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台灣棒球無用論,再十年國際賽都不會有好成績

jeremychou wrote:
這位爸爸想必投入很多...(恕刪)


樓主你好 謝謝你花了時間回覆我的留言!

其實你說的每一句話我都非常認同!
也是看了你開的這棟樓, 讀了你的文才忍不住一直留言
有機會的話我甚至很想跟你好好聊聊
很久沒有這種暢所欲言的感覺了

因為一直以來
我都覺的有這種想法的是極少數的人
很難會找到有共鳴的人

的確!
徐若熙和劉致榮這幾位新生代的投手真的是不錯
但他們的突出是"相對"的
是相對於台灣的其他選手
如果放在世界舞台則僅能稱的上"具有培養的潛力"
因為如你所說
不要說美國日本
韓國也有不少
加勒比海週邊國家更多

所以我之前的留言裡才說
重點在台灣要先"認清自己的定位"

不過這個媒體做不到
一日球迷做不到
至於年輕球員
其實說真的他們也才高中大學
或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階段
對我們來說也只是孩子
要真正的能體會到我們說的也不容易
我也是到這個歲數才有深刻的領悟

所以關鍵在教練
也就是我們這一輩
(只是我們都不在其位)

我們做了改變
新世代的球員才有更大的機會改變

當教練的團隊也是世界級的了
才能培育出世界級的球員和球隊

但我們現在大部份都在檢討球員
認為球員不認真
態度不正確
反而對教練唸個幾句就輕輕放過
說他們都是"愛之深責之切"
認為他們對著鏡頭"公開指責自己團隊不認真"是好教練的表現

如果球員晚上在飯店外面自主練習
但練的都是錯的
這樣真的有比較好嗎?
還是說"至少有態度"?

這是我感到不解的地方...

日本是"態度"加上"正確的訓練"
美國是"非常先進的訓練"

"正確和先進的訓練"才是共同點
難不成台灣是想靠"態度"就打贏日本和美國嗎?

而"正確和先進的訓練"是誰的責任呢?

-----

不過樓主觀察力真的很敏銳!
我過去在美國住過一陣子
所以字裡行間應該流露出不少徧美式的想法
哈哈哈

棒球對我而言的確是個"休閒活動"
過去也真的在洋基球場的包廂和廠商客戶談生意
週末帶著家人和朋友到球場看球
運氣好接到界外球的時候送給附近的小小孩
我兒子也曾經拿過一顆

那對我而言就是"棒球的模樣"
因為我不是球員
(過去曾經是...但不入流)

-----

其實"想贏"是人的本性
每個人站上球場都"想贏"
(欸...某種極端情形不計入喔)

所以我不會去質疑任何代表國家出賽的選手
沒有人想輸球

我更心疼的
是當選手表現不好的時候
他們還來不及面對自己的情緒
就要先背負和面對別人的失望

就像小孩子考試考壞了
第一個念頭不是查覺到自己的失望
反而是先擔心被老師和家長罵一樣

不過這當然都是每個人要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

但即然"想贏"是本性
台灣的教育也都是強調要"贏"
大家也都很習慣這個思維了
(如樓主所說是文化問題)

所以我一直覺的我們缺的是"不會輸"

因為我們從來不教小朋友怎麼輸
不教他們輸了要怎麼消化情緒
只要輸都就是要小孩下次贏回來
要以"小"搏大
卻不是要成為"大"?
然後猛灌心靈雞湯當鼓勵
但又不負責任
要小孩學會堅持不能放棄
卻不教什麼時候該放手

原來....
大人自己也都不會
所以整個社會也都不會

-----

這樣一來
這個世代的棒球要有很大的改變
看來幾乎是不大可能了
就像您說的
只能大破大立才有辦法

但台灣的社會是不接受大破大立的
現在教練和管理階層也還沒有這個能耐

因為"大破"表示他們要先誠實面對自己的不足
"大立"則是自己還沒有這個本事

所以我只能把焦點放在小學社區棒球這個階段
當台灣有更多小朋友接觸棒球
喜歡棒球的人口夠多
未來才會有人願意投入這個產業

不一定要打球
打球說真的多半還是要有點天賦才行

但當這些小朋友10年20年後長大了
在各行各業裡有了成就
也持續對棒球保有熱忱
願意花錢進球場看球
職業球團有了合理的盈利
願意更大力度的投資棒球環境
才能對這個產業有更實質的貢獻

