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超人】 wrote:雖然羽球是年輕人的運...(恕刪) 我以前很多資深球友都是羽球退下來的,很多都是因為羽球的折返衝刺膝蓋受傷,轉而打網球。但是跟他們打有比較輕鬆嗎? 沒有,他們都是打點的,每個球都是吊到剛剛好,我永遠都差一步啊!!
網球和高爾夫的水準較高,且較無器材控味道?網球頂級拍售價從10年前4000左右(MIT)近年已昇到6000(made in china)左右(yonnex一直都很貴7000-8000,可能MIJ的緣故吧?)但一隻搞定發球,正反拍,截擊吊球...,大部分的球友線材耗損都已超過球拍本身的價值了。高爾夫共14支,一支鐵桿都相當一隻網球拍價錢,木桿和推桿就更貴了,一組高檔的日系球桿應該破10萬不是問題,雖然擁有的這些人極少是單差點高手。這兩種運動都對技巧與身體協調性要求很高,不是能輕易享受到打球的樂趣,TOUR級的網球拍大都300-350g,但因為到頂的門檻不高也沒什麼好控的,叫個初學者拿Wawrinka的拍子打也是揮不動而被對手訕笑,沒兩下就放棄打球了,所以我認為器材控在網球是較不明顯。高爾夫就比較多了,阿伯打不遠就要靠科技來增加距離,一隻24K金光閃閃的driver站上發球台就已經氣勢贏20%,開完贏對手30碼下一桿壓力一下減輕不少,當然他們是不會和鐵桿開球跟他一樣遠的人比距離,高手不會計較距離,他只是每洞打par而已。NADAL的獨門絕招是會轉彎的子彈,正手outside-in,這招對Federer時請他站在網前欣賞了好幾球,也沒見過有什麼人打得出來,自己玩了幾次也只是一直打到拍框,可能要練到破皮才能小有所成吧,也因為NADAL的打法,各家球拍廠近來更強調spin的操控,Sampras時代的直球已不復見,Federer也換了98 sq-in 的拍子了,Wawrinka的單手反拍在Nadal的月亮球前幫前瑞士一哥出了口氣,單反就是比較帥啊!個人剛好兩項運動都略有涉獵,一些淺見看看就好。
mark5720 wrote:網球和高爾夫的水準較...(恕刪) 嗯—m大說的有道理,這部份是我忽略了。對網球有興趣的男性,或者會找太太一起練,有的另一伴練習沒多久,會因為一直撿球,而失去興趣。慢跑、單車的挫折感較小。
Peter大曾打過的棒壘球,也和網球相似,棒壘球場地更少,人數需求也多。在技術面,網球和棒球,何者較難?Peter大也認同單車很容易器材控,不過,若以職業運動來看,單車職業車手比較珍惜器材,網球職業選手比較不珍惜器材;因為單車主將沒得第一,不會摔車;網球選手輸一球就可能摔拍。這在職業網壇是有的。澳網之後,是鹿特丹男網賽嗎?
小弟肩膀是打排球受傷的,我不是投手。職業球員還是有不摔拍不做發洩出氣動作的球員,剛好我最欣賞的兩位N君與S君皆是。這次澳網準決賽Federer都差點幹了所謂的「沮喪」的表現,很多人認為那是稱為「釋放壓力」,可能這些人自己在球場上也都容許自己有這些舉動吧,那自然見怪不怪。
每個網球職業選手~~~~除了技能不同,小弟更喜歡他們的個性...沒必要太道德化來看這些...所以說,摔不摔拍不是重點...伊凡尼塞維奇他的摔拍跟情緒化崩盤....卻是我最愛的!!!!小弟從張德培,阿格西.山普拉斯,艾伯格,藍道時代開始看網球...
P大與小坏子大大都有其不錯見解。單車、棒球、排球、足球是團隊運動,壓力是平均分擔,榮譽是分享。網球(男單、女單)是個人獨自承擔壓力,且教練無法直接給指導(賽中),其他運動可以有教練指導戰略,相較,網球比賽壓力較大。籃球、單車、棒球就像團體期末報告,網球像是個人期末考。職業網球的心裡壓力大。以我來說,網球是初學者,無法精準控制落點。如果有人在看,打的更差。上次有老球員在注視我,我的球更無章法。所以能夠體會職業網球的情境。
小环子 wrote:每個網球職業...(恕刪) 大家總以為這關乎道德,其實非也。你的想法某部份跟我完全一樣,曾經有人問過我「你會看這麼多職業運動,為什麼網球選手是所有項目你最喜愛的?」我回答他也是關於比賽過程中心理高壓、肉體艱苦、孤獨完賽…若我網球比賽中「釋放壓力很合理」?那我打籃球因為情緒跟別人肢體衝突(看我球技就好,管我情緒幹嘛?)、我打羽球出現情緒化動作影響我的對手跟隊友、開會因為壓力大我摔了杯蓋摔了筆(看我績效就好,管我情緒幹嘛?)…一切都可以很合理吧?網球可以,其他有什麼不行?認為開會壓力大的時候不要摔筆擺個臭臉,應該不是什麼拉高到道德層面的事情,網球也一樣。容許,通常代表自己也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