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磨一劍:世界盃決賽場外的兩個故事

2014.07.16【聯合報╱社論】讓我想起了阿扁的"足球元年論",這篇分析值得愛湊熱鬧的台灣人深思...


世界盃足球賽終於落幕。兩個足壇巨人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馬拉卡納體育場,為國家和團隊的榮耀拚盡全力;最後,勝利女神把微笑留給了德國。經過一百二十分鐘的鏖戰,球王梅西領軍的阿根廷未能演出「大衛擊敗歌利亞」的奇蹟,讓德國抱走了大力神盃。

在這場高潮迭起的比賽背後,有兩個關於決賽雙方的故事,其扣人心弦的程度,絲毫不亞於雙方在球場上的競技。巧合的是,兩個故事的起點,都在西元兩千年:當世人歡慶進入千禧年的那一年。

那一年,一個瘦弱的阿根廷小男孩來到了西班牙。這個男孩在五、六歲時就展現出優異的足球天分,但因為被診斷出有生長遲緩的疾病需要治療,阿根廷的球會不願負擔他的龐大醫藥費;於是,他不得不飄洋過海,與巴塞隆納球隊簽約。這一年,他只有十三歲,他的名字叫梅西

四年後,他開始在職業隊正式露臉出賽。接下來的十四年間,這個當年罹患難治之疾的瘦弱男孩,幾乎打破足球界所有可以打破的紀錄,拿下所有可以拿下的個人及團體獎項,成為熠熠之星。今年,他終於站在世足賽決賽場上,填補自己獎盃座上的最後一個空缺。儘管今年的冠軍獎盃仍然與他擦身而過,但才廿七歲的梅西仍在巔峰狀態,下屆仍有機會捲土重來問鼎冠軍。

就在梅西前往西班牙的同一年,曾經叱吒世界足壇的德國隊陷入了一次低潮,它在歐洲國家盃的分組賽裡一勝未得,早早遭到淘汰。為此,德國痛定思痛,立即啟動「足球復興計畫」。接下來的十年裡,德國花費了相當台幣二百億元的經費,由下而上打造了超過四百個足球培訓學校、青訓基地,並培育了超過萬名足球菁英。

為了重返光榮,驕傲的德國人不惜向西班牙低頭,向這個足球場上的老對手取經,汲取他們培養青年球員的經驗。終於,往下扎根計畫奏效,在年輕一代中培養出來的足球種子,在二○○六年的德國世界盃初試啼聲,並在二○○八的歐洲國家盃和二○一○年的世界盃登台亮相,皆為歐洲掀起足球的「青春風暴」,以嶄新的球風和陣容出現在世人眼前。

這兩場賽事,雖然德國都被當時更強大的西班牙所擊敗,但足壇幾乎沒有人懷疑,這支全新的「德國黃金一代」有朝一日問鼎世界盃冠軍的實力。四年之後,他們終於如願以償,得以在世界盃決賽與宿敵阿根廷來一場「巔峰對決」。

當然,既是體育賽事,不免有勝有負。以結果論,德國打破「美洲魔咒」,獲得他們胸前的第四顆星星,拿下了睽違二十四年的冠軍,收割了十四年生聚的果實。遺憾的是,阿根廷持續扮演悲情角色,梅西藉由率隊奪得大力神盃證明自己是足以比肩比利、馬拉度納的「球王」的願望無法達成;多年努力,缺了最重要的臨門一腳。

但「結果論」不是一切。無論對德國、對阿根廷、或者對梅西而言,在這十四年裡,他們早就已經證明了一件事:失敗或挫折,其實是砥礪成功的試金石,而不是邁向成功的阻礙。十四年磨一劍,磨出德國國家隊的世界盃桂冠,也磨出新科世界盃金球獎得主梅西在足壇不可替代的地位。對雙方而言,都是贏家。

世界盃足球賽除了帶給人們華麗的視覺饗宴,更有意義的,還是從中汲取有價值的人生哲學和處事態度。德國從挫折中再起,審慎規劃,謀定後動,因此才能不斷超越,讓自己更強大;梅西克服先天缺陷,將自己的天分發揮得淋漓盡致,兩者都證明了天下事終究「事在人為」,不是做不做得到,而是做不做、怎麼做罷了。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運動場上,也適用於職場、商場、政壇、乃至國家的競爭。十四年磨一劍,比的是意志,比的是氣長。
2014-07-16 10:55 發佈

best-knowledge wrote:
2014.07.16...(恕刪)

好文
挺不錯的一篇文章~

在這裡放兩張德國國家隊今年和Hugo BOSS合作的時尚照片,看起來還挺有型的!



