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投

三局上半,喬再度上場打擊,比數是一比一平手,兩人出局,壘上無人。第一球是偏外的快速球,形成一壞球,我看到那一球,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第二球和第一球一樣強勁,離本壘板大約一英呎。我好想站起來大叫:「喬,小心!」 但是我無法動彈。父親站在投手丘看著葛洛提 (Jerry Grote),我的心臟好像停止跳動,無法呼吸,我勉強對著媽媽說:「他要丟他了。」

----------------------------------------------------------------------------------------------------------------------

時間拉回1973年,7月12號星期四。 喬.卡索 (Joe Castle) 從2A直接升上大聯盟,職棒生涯首次穿上小熊隊的球衣,面對第一球就擊出了中左外野方向的全壘打。這場比賽,喬以單場四支安打包括三支全壘打,追平大聯盟有史以來菜鳥初登板的難得紀錄,終場小熊隊就以七比六贏了地主費城人隊。

這並不是菜鳥喬.卡索的一時好運而已,在接下的比賽裡,喬連十五個打席擊出安打,還有十九場出賽連續安打的新紀錄,每一場的表現都讓球迷為之瘋狂。小熊隊的比賽,更是在當時一票難求!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喬.卡索出賽31場,一共上場打擊119次,擊出62支安打,其中包括18支全壘打,25次盜壘成功,打擊率5成2,位居當年大聯盟之冠!

但這短短一個月,卻也是喬在大聯盟生涯的全部了。1973年八月12號星期四,小熊客場遭遇大都會,喬面對大都會先發投手華倫.崔西,被一記近身快速球擊中頭部當場倒地不起,昏迷近兩個月後終於在紐約醫院甦醒,卻也只能接受手術後右眼視力退化,左腳癱瘓的事實,從此必須高掛球鞋黯然離開球場。像劃過夜空的流星,讓人還來不及讚嘆發光發熱的美麗時,卻只能接受迅速隕落在地平線下的無奈與惆悵。

另一個更早的故事發生在1920年8月16日。 紐約洋基隊的先發投手Carl Mays,五局下半面對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進攻,一個飛過本壘板內側的High Fastball,正巧不偏不倚擊中印地安人隊打者Ray Chapman的頭部左側,雖然經過急救,隔天還是在醫院中不幸過世。Ray也成為大聯盟歷史上,第一個因觸身球而過世的球員。

當時輿論都認為,傷人致死的陰影會影響Carl Mays從此在投手丘上的表現。但自1920年球季結束,Carl Mays繼續奮戰於大聯盟並依舊繳出亮麗的成績。九年後,也就是1929年才於紐約巨人隊退休。總計207勝126敗31救援,自責分率2.92。在其14年大聯盟生涯中,五個球季投出單季20勝以上的表現,更在一次單日雙重賽中,連續兩場先發並拿下完投勝。這些漂亮的數據讓 Mays在棒球數據派大師 Bill James著名的著作 "歷史棒球理論" (Historical Baseball Abstract)一書中,排名全大聯盟第三十八位偉大投手之列。

雖然即使到Mays辭世的那一刻,仍舊將那次死亡之投視為失控的意外,極力悍衛自己的清白。但無論如何,Mays這一球的代價不僅犧牲了另一位在大聯盟舞台上為夢想打拼的球員,也讓努力一輩子的優異成績始終被名人堂拒於門外,葬送了自己名留青史的機會。也因為這個事件,讓大聯盟自1920年開始,規定在比賽中必須經常更換乾淨的用球,並明文禁止當時早已在球場上讓投手習以為常的Spiltball (口水球)。

這些令球員遺憾,令球迷傷心的淺規則,讓大聯盟遲至五十年後的1970年才全面實施打擊者佩戴頭盔的政策。從1920到1970、從大聯盟1903年草創初期發展至今,終於在2014球季開始明文禁止本壘衝撞,並考慮讓投手於投手丘上佩戴安全頭盔。就像KANO 的蘇正生前輩,於1927年就讀嘉農時的歷史口述:「那時候台灣人眼中的棒球,也就是日本人口中的野球,根本沒有幾個人敢玩,因為聽說棒球很硬,打在身上會把人打死,會打死人的東西有誰敢去碰呢?」

所以棒球真的是和人生一樣需要硬碰硬的智慧啊,除了硬到會打死人,也是一個要和失敗共處的運動。時間和對手從來就不會是你的敵人,真正要挑戰的都是自己。當打擊者在站上打擊區時,平均十次有將近七到八次都是以失敗收場,更不用說投手在每一場比賽,總是奮戰於邊邊角角的好球帶,但卻從來都沒有一個投手能夠永遠保持完美的不失分。如果說球場上的壘包是攻防之間拉鋸的藝術,人生又何嘗不是在一次次得與失的殘壘後,累積起夾雜著歡呼與沮喪的勇氣總和。

兩個故事裡,華倫和 Mays相同的都在投手丘上犯了錯誤,差別只在人生球賽結束前,選擇在心中是否願意面對最真實的自己,不再留下生命中始終無法彌補的一絲遺憾。當人生為信念拼戰時,勝利的結局畢竟尚未可知,但往往失敗才是我們最親近也最該試著與它學習共處的朋友。

喔還有,Carl Mays 是下勾球投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潛水艇式投球法,別再說它是怪異陰柔的球路。除了讓打者產生視線上的錯覺、和被擾亂打擊節奏以外,下拋球投球法才是當時1845年棒球草創時代,規則裡所規定最正確和唯一合法的投球方式。

One fateful pitch still in Mays' Hall path




FACEBOOK

2014-03-11 9:11 發佈
感謝大大分享~讓我長知識了!


jackchi01 wrote:
三局上半,喬再度上場...(恕刪)
尿尿丸 wrote:
感謝大大分享~讓我長...(恕刪)


尿尿丸大大不客氣,其實這兩個故事有一個是虛構的。因為作者將自己小說的概念建立在另一個真實的故事之上,讓我有興趣去研究了一下,發現這些故事真的很棒,而棒球的演變也都是其來有自,並非一開始就是現在我們所認識的模樣。

至於文中提到的Carl Mays所處的年代,正好與大聯盟最偉大的球員之一的貝比魯斯,同為波士頓紅襪隊效力的時期。1918年是他倆共同為紅襪隊取得世界大賽冠軍的最後一次,因為在1920年也是Carl Mays與貝比魯斯從紅襪隊交易至洋基打球的頭一個球季,也就是著名的「貝比魯斯魔咒」,讓紅襪於2004重新贏得世界大賽冠軍,已是事隔86年後的事了。

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咀嚼其中,越陳卻也越有味道啊。

有興趣的話, 去書店找這本小說來看吧!! 書名叫做"殘壘".

以小說來說, 真的很薄的一本. 但作者真的很會說故事, 用一位職棒生涯只有短短38場就墜落的新星,串起了另一個家庭兩代間幾十年的糾葛.

真的值得一看.
jackieliu17 wrote:
有興趣的話, 去書店...(恕刪)


jackieliu17大大正解
故事是假的, 死亡之投的事實卻也是真的
小說裡提到許多真實的球員, 像 Peter Rose, Joe Torre, Tony La Russa....
讓熟悉大聯盟歷史的讀者讀起來彷彿歷歷在目

讀完小說, 或許華倫犯了錯, 但那種在高度競爭環境下
場上球員對心理建設的自我要求, 以便在人才濟濟的大聯盟佔有一席之地
對照真實歷史上 Mays 一路走來始終表現優異的數據記錄
運動員所必須鞏固的堅強信念也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內文搜尋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