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ko wrote:
跟你說好了, 明知道有賺頭, 但其他隊不願把桃園當主場的其中一個理由, 就是不願意背棄原來的球迷
我之前說過, 4隊的老闆都是我尊敬的. 只是就事論事, 一樣用心的劉董在高雄, 搞了7年經營還是如此辛苦, 搬到桃園3年就不一樣, 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是地區差別與政府資源的投入(希望其他縣市也比照辦理), 不用神話他( 拿2010年對比2014, 從數據上看, 職棒進場人數成長了89%, 桃園球場人數只成長12%)....(恕刪)
不願意背棄原來的球迷
因此不做改變
那就等著被球迷背棄吧!
另外2010年桃園只有17場比賽
且很多場都在假日
拿來與現在60場全主場相比
會不會太可笑了
連基本的數據都不清楚
Stormjam wrote:
不願意背棄原來的球迷
因此不做改變
那就等著被球迷背棄吧!
另外2011年桃園只有12場比賽
且很多場都在假日
拿來與現在60場全主場相比
會不會太可笑了
連基本的數據都不清楚
2011年? 12場? 要不要再想一下你在說什麼?
根本不用拿2010比2014. 2010年桃園舉辦17場, 平均5,557人,也不用強調"很多場"都在假日.
我們直接拿"全部"都是假日才能比賽的天母來做比較好了. 2010年24場平均每場3,541人.
就算桃園2010年再多辦7場(總場數和天母一樣), 然後這7場都沒人進場. 平均還有3,936人
還是比天母多, 那一年桃園球場不論是總人數或平均人數, 早就是全台第一.
希望你能了解, 總人數第一,平均人數第一, 後面分別代表的意義, 以及2者加起來所代表的意義.
philko wrote:
2011年? 12場...(恕刪)
那要不要拿今年的桃園假日的平均人數來比比看
絕對完爆2010年的桃園假日人數
還有60場的總進場人數超過17場多少
票價與當時也不一樣
而那時桃園剛啟用有新鮮感
隔年就下降了
能比嗎
一點意義都沒有
Stormjam wrote:
考慮環境因素
那要不要考慮場數 假日賽程 票價 剛啟用的不同比較背景
拿17場比60場的平均人數
真的是很神奇的邏輯概念
我在36F這棟樓的第一篇文最後有說:成功一定有原因, 但原因不一定是只有表面上所看到的
我了解球迷都想要有簡單又容易接受的原因, 可惜事情通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我在55F不也說了:
這幾年lamigo的成功, 是經典賽效應+良好的球場硬體+桃園政府支持+原有桃園球迷能量+lamigo一百分的努力...而成. 在我貼出來之前, 有任何一篇文章, 提到桃園政府對lamigo的幫助嗎? 不都是在講lamigo用心經營bra..bra...之類的嗎?
上面提到的, 球場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如果真的沒差, 留在高雄就好了. 考慮越多因素, 當然結論會更精準. 至少我在看桃園的票房時, 不只有看到"球團用心經營"這個因素. 上面你提到的因素如果你有時間整理出數據, 我會很感激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