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本田圭佑來台 願台灣能有職業足球


phS00313 wrote:
連棒球都玩不起來了...(恕刪)


有沒有心發展而已,前天歐洲國家盃,冰島淘汰英格蘭,冰島總人口才多少?32.3萬人,也就等同台北市大安區的人口,台灣隨便一個"市"的人口都比冰島多好幾倍,但冰島淘汰人口5千多萬人的英格蘭,英格蘭還有聞名世界的英超....
attilalin wrote:
根據2015百大運...(恕刪)


之前就過相關報導,美國拳王梅瑟威是全球最賺錢的運動員。
其中百大有27人是MLB球員。
但稍微用頭腦思考一下,就知道這份報導根本是造神式的報導。

盲點1:
拳擊分12個量級,其他量級的拳王有泰國,日本,烏克蘭等。
明明一樣是拳王,為什麼美國拳王賺的比其他國拳王來的多?

美國本身就是個紙醉金迷的拜金主義社會,向來就沒有實價登錄的習慣。
明明賺100卻要澎風,說賺200是很常見的事。
且美國對運動員課稅最重高達80%。
如果拿課稅後的數據來比,肯定會大洗牌。


盲點2:
為什麼世界各地貧困地區的孩子,都選擇將來當職業足球員來改善生活?
既然打棒球比踢足球賺,那他們怎麼不改成打棒球?

且基本上,NBA,MLB,美式足球屬於壟斷企業。
簡單的說,想看最高水平籃球的只能看NBA,看最高水平棒球的只能看MLB。
而足球迷,有人看英超,有人看西甲,有人看德甲,有人看義甲。
德,義,西,法各國怎麼不積極拓展籃球,棒球,美式足球,來分食這塊大餅?
如果今天有3個水平與NBA,MLB相同的聯賽。
NBA,MLB的經濟效益就會被瓜分,球員們賺的自然會少3分之2。





河蟹china wrote:
本田圭佑說:「初次...(恕刪)

願違 wrote:
之前就過相關報導,...(恕刪)


非常精闢的觀點!!!

現在歐洲籃球也很有水準了!希望以後可以打破現況!

眾所週知日本最受歡迎的前兩名運動項目是棒球跟足球,不知這從事這兩項的運動的日本人薪資相比如何?不知大大清楚否,能否分析一下
cmh026 wrote:
眾所週知日本最受歡...(恕刪)


美國人報導球員薪水,都是報稅前,例如NBA前老大哥Kobe Bryant年薪2350還是2500萬美金忘記了,稅後到他手上是1209萬美元,歐洲足球員報的薪水都是稅後,例如皇馬當初花了將近9400萬歐元買來的C羅,年薪1700萬歐元,但這是C羅稅後的薪水,球員實拿的

歐洲體壇的風氣和北美非常不同,我不知道美國人是怕別人不知道他有錢還是怎樣,喜歡媒體報越高越好,但歐洲卻相反,皇馬買貝爾,還要拜託媒體就依照官方公開的數字報導,別越挖越深了,就怕C羅不高興有人轉會費比他高(事實上貝爾的轉會費真的過億元),而且歐洲很多國家都有加課富人稅,這些稅金是俱樂部要負擔,你看到C羅年薪1700萬歐元,實際上皇馬每年為他要支出約4000萬歐元
cmh026 wrote:
眾所週知日本最受歡...(恕刪)



日職賺得當然比J1多啊。
但為什麼日職賺的比J1多?
稍為思考一下就能知道原因的。

全世界薪資第1高的職業棒球殿堂是大聯盟,沒錯吧。
第2高呢。肯定是日職的2個聯盟,無誤吧。

全世界薪資最高的職業足球是西甲?英超?
那薪資第2高的職業足球呢?義甲還是德甲或法甲?

你知道J1在全世界有職業足球的國家中,實力排多少呢?都在50~60名上下吧。
哪拿第2名的去跟50幾名的比是在比什麼哩?
怎麼不去跟義甲或德甲比勒?且嚴格說義德法只有3,4,5名吧。

全世界有職業棒球的國家+地區也只有16個左右。
所以台灣的中職在爛,薪資都有16多名吧。
那麼你再拿棒球界薪資第16名的去跟,足球界第50幾名的薪資比比看吧。
之前看過一份報導,JI的平均新資約是16~17萬(美元或歐元,不太記得了)
任何競技項目都一樣,實力越高,吸睛指數就越高,相對的吸金指數也越高。
美國的職業足球賺的沒北美4大職業運動多也是同理。


願違 wrote:
很久以前我就說過,...(恕刪)
我覺得臺灣活在日本的陰影下真的很嚴重喔,
臺灣超級瘋棒球,只因為是當年日本人栽培出來的(還有國際上稍微打出成績),還拍成啥史詩電影來緬懷呢。
換句話說,沒日本人,就真的別幻想臺灣發展啥足球了~~~~
難怪,還要動用到日本球員來鼓勵臺灣踢啥足球。。。

臺灣人啊....真的沒日本,什麼都辦不到 這不是簡單哈日親日的問題了,而是誇張的依賴日本情結了呢
輸給中國ˋ韓國不是沒有道理的(雖然這2個也不把臺灣當對手看),沒看這次2016歐洲盃的中國ˋ韓國的贊助商閃個不停嗎??


ps.每當有人抱怨為何不發展足球,就會有人說為何一定要跟風?
t19871104 wrote:
我覺得臺灣活在日本...(恕刪)


沒錯,這是事實。
近年來台灣足球教育略有起色,跟日本這十多年來足球起步迅速與主辦世界盃有絕對關係。

但你說台灣人超級瘋棒球,那我就不得不吐槽了。
如果台灣人真的熱愛棒球,不會只有4隊,平均入場觀眾不會只有幾千人。
更不會沒有一般民眾在戶外打棒壘球或玩傳接球。
因為台灣人對棒球喜愛的程度,純粹只是跟風的心態,而非發至內心。
在沒有任何媒體的推波助攬下,也只會鳥獸散。

歐美國家不熱衷的運動項目,有發展的俱樂部與入場觀眾都比台灣的棒球要來的多。
相較之下台灣對棒球的熱衷程度也只算冷清。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