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網球--移動中建立動力鍊在動態中擊球是必要的練習


【麵包超人】 wrote:
( 1 ) 移動...(恕刪)


要用到跨步代表已達移動範圍的極限, 腳都跨步滑出去了,肩膀必然早已開掉, 當然沒辦法loading + 抽球, 只能用切的
, 這是抽球與切球兩者用使力方式不同造成

本跑移動中的抽球還是有辦法好好loading的

【麵包超人】 wrote:
練習時,假如自己打...(恕刪)


比賽時對手擊球的落點和節奏都會嘗試改變, 大部分俱樂部級的練球方式都是較單一的落點與節奏
如果平常的對拉就是以接近比賽形式來練的話, 相信狀況會好很多

當然, 比賽時勝負得失的心裡效應也會有所影響, 如果比賽時會用到的所有技能平時都有練習到
, 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會降到最低, 瞬間的反應往往來自於熟練的肌肉記憶
( 一 )
KCLin0423 wrote:
剛剛拍了動態擊球時腳步步法運用的影片
因為地板有些滑又穿拖鞋,所以動作不是很放得開,有些僵硬,還請見諒
但是,個人認為,已經可以傳達我要傳達的事
這些動作以右手正拍為例

第一個動作是一般基本動作,重心由後移向前

第二個動作是運用非支撐腳向左前擺動帶動身體,建立動力鍊(Federer No1 兄常提到)

第三個動作則是動態下(本樓主要的論述),以正拍去救右方的球,用支撐腳發力,並運用非支撐腳向右後方擺動,帶動身體,建立動力鍊,擊球後,非支撐腳著地,支撐腳順勢向右一步。


星期日傍晚到達台中海線小鎮,和 Federer No1 拉球 + 請益。

Federer No1 有親自示範 第一個動作、和 第二個動作。


網球知易行難,我還是要多多揮空拍,腳步練習。


F大 表示,我的動力練有中斷,所以一些底線的球,都用肩膀的力量吃下來,這個不是長久之計,容易肌肉疲勞受傷。

台中市中心公園網球場的 吳先生 也如此 提醒。



( 二 )
KCLin0423 wrote:
第二個動作是運用非支撐腳向左前擺動帶動身體,建立動力鍊( Federer No1 兄常提到 )

starbright wrote:
以體格肌力來說,的確算是一種天分.
我是打網球的,至今兩年,雖然近一年來已打得有模有樣,但握拍一直不穩定,甚至有點畸形.
一直想喬到像一般選手的握姿,但很掙扎,這個的過程持續了一年多仍不得要領.
我的手腕細又沒肉,握力一向很差,我懷疑這是主要原因,
所以近幾個月買了啞鈴和握力球來加強.終於在上週突然開竅了!握拍有力又穩定!

所以我想苦練和增強肌力應該是進階的有效方法.

BY【打羽球是否需要天份?】

星期日傍晚 和 Federer No1 請益 + 拉球,
第一印象...
Federer No1 是玉樹臨風,感覺就像以前班上成績考第一名,考上台中商專、台中一中的氣質。

他的身材纖細、身高也高挑,動作優雅,頗有 費德勒的風采。

Federer No1 的 手臂肌肉也不多,也沒有脂肪,和費德勒一樣纖瘦的樣子。


而 我 和 starbright大大 一樣是有舉啞鈴, starbright大大 是想成為喬帥,我是想成為 NADAL,所以有舉重,當然二頭肌是有的。

我在【打羽球是否需要天份?】這一篇提出 KCLin0423、Federer No1 的觀念--動力練。( 知易行難,知道,但不容易100%做 )

starbright大大 不以為然,他是說 肌力還是很重要。


我看Federer No1 大大、還有香港球友 imaze大大( 來台灣出差 +打球 )的身材,都很精實纖瘦、柔軟度高( 類似費爸 ),因為輕,所以移動救球的速度超快,但球速也是超快、球質也重。

看起來,網球運動的協調性之重要性 還是 遠高 於 肌力。

協調性好,即使沒有雄壯超大的肌肉,還是可以打出快速又沉重的球路。


而另一位 台中 X前輩 (xy...)他的肌肉就滿壯碩結實的( 類似 提普賽拉維奇 ),球速當然是快、重。



不過,肌肉還是有重要性,
Federer No1 的右手因意外而受傷,影響打球和日常,
如果有肌肉保護,是否比較能夠緩衝 ?



( 三 )
KCLin0423 wrote:
p.s. 別叫我在球場拍,因為我怕我一直批評傳統教學,會成為球場公敵呀!!


現實生活的網球球友,他們有可能會逛01網球版嗎 ?

他們應該是不知道吧 ?


