去時,被他們叫住。他們請我揮揮看。
我照正常的速度揮了兩球,記得好像都顯示98。單位是甚麼我忘了。
他們問說:老師你沒用力嗎?
我說有阿,照平常那樣打阿。
他們又說:那怎麼可能,我們都有105以上,你怎麼才98。

當時我也沒細想是為什麼。過了不久我開始專研高爾夫力學時,才恍然大悟。
105與98是桿頭通過擊球帶時的最高速度。但決定球飛出的初速的是〈球要飛離時的桿頭速度+球被擠壓後釋放出來的速度〉。
如果速度105的桿頭在擊中球時桿身已經打直了,那他擠壓球的力量最高只有桿頭的動能甚至可能不到。
如果速度98的桿頭在擊中球後桿身才從彎曲中回直,那他擠壓球的力量除了桿頭的動能還可加上彎曲桿身的動能。
閒聊一下「加速度」(還是這張圖,可看到佛度擊中球時桿身還是彎曲的)

所以雖然我揮桿的桿頭速度只有98,但是卻比他們的105還遠。原因在於我的力量在球被擊飛之前還在加速,桿身在擊中球之後才回直。不像他們,球桿在擊中球之前就已經減速了。

這讓我了解到貫穿力的重要,揮桿不要只想要用力去打「一個點」,要有持續性的力量去掃出「一條線」。所以我前一篇裡有提到這種“黏著掃出去”是一個打遠球的因素。其實不只打遠,會打乒乓球的人都知道,黏著會有很好的控球性。落點可以更精準。


良好的揮桿和送球才可以達成這種加速的延長。以後談揮桿時我再說明。
2015-01-14 1:0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加速度

happywork wrote:

但決定球飛出的初速的是〈球要飛離時的桿頭速度+球被擠壓後釋放出來的速度〉...(恕刪)


這句話對我而言好難懂

不過看圖片和後面的說明

大大要提醒的 就是延遲揮桿的重要性吧


另外 想請教:"平時在練習場看他們木桿都打很遠,可是下場後的平均距離卻都比我短"
這是因為延遲揮桿的差異嗎

謝謝
Reinforcing Ring wrote:
大大要提醒的 就是延遲揮桿的重要性吧
另外 想請教:"平時在練習場看他們木桿都打很遠,可是下場後的平均距離卻都比我短"
這是因為延遲揮桿的差異嗎...(恕刪)

延遲的效果在越長的桿就越不明顯,1號木桿是最長的桿。
1號木桿講求的是「延續」的力量。這和延遲一樣的難。「延續」在越短的桿越不明顯。

所以很多人長竿好短桿就不行,短桿好長竿卻打不遠。
也因此很多人把長短桿用不同的方法打,可是這是錯誤的。
一個好的揮桿是可以兼具短的延遲和長的延續,差別只在球的擺放位置而已。

所以這一篇「加速度」講的主要是強調要打遠要有「延續力」。

下面我會把這個「延續」再說明詳細一些。

學高爾夫真的是一條很長的路,無論職業或業餘者10年都難竟其功。
希望我可以幫忙一些人縮短個幾年的練習時間,前提是要有耐心。所有我寫的如果一時看不懂沒關係,隔些時候記得再回來看,可能會有不同的體會。
我常對學生說:「高爾夫基本上不算運動,是個磨自己脾氣和耐性的修行,加上對誠信的人性考驗。」
歡迎加入這個修行。


PS:上過場的才能了解甚麼是誠信的考驗,在樹林內乒乒砰碰地敲了好幾桿才出來,感覺隊友好像沒看到,那到底要報幾桿好呢
說實在的第一次的考驗最重要,關係到往後好幾年的無數次, 慎行!

高爾夫球被擊中時大約就如前兩張圖一樣,後面一張不知道是什麼擊中的。
球不破的狀況下,壓得越扁彈得越遠。

桿頭擊中球時,就好像高速公路上的大卡車追撞路上一輛故障停下來的轎車。
1.司機踩了剎車 2.司機沒踩剎車,但已放掉油門 3.司機一緊張連油門都沒放掉。
三種情形的結果不一樣。

揮桿也有類似的三種情況:
錯誤的揮桿好像1,如左圖。停下的左手就是剎車。
一般人的揮桿好像2,介於兩圖之間。
職業球手的揮桿好像3,如右圖。油門一直踩到他桿頭揮出的位置。


感謝,圖片截自“錯誤與修正”這本書。

仔細看看,兩張圖最後的收桿位置也會不同。車禍鑑定也是依兩車最後停下的位置來判定是哪一種情況。

貼一下女子高球界的兩位強打者:





看看他們收桿時肩膀的轉動有多大。可見力量的延續很長。
我們業餘者除了柔軟度跟不上之外,在不失平衡之下還是要盡量加大肩膀的收桿。
happywork wrote:
本來想提一下「揮桿」...(恕刪)


98是英哩,飛行約245碼加滾260-270碼,
揮105理論上可以更遠,但如果攻擊角度不好或後旋側旋過多就不會太遠。
以下這段話取自 2007-05-08 "桿頭加速(acceleration)的迷思"。感謝作者golfprochen

一般人大多一心求遠求快K球而以率先啟動特定部位(如下半身或雙手)用力瞬間釋放, 而非同步啟動所有部位持續施力加速(並維持阻力)的方式使桿頭加速。 結果不但容易導致桿頭於起步下行時晃動鬆散, 並反而於觸球前即已提前加速完畢 (亦可參考桿頭行進時與空氣磨擦所發出咻聲之時機), 而於等速甚或減速時觸球, 因而憑白喪失擊球力道與控制力。

這段話也是強調桿頭在擊球瞬間,最好還是必須在加速狀態。
因為 [擊球、擠壓、彈飛],雖然時間短暫,但畢竟還是要行進個幾吋。在這個過程還能持續施力,是穩定和飛遠的關鍵。

很多初學者都是一下桿就用最大的力道,等到桿頭觸球後反而沒力了。所以,一開始不能用全力,只要把桿頭帶入正確的路線,然後沿路加速,直到球完全彈飛離桿頭為止。這樣才能用最少的力得到最高的功率。高手打球看似輕鬆,球卻能飛出不錯的距離,原因即在此。

這也是為何一堆人一直在追求優質桿身,好的桿身才能儲存能量在這 [擊球、擠壓、彈飛] 的過程釋放出來。其實最佳的桿身是自己全身的肌肉。必須儲存到這個過程才釋放,就能有最大的POWER。


另感謝樓上 強尼戴大大 對單位的提示。



happywork wrote:
以下這段話取自 20...(恕刪)


這段話是正確,但測速機也是正確。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