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握桿

接下來談『握桿』。
發覺接近八成的人握桿還有改進的空間。雖然可能不影響揮桿。
以下是我在另一樓“高爾夫球真的是個難學難精的運動 ”裡的一篇回應文。

happywork wrote:
大部份的運動,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明白得很。唯有高爾夫,沒有一定的對也沒有一定的錯。
兩個錯可以合成一個對,三個錯也可以拼成一個對。
就是因為這樣才讓這個看是很簡單的揮稈變得好複雜。

既然三個錯的也可以拼成一個對的,那打久了就會精阿。
是沒錯,不過一個「對」的姿勢比較美。「三個錯」所拼出的「對」穩定度比較不好,全場下來,還是會多出不少杆。

A在練球,B在旁邊多嘴:「你這樣打不對,要這樣才對」。
如果A是高手,他可能不予理會。可是如果A還不到單差的話,就會受到影響。
如果B是真正的好教練,他幫A改了一個錯之後會把另一個錯也順便更正。
如果B只是一個似懂非懂的人,那即便他說的是對的,卻會讓A越打越糟。因為原本A是因為兩個錯合成一個對,改了一個,另一個沒改,就更打不到球了。
很多人改到走火入魔的原因就在此。難怪練了10年都沒辦法讓差點穩定低於20。

所有教練都能教你正確的揮杆動作。但是如果你一開始沒找教練,惡習已養成了才要找教練,說實在的,能同時幫你改掉整套毛病的教練不多,何況你自己也不見得能狠下心來改,因為過程中會打得很糟。

如果能碰上個好教練,自己又能不計得失的改,兩星期上一次場,三年內是有很大機會打入單差點的。

看過這篇文章後就知道,修正了握桿,或許會與原來的揮桿不搭。所以想繼續看下去的人就要有一個體認,本來揮桿好好的人,如果改了握桿,卻沒有順道改揮桿,那會脫槌。除非不甘於90幾桿,想要往80多甚或是70多邁進。那就痛下決心來改握桿。或是剛初學者,起步就把握桿拿好,以後會省事不少。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將握桿由下往上握(圖左)改成由側上方往斜下方握(圖右)。(不好意思,因為右手拍照,所以只示範左手)。
握桿
圖左是掌心向上,先握住後面3個指頭,接著才握拇指和食指。
揮桿是由上往下的,最後還會打中草皮。如果這樣握因為與實際受力方向不同,所以容易過度緊握。

圖右是手心由側面略向下,先握拇指和食指,然後才握其餘3指。如此揮擊時手部的受力方向較順,比較能輕握。(圖中的握把我用了8年沒換過,可看出我很輕握)

兩種握法,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有何差異,不過因為施力點和空隙的關係,握好之後,會感覺是上提球桿還是下壓球桿的不同。

第二,拇指與食指分得太開(常常拇指起泡,或常磨破手套的人就是)。
拇指與食指之間沒有緊密的夾縫,握桿不確實,受力點會變成拇指。且限制了手腕的靈活度。(左圖)
拇指與食指的根部之間應該有一個3公分的夾線,受力點右手在食指的根部,左手則平均於整個手掌。整個形狀有點像成龍電影裡的鎖喉扣。(右圖)
握桿

第三,左手拇指直直地對著記號的弱握改成左手稍往右偏的強握(如上右圖,紅線是記號)。
以前是用木頭桿身不適合強打,不適合挖出一大塊炒皮,也不需要逆旋太大。所以都採弱握。
現在不一樣了,桿身經得起強力挖起一塊草皮,上果嶺後又希望能停球。所以現代的握桿法已經大多採強握法。

強握法,拇指指甲還是在記號處,但是整個手部有往右旋轉了一些。
為何要採強握?因為現代的揮桿和以前不一樣了。
以前上桿打開桿面,下桿慢慢閉合,過了擊球區不遠就完全關閉了。整個過程要很有控球力的人才能準確地抓到Timing。就是說要有天分的人才打得好,沒辦法透過集訓來培養好幾個球手。(大白鯊之前的歐洲高手都是這類型的,從大白鯊起揮桿才開始有變化。伍茲之後改革更大。)

可是現代的打法是把技巧科學化了,看看韓國培養出的那一大票娘子軍就能明白。現代的打法通過擊球區後並不急著閉合桿面,要讓桿面盡可能延伸。所以採強握法比較能適應這樣的打法。
我們業餘的大多是上了年紀才學的,要有揮桿天分更不容易。所以採強握法,配合現代的揮桿方式,比較容易打入7.80桿。

還有,現代果嶺如果不會停球是很吃虧的。想逆旋,桿頭必須更落後。
桿頭落後的結果,如果還是採弱握法,刮到草皮時左手拇指會變成在側面,不能掌控球桿的感覺,因此常會用右手去幫忙,問題就跑出來了。
因此桿頭落後的打法比較建議改成強握法,如此擊中球時,拇指恰好在頂力點。擊球的穩定度比較高。