新聞分析重點資訊


十四年磨一劍:世界盃決賽場外的六個故事

1. 拉瑪西亞一直以來都是眼光獨

2. 德甲聯賽一隊獨大,相較於英超眾列強,西甲兩強的聯賽發展,與國家隊成績關係不大

3. 關於限制聯賽外援,戶口本問題?
與國家隊成績也關係不大,英超眾強大部分主力陣容都是外援,
西甲也差不多,聯賽四名外的中遊球隊才較多先發本土球員,其他前四有很多戶口本,不過都是輪替的.

4. 球員是否旅外?
與國家隊表現關係也不太大
英、西、德主要球員都在國內主要聯賽
南美球隊來就旅外較多

5. 國家隊組成班底? 這個重要性第二重要
德: 主要為大拜仁,後場最最最重要的腳色"取拉邊"幾乎有非常穩定的防守及發起邊路的組織攻勢
中場最重要的後腰也是大拜仁班底,取拉邊跟小豬加Kroos 三人幾乎穩定了整個中後場.

義: 中前場進攻無力
英: 這次為利物浦班底,說實話進攻能力比上屆好許多



6. 團隊默契,教練戰術: 這個第一重要 (對於其他屆世界盃不一定符合)
可能因為大拜仁的班底,非常有效率的無球跑動及人到球到戰術
另一隊的重要班底的羅伊斯雖然沒上陣,但聯賽中曾經的窩裡橫這支破團球隊過往橫行的原因就是跑不死(另一個因素年輕),教練克洛普的戰術如此,德甲曾經被蹂躪過的球隊應該很熟悉.
加上新的大拜仁新教練巴薩化主打的傳控

2010 南非時的德國隊的跑動能力及傳球效率確實令人非常刮目相看,
尤其16 強的德 vs 英之戰,像極了這次四強的 德 vs 巴,只是比分多擴大了點.
中場丟球後快速反擊的短傳串聯就像俱樂部的熟練默契打法.

當今德國隊比較像是用大拜仁的人去打大多特的進攻節奏.


其他一線球隊可以說不是遇到大巴或中場被控制只能"被迫"打傳中(如巴西),或者就是"被動"打防反(如荷、阿)


個人總結....其實就是"時勢" ....




best-knowledge wrote:
2014.07.16...(恕刪)

要拿世界杯冠軍不是那麼簡單的
足球不是一個人的比賽
梅西再怎麼利害也不一定能拿金杯

best-knowledge wrote:
接下來的十年裡,德國花費了相當台幣二百億元的經費,由下而上打造了超過四百個足球培訓學校、青訓基地,並培育了超過萬名足球菁英。


台灣, 體委會靜俏俏的, 連做夢的夢話都不敢說, 改革須要打鐵趁熱, 縱使只有三分鐘...

哥斯大黎加, 喀麥隆, 人口都不比台灣多,

除了青訓, 加強硬體設施, 以台灣的民情, 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

獎勵明星學校特招加重體育競賽成積比重...

夢話說完...
----本帖不構成投資建議, 投資前請審慎評估----
hanibal1005 wrote:
台灣, 體委會...(恕刪)


還不願意醒來喔

10年200億

台灣發個消費券就多少了

這種要時間才能有成果的事

政府不會幹的

要花也要花蚊子館

3年蓋好,當第二任選舉政績

當選後就無用處了

話說回來俱樂部級的實力還是遠勝國家隊的!

像義大利以斑馬軍團為主的中後場,如果不是現階段青黃不接,早些時期也是大熱門

這兩年的拜仁已經可以說是繼巴薩夢三之後的地表最強,

能用俱樂部級的陣容踢世界盃,又是世界四大聯賽的水平,

籤運再差也是四強名單內,德國有系統的介入足球運動我想才是最根本的起源
johnnyboy0915 wrote:
話說回來俱樂...(恕刪)


是海因克斯的拜人才是新宇宙隊

瓜地歐拉⋯的拜仁

被安切洛帝的皇馬海電

電到頭抬不起來

從前年巴賽
今年拜仁
到世界杯西班牙

Tikitaka已經被完全破解了

德國32強原本還擺433試圖踢tikitaka

最終靠4231奪得冠軍

兩邊下底傳中才是王道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