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覺接近八成的人握桿還有改進的空間。雖然可能不影響揮桿。
以下是我在另一樓“高爾夫球真的是個難學難精的運動 ”裡的一篇回應文。
happywork wrote:
大部份的運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明白得很。唯有高爾夫,沒有一定的對也沒有一定的錯。
兩個錯可以合成一個對,三個錯也可以拼成一個對。
就是因為這樣才讓這個看是很簡單的揮稈變得好複雜。
既然三個錯的也可以拼成一個對的,那打久了就會精阿。
是沒錯,不過一個「對」的姿勢比較美。「三個錯」所拼出的「對」穩定度比較不好,全場下來,還是會多出不少杆。
A在練球,B在旁邊多嘴:「你這樣打不對,要這樣才對」。
如果A是高手,他可能不予理會。可是如果A還不到單差的話,就會受到影響。
如果B是真正的好教練,他幫A改了一個錯之後會把另一個錯也順便更正。
如果B只是一個似懂非懂的人,那即便他說的是對的,卻會讓A越打越糟。因為原本A是因為兩個錯合成一個對,改了一個,另一個沒改,就更打不到球了。
很多人改到走火入魔的原因就在此。難怪練了10年都沒辦法讓差點穩定低於20。
所有教練都能教你正確的揮杆動作。但是如果你一開始沒找教練,惡習已養成了才要找教練,說實在的,能同時幫你改掉整套毛病的教練不多,何況你自己也不見得能狠下心來改,因為過程中會打得很糟。
如果能碰上個好教練,自己又能不計得失的改,兩星期上一次場,三年內是有很大機會打入單差點的。
看過這篇文章後就知道,修正了握桿,或許會與原來的揮桿不搭。所以想繼續看下去的人就要有一個體認,本來揮桿好好的人,如果改了握桿,卻沒有順道改揮桿,那會脫槌。除非不甘於90幾桿,想要往80多甚或是70多邁進。那就痛下決心來改握桿。或是剛初學者,起步就把握桿拿好,以後會省事不少。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將握桿由下往上握(圖左)改成由側上方往斜下方握(圖右)。(不好意思,因為右手拍照,所以只示範左手)。

圖左是掌心向上,先握住後面3個指頭,接著才握拇指和食指。
揮桿是由上往下的,最後還會打中草皮。如果這樣握因為與實際受力方向不同,所以容易過度緊握。
圖右是手心由側面略向下,先握拇指和食指,然後才握其餘3指。如此揮擊時手部的受力方向較順,比較能輕握。(圖中的握把我用了8年沒換過,可看出我很輕握)
兩種握法,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有何差異,不過因為施力點和空隙的關係,握好之後,會感覺是上提球桿還是下壓球桿的不同。
第二,拇指與食指分得太開(常常拇指起泡,或常磨破手套的人就是)。
拇指與食指之間沒有緊密的夾縫,握桿不確實,受力點會變成拇指。且限制了手腕的靈活度。(左圖)
拇指與食指的根部之間應該有一個3公分的夾線,受力點右手在食指的根部,左手則平均於整個手掌。整個形狀有點像成龍電影裡的鎖喉扣。(右圖)

第三,左手拇指直直地對著記號的弱握改成左手稍往右偏的強握(如上右圖,紅線是記號)。
以前是用木頭桿身不適合強打,不適合挖出一大塊炒皮,也不需要逆旋太大。所以都採弱握。
現在不一樣了,桿身經得起強力挖起一塊草皮,上果嶺後又希望能停球。所以現代的握桿法已經大多採強握法。
強握法,拇指指甲還是在記號處,但是整個手部有往右旋轉了一些。
為何要採強握?因為現代的揮桿和以前不一樣了。
以前上桿打開桿面,下桿慢慢閉合,過了擊球區不遠就完全關閉了。整個過程要很有控球力的人才能準確地抓到Timing。就是說要有天分的人才打得好,沒辦法透過集訓來培養好幾個球手。(大白鯊之前的歐洲高手都是這類型的,從大白鯊起揮桿才開始有變化。伍茲之後改革更大。)
可是現代的打法是把技巧科學化了,看看韓國培養出的那一大票娘子軍就能明白。現代的打法通過擊球區後並不急著閉合桿面,要讓桿面盡可能延伸。所以採強握法比較能適應這樣的打法。
我們業餘的大多是上了年紀才學的,要有揮桿天分更不容易。所以採強握法,配合現代的揮桿方式,比較容易打入7.80桿。
還有,現代果嶺如果不會停球是很吃虧的。想逆旋,桿頭必須更落後。
桿頭落後的結果,如果還是採弱握法,刮到草皮時左手拇指會變成在側面,不能掌控球桿的感覺,因此常會用右手去幫忙,問題就跑出來了。
因此桿頭落後的打法比較建議改成強握法,如此擊中球時,拇指恰好在頂力點。擊球的穩定度比較高。
如果改了握桿法,卻反而打不好,那可能連揮桿也要跟著修正。如果兩者能搭配,立穩80多桿應該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