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練習場時,有幾個年輕人(不是我的學生) 常喜歡跑到我後面看我揮桿和聊天。
那幾個都是1號木桿的瘋迷者,常常在換1號木桿。在練習時也常以練1號木桿為主。
偶而也會邀請我下場打球。平時在練習場看他們木桿都打很遠,可是下場後的平均距離卻都比我短。
有一天,一個TVBS的記者帶了一個測速器來,就放在揮桿板的後方。可以顯示出桿頭的速度。那幾個年輕人也圍過去試揮。正當我走過去時,被他們叫住。他們請我揮揮看。
我照正常的速度揮了兩球,記得好像都顯示98。單位是甚麼我忘了。
他們問說:老師你沒用力嗎?
我說有阿,照平常那樣打阿。
他們又說:那怎麼可能,我們都有105以上,你怎麼才98。
當時我也沒細想是為什麼。過了不久我開始專研高爾夫力學時,才恍然大悟。
105與98是桿頭通過擊球帶時的最高速度。但決定球飛出的初速的是〈球要飛離時的桿頭速度+球被擠壓後釋放出來的速度〉。
如果速度105的桿頭在擊中球時桿身已經打直了,那他擠壓球的力量最高只有桿頭的動能甚至可能不到。
如果速度98的桿頭在擊中球後桿身才從彎曲中回直,那他擠壓球的力量除了桿頭的動能還可加上彎曲桿身的動能。

所以雖然我揮桿的桿頭速度只有98,但是卻比他們的105還遠。原因在於我的力量在球被擊飛之前還在加速,桿身在擊中球之後才回直。不像他們,球桿在擊中球之前就已經減速了。
這讓我了解到貫穿力的重要,揮桿不要只想要用力去打「一個點」,要有持續性的力量去掃出「一條線」。所以我前一篇裡有提到這種“黏著掃出去”是一個打遠球的因素。其實不只打遠,會打乒乓球的人都知道,黏著會有很好的控球性。落點可以更精準。
良好的揮桿和送球才可以達成這種加速的延長。以後談揮桿時我再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