又或著他們也加入了棒球的相關產業
帶來的實質幫助更大
因為他們 "曾經真的接觸和打過棒球"

否則現在的教練會打球
但不會教球也不懂專業

而專業的人不見的懂棒球
無法很精準的聽懂運動員說的話

彼此無法很好的合作
甚至彼此不信任

所以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很好的管理訓練模式
每次派教練去國外見習
真的是走馬看花而己
最常聽到的是對別人硬體設備的稱讚
然後歸咎於硬體不如人

------

所以社區棒球的功能在擴大棒球人口
這個相較於我們成長的年代來說
己經是個很不錯的進步了

但我最大的感想是
我們的基層教練沒有跟上
常常把充滿熱忱的小孩
罵到唯唯諾諾
把一群天真有個性的小孩
訓練成不會思考的機器人
大家做同樣的事
用幾乎一模一樣的動作打棒球
而且把這個當作成就

對我而言
教練的功能是在透過正確的訓練方式
培養和增加小朋友"贏球的條件和機會"

不過"贏球"的終究是少數人
一百個球隊比到最後也只有一隊可以一直贏
每個人的人生能贏的機會和機遇也真的有限
大家要學的是面對人生各式各樣的挫拆
要"學會輸"

而在這個過程中

"贏球"是個紅利
(前提是透過合理健康的途徑)
因為這是讓小朋友感受到成就最直接的方法
非常值的驕傲

但"輸球"才是養份
這才是社區棒球的教育功能

學會正確面對"輸"的心態
才能進步

-----

當這個過程可以很正確的執行
大家也用很正確的心態面對
就是"快樂打球"

"快樂打球"不是稀哩呼嚕亂打每個小孩玩的開心就好
是讓小孩從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持續或增加對棒球的興趣和熱忱

當你透過學習感受到成就感
你就會堅持
就會主動
就會自主
就會快樂

這樣的人愈多
10~20年後台灣的棒球就能有所改變

"贏球的機會"自然而然會增加

因為"贏球"只是個結果
不是目標
只要有很多"正確的訓練和觀念"的累積
"贏球"的機會就會高

-----

所以小時候喜愛棒球接觸棒球
目的在透過社區棒球擴大棒球人口
而有天份有能力的小孩
如果他們有意願的話
(這個很重要, 是他們自己的決定, 不是教練和家長逼的)
可以持續接受更專業的訓練和培養
這就需要我們這一輩的教練和管理層級來完成

目前缺的
不是對棒球有興趣的新生代
每年都有很多加入社區棒球隊的小朋友
而是我們這一輩的想法和觀念

所以我對中華隊輸球有沒有什麼感覺咧?
有啊...
我跟我兒子每次都只看中華隊進攻的那半局而己
防守的時候都忍不住先轉台
因為我們也怕輸
人的本性嘛.... 哈哈哈

但我也清楚
要改變現在的球員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了
因為教練自己也沒改變

而且平心而論
輸是應該的嘛
我們跟別人投入的程度真的差很多呀
總不能每次都期待用比別人省錢省心的投入來換取比別人更大的利益
買東西用C/P值比較的理念不能應用到運動競技領域
不能這樣比呀
哈哈哈~

所以跟樓主一樣
如果我有錢
我也想搞一支自己的社區少棒隊
至少試試看我的理念是否可行
(我還真研究過...)

哈哈哈~ 謝謝樓主開了這個樓讓我說了好多心裡的話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4540017

又來啦,標準的[自]我精神安[慰]。發這種新聞就代表台灣的棒球越來越好嗎?

笨蛋,問題在打擊好嗎? 張誌家不幸早逝,記得他參加過的2004年奧運,那一年沒有美國,沒有韓國,沒有永遠摸不清楚實力的中南美洲球隊,我們投手幾乎是天選,王建民、曹錦輝、張誌家、中職當時最強的陽建福,甚至還有陳偉殷,結果最後內? 別再夜郎自大了! 打輸就發一個讓人家順著問題回答的新聞:中華隊是可敬的對手,雖敗猶榮。噁不噁心啊!
我們的打擊真的是從小學就遠離基礎,為了贏球而不練精髓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