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台灣棒球無用論,再十年國際賽都不會有好成績

jeremychou wrote:
下這種標題大概是找罵...(恕刪)


這個行業是以賺 錢為目的,收視率賺 廣告費,職棒自已內High,沒有人在管你 台灣棒球如何。
大陸,菲律賓都起來了,3-5年 幹台灣
機率很大。
投 守 各國差不多
台灣打不到,真無解。
English Learner wrote:
這個行業是以賺 錢為...(恕刪)


很嚴格說,目前中華隊打國際賽沒有適當的一二棒跟第四棒,陳金鋒跟林智勝這樣角色的打者越來越少。近幾年職棒的中心打者來打國際賽總是有一搭沒一搭。

我們在說的國際賽應該是指棒協認定的一級賽事,WBC,12強,亞運,美日韓會派出大聯盟或一軍球員才算數。這次的亞錦賽嚴格來說都還不算。一級賽事打者碰到陌生的投手機會會越來越大。做個一次中華隊的情蒐就知道情蒐是一回事,打者能不能應變又是另一回事,這是台灣棒球文化整體性的問題,沒有大破大立真的沒機會出頭。
jeremychou wrote:
台灣的棒球界的確有很多優秀專業的從業人員,球員也很努力。但不知是在哪裡看到的言論,螞蟻終其一生是不知道人類在幹什麼的。

台灣的棒球要強盛,除了大破大立沒有其他機會。先說身教,先把那些在地區性比賽,穿著球衣,就在小孩子、家長面前抽菸甚至咬檳榔的教練全部趕回家。單這一點,大概10個棒球人有9.9個會跟你說那是不可能的事。


實在是太認同樓主的這段話了
尤其是"螞蟻終其一生是不知道人類在幹什麼的"

參與了兒子小學社區棒球五年左右
心情是一年比一年沉重

台灣的棒球說真的
不是要"打的好"
是要先"認清現在的定位"

有實際接觸棒球的人都可以理解台灣的棒球在世界上的實力定位
真的的不要去美化他

球員不知道, 一日球迷不知道, 或是媒體愛造神騙點閱率
都不重要

重點在教練!
以現在這個世代的教練
其實是沒有資格要求球員在國際上打出好成績的!

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國際級的教練
他們自己也做不到!

選手表現的沒有別隊球員好
難道教練的表現就有比別隊教練好嗎?

而我之所以愈來愈灰心
是因為這個世代的教練
大部份仍是高高在上
不可一世
自以為是
覺的自己年輕時曾有點小成就
在台灣就是權威
覺的運動科學還不如他的經驗

而這批教練帶出來的下一代球員
也持續用這種思維和態度
去教小朋友

現在的小學生不論是正規校隊或是社區棒球
如果仍是這樣去接觸棒球
那當他們10-20年後長大了
台灣棒球能有多少改變?

差不多就是"複製貼上"而己
我們所感受到的進步
大部份是新世代身體素質上的進步(吃的更好更營養嘛)
不是"棒球"的進步

每次帶小孩到了球場
都可以看到帶點'江湖味'的教練對著小朋友用'教育班長'的口吻斥責小選手
再給家長灌輸"練棒球就是要這麼辛苦"的觀念

我們只會"打"棒球
打不好就一直苦練
卻是一直在重複執行"舊世代"的棒球

練錯還苦練
其實比不練還讓人糾心
但教練們總是會搬出"苦練是王道"那套舊思維的謬論
說"至少有態度"

而其他國家是去"理解"棒球
然後強化身體素質
讓身體足以盡量完整的"執行"理解後的理念和動作

我不認為"舊世代"是錯的
但重要的是現在己經有"更好的"
我們不接受
差距就會愈來愈大

就像樓主說的"內角拉外角推"
過去那個年代可能有他的背景
但那個背後的思維很消極
是"有碰到有機會"
是"技不如人"

到現在如果還強調這個觀念
就表示在過去的20-30年來
完全沒有進步
還是只想著"有碰到有機會"
因為我們終究還是"技不如人"

而這一切
只要現在這個世代的教練們不改變
就很難看到實質的進步
因為他們己經把下一代也大致定型了

"贏不贏球"真的不是重點
那只是個結果

只要能正確的認知自己現在的定位
能正確的去"理解"棒球
贏球的機會自然就會大
輪球的時候就不會悶

甚至有時候輸了還覺的暢快
不用再"雖敗猶榮"
因為"榮"不是來自於贏球
而是來自於"自我成長"的認知!

----

有一次小孩社區棒球隊裡的一位家長
在比賽前因為人數不夠臨時找來幾位優秀的小選手當傭兵
用越級的表現打贏了兩場比賽
教練也不讓隊裡程度較差的小朋友上場

事後那位家長還驕傲的對著所有家長說
"大家有沒有感覺到... 我們開始贏球了!"

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句話...
到了晚上我會睡不著覺的那種程度
社區棒球的目的不是要贏球呀!!!!!!!

