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今年全壘打數據將會降低 換球真的有差


jacket8930 wrote:
令我最意外的是 彈力...(恕刪)


比去年不彈
那比更早之前咧?

我真的不懂從一開始換球到現在又降一點時,打球球員自己都承認有感
為什麼看球的老是講球沒差?
那是睜眼說瞎話還是看球資歷太淺看不出所以然?


反正這幾年打者就是只要先打到球就後面都很有機會
想打全壘打的話懂得稍微鏟球的更是有利

投手則是應該不能要求一些什麼"讓對方打,靠守備"的想法
要想辦法讓打者揮不到球才是重點
jacket8930 wrote:
令我最意外的是 彈力球最大受惠者王柏融目前竟然有7轟!!!

本來以為換球後柏融大王應該最多10轟(恕刪)


目前7轟很正常
如果10轟那這季打完合理推算大約40轟
比去年29轟還多
結論王柏融不是最大受惠者
中職》比賽用球係數調降 得分大幅下滑
2017/05/14 07:29


中華職棒比賽用球華櫻990。(資料照,記者羅志朋攝)
〔記者羅志朋/綜合報導〕2011年至今中職比賽用球都採華櫻990,日前聯盟公布今年比賽用球恢復係數為0.560,比去年的0.576大幅調降,球的彈性降低了,也反應在全聯盟的投打數據。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球季例行賽打了69場,聯盟平均打擊率2成83,長打率4成42,出現152轟,總計得了757分;去年例行賽前69場,聯盟平均打擊率3成05,長打率4成75,累積181轟,合計得分為974分,得分大幅下滑。
投手部分,今年前69場,聯盟平均防禦率4.92,其中洋投防禦率為3.97,去年前69場的聯盟平均防禦率高達6.01,其中洋投防禦率5.64。
另外,去年前69場,洋投合計投了466局,被擊出61支全壘打,平均不到8局就挨1轟,今年打了69場,洋投總計投494局,僅被擊出41支全壘打,平均12局才挨1轟,「挨轟率」明顯下降。
拿去年和今年同期投打數字做比較,各項數據皆大幅下修,顯見球的彈性確實對投打成績和相關紀錄有一定的影響;中職比賽用球恢復係數合格範圍為0.540至0.580。
2010年上半季中職比賽用球採美津濃MB210,恢復係數為0.542,該年上半季打完前69場,聯盟平均打擊率2成62,洋投防禦率3.61,總得分604分。
歷年聯盟均委託台北市立大學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進行比賽用球檢測。根據北市大研究指出,投手投出時速140公里速球,打者以時速90公里揮棒速度擊出,揮擊仰角45度,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恢復係數0.580(2016年接近高標)與0.540(2010年上半季接近低標)的球相較,飛行距離多了近20公尺,這差距足以左右成績和紀錄。
近兩年前69場投打數據比較
年度
2017
2016
防禦率
4.92
6.01
洋投防禦率
3.97
5.64
打擊率
0.283
0.305
長打率
0.442
0.475
全壘打
152
181
總得分
757
974
比賽用球恢復係數
0.560
0.576



中職》比賽用球係數調降 洋投有如神助
2017/05/14 07:24


Lamigo桃猿洋投史博威。(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記者羅志朋/綜合報導〕中職比賽用球恢復係數高低,對球員投打成績和紀錄影響有多大?洋投數據或許可供參考。
中職打了28年,這28年來,聯盟平均防禦率為3.88,其中本土投手防禦率為4.16,洋投防禦率3.53。洋投「挨轟率」部分,這28年洋投總共投了54313.1局,被轟出3315支全壘打,平均16.1局被轟出1支全壘打。
去年中職洋投防禦率是超高的5.32,史上最差數據,甚至比2011年興農牛實施全本土政策的防禦率4.83還糟。去年洋投合計投了1752.1局,被轟出216支全壘打,平均每8局就被轟出1支全壘打。
今年打完69場例行賽,洋投防禦率3.97,已稍稍接近歷史平均值的3.53,總計投494局,被擊出41支全壘打,平均12局挨1轟,也比去年好上許多。
今年中職比賽用球恢復係數0.560,和去年係數0.576相較,調降不少,幾名具中職資歷的洋投私下反應,今年中職比賽用球「正常多了」。
洋投數據比一比
年度
歷年
2017
2016
防禦率
3.53
3.97
5.32
平均幾局挨1轟
16.1
12
8






AMK兄說我是羅先生麻吉

所以偶

感謝羅先生相挺


去年全台論壇第一提出今年換球會出現打擊變化的披薩我 上半季先看新加入的洋投(因為2015 2016年已經把一堆投手搞得剩下半條命) 季中選秀後新鮮手臂加入後會更明顯的理論 目前完全照著劇本走






ilikepizza wrote:
AMK兄說我是羅先生麻吉...(恕刪)


羅記者報導是不是超符合你對球的看法?
投低打高是球
投手爆炸是球
打者變強是球
千錯萬錯都是球的錯
完全沒別的
結案下班



ilikepizza wrote:
恢復係數0.580(2016年接近高標)與0.540(2010年上半季接近低標)的球相較,飛行距離多了近20公尺,這差距足以左右成績和紀錄...(恕刪)





UMass 報告指出
0.514 --> 0.578 的飛行距離多12.3公尺 (40.3ft)
換算0.54 --> 0.58 也不過 7公尺多
哪來的20公尺??
0.56 --> 0.571 又只差2.1公尺

而且人家也說這是純學術世界換算.. 在真實世界球的檢驗是沒看到有這種差距

這種誤導真的很可怕
居心何在

20 公尺多誇張呀



影響最大絕對是柏融! 因為他是打彈力球的始主
的確20公尺有點誇張,但我們來看看台北市立大學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是怎麼做出這樣結論的?
COR增加 0.04,若球和棒相對速度 64m/s,則揮擊後球速大約增加 64x0.04=2.5m/s。若原來球速 33m/s 就變成 35.5m/s,飛行距離用 v^2/9.8,則距離從 111m增為129m,增加 18m,和20公尺相當接近。
問題應該出在飛行距離不能用 v^2/9.8,因空氣阻力關係,飛行初速增加對飛行距離的影響邊際效益遞減,已不再是平方關係,比較像是正比關係。從市立大學用45度仰角去計算,就大概猜到他們用簡化的公式去推算距離。

AMK wrote:
UMass 報告指出
0.514 --> 0.578 的飛行距離多12.3公尺 (40.3ft)
換算0.54 --> 0.58 也不過 7公尺多哪來的20公尺??
0.56 --> 0.571 又只差2.1公尺
而且人家也說這是純學術世界換算.. 在真實世界球的檢驗是沒看到有這種差距
這種誤導真的很可怕
居心何在 20 公尺多誇張呀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