我是知道一部份(50~80%?)的單車人,是會逛01單車版,因為昔日單車版有「單車活動資訊」,他們都會來看01單車版。

單車人的年紀以25~45歲為大宗,是會上網。


網球人口以55歲以上阿背(伯)居多,他們有上網習慣 ?

( 此上網,非網球上網。 )
【麵包超人】 wrote:
( 一 )星期日傍...(恕刪)


既然你提到我,我想再說清楚一點。
我所謂的手腕肌力,並非僅指"爆橘"的蠻力。
我認為許多平常沒用到的小肌肉都要靠練習來強化,
進而讓揮拍穩定。所以我做一些輔助肌力的重量訓練。
我本來的持拍是很自然而然產生的超西式,
而且拇指沒扣緊(很畸形吧!)
但我覺得這種方法擊球很暢快但不夠細膩,
一直想改標準西方式。
所以本來像roddick,想改成djo,大概是這樣子。
我想即使那些身經百戰的職業選手,也時常有奇怪
的改變,或一直堅持的不變。
我花了一年做的改變覺得很值得。

orionlee wrote:
要用到跨步代表已達...(恕刪)



starbright wrote:
既然你提到我,我想再...(恕刪)


感謝 s 大 之分享。

再請教:

即使正拍,每個選手也是不同握法嗎?

羅迪克 和 Djokovic ,是西方式,

那 ferrer , nadal 的握拍 是哪一種 ?

您之前使用的超西方式,是哪一個選手 ?


=======

剛剛看 倫敦 女王 草地賽 250,
Nadal , vs dolgopolov

主播 詹啟聖說
doglpovlo 體重70, 身高180,瘦瘦的依然可以打出強的正拍,

Nadal 比較靠手的力量。

詹主播 也是說的中肯.

之前有模仿nadal的正拍,被 彰化海線球友批評不正統,沒有人這樣揮。



就在 納達爾 賽完之後,
台灣盧彥勳 即將 出戰 英國莫瑞。
【麵包超人】 wrote:
( 一 )星期日傍...(恕刪)

我說…你形容的太誇張了
其實我意外傷後也是有在練的、體脂肪13%、肌肉量45%以上…
平時健身也有在喝乳清蛋白、不過看起來精瘦吃不胖…
我想跟打網球還有作息(現在了還在發文)是脫離離不了關係的
只能說痼疾想回到100%健全實在難…

話說那天為了觀察你的動作、球只是送回去…
會覺得球速球質而造成困擾…多跟站位有關!
雖球送在差不多深度、不過你多在底線水平移動…
沒適時退一步取一個緩衝、導致擊球很被動…
一個壓迫到就可能失誤了…
深淺的判斷與前後移動這點可多留意!
http://www.flickr.com/photos/fatestaynow
【麵包超人】 wrote:
感謝 s 大 之分...(恕刪)

握拍真是見人見智,對某些人(像我)是大問題。
像roddick手肘外翻,在我認知是超西。
有些更極端的就是握拍接近大陸式,但擊球是相反面。
這種超西方式的隨揮我認為是屬於elbow flexion.
我覺得這種方式擊球回饋很紥實暢快,球質最棒。
但站位要求高揮拍要完整,否則擠到就很沒力。
這種甩拍壓力點是整個拇指,而西方式比較偏虎口。
所以我認為我改西方式過程就是在改這個施力方式。
也許虎口比較沒力所以適應時間很長。
明明揮空拍ok,但實打就是超西式比較順。
Nadal我覺得是半西到西方,甩拍壓力點在手掌,
再搭配特殊的揮拍軌跡。
其他人就沒特別注意。


KCLin0423 wrote:
事情是這樣的就有個...(恕刪)
starbright wrote:
有些更極端的就是握拍接近大陸式,但擊球是相反面。


用相反面去打...
像這個?
(這個握拍像東方式...)
(拉拍時, 虎口在握把上方, 擊球時, 在手握把下方, 拍面翻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lIIiJ16sA

ec wrote:
用相反面去打......(恕刪)


是啊,看起來很可怕,不過似乎對手臂沒什麼傷害。
只是含蓋範圍比較不足,我認為可以的話還是改一改
。我認為這是握力不夠全面所自然產生的姿勢。
剛好拍面又很穩固。
S大 與 ec 大 分享的這個正拍擊球方式,在球場看過三人使用,一位是游先生、一位是 郭同學,一位是黃同學。。

不過可能會傷手,因為游先生自從去年 9 月開始,就沒有出現網球場 ,即使 10—12月秋冬涼爽,他還是沒有出現,

年齡才約50歲,應該不是身體有重大危機,而可能是使用這種握拍擊球法,使得手受傷,猜測他可能也不想用其他方式,就不打了。


KCLin0423 wrote:
事情是這樣的就有個...(恕刪)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