如果改了握桿法,卻反而打不好,那可能連揮桿也要跟著修正。如果兩者能搭配,立穩80多桿應該不是問題了。
2015-01-13 14:4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握桿
感謝 roundice大 的提醒。

剛剛第二列的圖左右向我搞錯了,現在已更正。拍謝

happywork wrote:
接下來談『握桿』。發...(恕刪)



感謝H大的理論分享~

有時一陣子在練習時會採用此握桿方式(下壓球桿式),會突然在擊球品質上得到特別的穩定,打點特準及彈道弧線的好.
但並不清楚是握桿造成,會以為是其它姿勢影響的.

過一陣子後忘了,又恢復成上提球桿方式...造成整個擊球品質和打點都特別的亂,就開始在修正其它姿勢,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不是一個亂字能形容,當然就沒有穩定的成績了!



而此時的這篇握桿教學理論,能讓自身更加確認為何能擊出順暢且穩定的球路之來源,永記於心,謝謝!

品酒~適時解放生活的枷鎖,讓壓力致使心態的鈍化得以覺醒、飛揚與躍動.....!

happywork wrote:
接下來談『握桿』。
...(恕刪)

阿呀呀,握起來真的好不習慣,可是又知道握桿就決定很多成敗,真苦手呀。

感謝大大的分享,五分奉上。
沾醬油之王就是我
感謝H大精闢的文字說明,讓我這種菜鳥可以修正姿勢跟觀念~

之前教練教我握桿時,採用一般書籍上最常用的說法

左手用小拇指、無名指及中指握住,

右手用中指及無名指握住,

其餘的手指基本上不出力,

想請問H大,如果依照您的方式握桿,是否也是這幾支手指用的力道比其他手指多呢???

另外也想麻煩H大指點右手的握桿方式~~~

謝謝

steven94017 wrote:
感謝H大精闢的文字說...(恕刪)

整個握桿,基本上只有兩個點會頂住壓力,左手的小指會勾住球桿的離心力。和右手的食指根部(食指與手掌接合處的那個關節),會頂住下擊的反作用力。其他的都盡量不要使力,讓整個揮擊的受力平均分攤。
仔細看侯根在食指的根部有圈了一個黑圈,就是我說的那個點。

左圖是強握法(從一個主張強握法的教學網站上借用的),中間是我的握桿,右圖是侯根的握桿(來自侯根長打五絕招)。
左圖的虎口在中線的右側,我的正好對準中線(我握桿的習慣是兩手虎口都對準中線),侯根的在中線的左側。(左圖他可能是為了插pin,不然雙手不會離那麼遠。)


然後我是由上側方往下蓋握,與你的教學的方式不同。不過你如果留意一些國際知名的高手,看他們站上去後的握桿順序,或許可以發現反而和我很像。


這圖是侯根的握桿順序,先勾住食指,再握後3指,最後放上拇指。
握桿順序其實沒一定。我只是強調,手上的球桿是「上提」還是「下壓」的感覺。不妨把球桿放手上自己多試一些角度,會有兩種不一樣的感覺。

為何要有下壓的感覺,看侯根擊球的圖,再想像一下我說的那兩點,就能明白。
還有一個原因,為何影片內的那些高手大多是要先比對母指與食指?因為如果從其他指先握,最後再握這兩指,那標點會不準。
還有,高手的握桿會因應情況的變化不一定是握在同一點,會有微調。如果不這樣握很難微調。
happywork wrote:
整個握桿,基本上只有兩個點會頂住壓力,左手的小指會頂住球桿的離心力。和右手的食指根部(食指與手掌接合處的那個關節),會頂住下擊的反作用力。其他的都盡量不要使力,讓整個揮擊的受力平均分攤。.......

等打到高等級時就知道想控球的話是利用右手的那個點,所以右手食指是很重要的。

如果右手只剩兩根手指頭,我會選拇指和食指。
如果兩隻手只剩3根手指頭,我會選左手的小指+右手的拇指和食指。
如果兩隻手只剩2根手指頭,我會選左手的小指+右手的食指。
以前我試過3指,2指就沒試過,難度應該很高,不過我想應該可行。只是打完後球桿會脫離右手,然後左小指會抽筋吧。

想體會握桿真正的著力點的,可用那3指試試看。就可以體會其他的手指只是輔助,就不用那麼緊握了。
不過不要太用力,前面練習球道也最好不要有人,否則後果自負。
謝謝happywork無私且熱心的分享,內容豐富又有圖片搭配說明,之後去球場練球時再來體會一下,希望能改善球技!!

happywork wrote:
接下來談『握桿』。發...(恕刪)

感謝大大的分享與教學
謝謝大大分享,我想到以前教練也是這樣教握桿,只是不小心又給忘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