即使到了這個年代
當教練和家長都不能正確的理解棒球
我們的進步真的會很有限...很緩慢

這不只是棒球
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我們該擔心的
是這種思維給下一代帶來的影響
autumnshu

大大好文章,小弟收下了,我也是為人父母,大大一番觀念令小弟由衷佩服。

2023-12-11 13:02
Bookwarm

難得有家長正確地看待小選手的運動,無論在棒球或是其他運動,"贏"在家長眼中快要變成唯一目的,卻忽略了運動的本質 玩得開心、重視運動精神、團隊合作、專業技能等...這些都到位後自然會成為優秀的選手。

2023-12-13 9:56
球是圓的
任何比賽都有運氣成份,漏接,壓線球,爆投,放水打假球(有賭盤)........中國都能贏中華
這種短期比賽當友誼賽不用太認真,雖敗猶榮每年都可以用
世界第一美國第二日本無可取代
看薪水比就知道了,高手的第一志願選哪一個?
我的概念為:
1.有一定要好嗎?
2.其實就是長期不被看好,所以當有國際賽進步一點我們才會這麼開心。
如果一直拿第一(如:日本)他們的國民反而會覺得說拿第一是應該的,這樣又有何樂趣。
我覺得用不用力揮棒不是重點..
重點是身體本身有沒有足夠力量.
如果很壯 技巧很好 像張育成 Arod 輕輕一碰就飛超遠或全壘打
如果每個棒球選手都以重訓為根本
在冬天練個硬舉200kg為基礎
擊球的感覺會完全不同
自從2008北京奧運慘案(vs中國)、2023洲際慘案(vs巴拿馬),這次亞錦賽職棒年輕菁英連輸日本社會人兩場,居然沒有媒體沒有鄉民認同這是2023台北大巨蛋慘案,一面倒的在稱讚盡力了,很好了只是球運不好,看到版主的文章,終於有人跟我看法一樣,再十年國際賽都不會有好成績,因為現在是啦啦隊附屬棒球隊的年代了
highlander2013 wrote:
重點是身體本身有沒有足夠力量


不知不覺我一直在看這個討論串

我其實也滿支持這個說法

我的小孩非常熱愛棒球
不過身材瘦小
生長曲線較同儕慢一些

我們父子自己玩球的時候
他拿著塑膠玩具球棒揮棒
打的有模有樣

如果把我投球給他的距離和球飛行的時間去換算
他甚至可以說是可以把150KM的球打的很紮實
哈哈哈~
手眼協調性很好

不過當到了球場
瘦小的身材和力量
是真的還無法駕馭真的球棒

換句話說
他的身體尚且無法把他腦中的想法實際"執行"出來

所以打不到球
教練酸個幾句就要他握短一點
碰到就好...

來了, 這種觀念又出來了

然後愈來愈畏縮
腦子裡想的不是全力揮擊
是看能不能至少碰到球
不然教練會罵

這種"有碰到有機會"的思維模式
又默默的植入一個正要接觸棒球的小小孩心裡了

----

其實我一點都不在意他有沒有打到球
因為他的揮棒沒有問題

只是力氣不夠

但這個年齡我不可能要他去重訓
大不了建議他多吃幾碗飯而己

所以私底下我告訴他只要看到想要攻擊的球
敢全力揮擊就好

重點要保持這種積極正面攻擊的慾望
揮空三振了我還是覺的好開心
反而去"碰球"會讓我覺的很無力...

但這就台灣目前的主流

----

因為參加的社區球隊是很傳統的教育
打不好
幾乎不能上場比賽
因為他們想贏球
想要跟正規校隊一較高下

原本熱愛的棒球變成一種挫折

所以當我兒子跟我說他不想打了
我也支持他

喜歡棒球不一定要打棒球
我們父子轉換了一種模式
休閒時間開開心心的去看球賽聊棒球
今年暑假我們父子倆還請假到北海道看球
真的就看了兩場球就回來了

這才是棒球該有的模式
是一種運動, 一種休閒, 是一種凝聚家庭的活動

----

上個月因緣際會下加入了另一支社區球隊
這支球隊較為友善
只要來球場大家都可以參與
可以上場體驗比賽的氣氛
也沒有教練在旁邊此起彼落罵人的聲音

我才發現
隔了一年
他長高了
也強壯了一些
可以更好的控制球棒了
突然他可以把球打的很好了

打球變的更開心了!

----

套樓主說的話
當你夠強壯
可以把學習後在腦中消化過的動作完整的"執行"出來
成功的機會就會大

所以我不主張"苦練"
要"練對"

比如要怎麼練的強壯
要練身體的哪些肌力
都是科學

而要"練對"
教練是個關鍵
如果教練不會
就沒有意義了...

如果至少願意承認不會
讓專業的人員來協助
倒是可取

但如果教練守舊不思進取
不接受新的觀念\
沒有與時俱進
再怎麼苦練也是白搭
lala1220 wrote:
不知不覺我一直在看這...(恕刪)


重點還是球員要開心
對球員來講,能上場是非常重要的
但同時要也能贏球才能保持球隊的向心力
這就相當考驗教練/球隊經營者的心血和智慧了
lala1220 wrote:
不知不覺我一直在看這...(恕刪)


這位爸爸想必投入很多心力在小孩的休閒活動中。社區棒球如同前面說的,是很重要的全民休閒運動,就跟前面提的一種可能情況一樣,去看棒球是去談生意的,或者就是要放鬆一下,喝啤酒看職棒,跟著大吼大叫,甚至看啦啦隊女孩。

這樣的棒球會在乎輸贏嗎?應該是不會,即使是最支持的球隊輸球,所以就看爸爸所處的環境如何。可能扯遠了,美國人是拜耶穌的,耶穌需要讚美,所以人家的文化就是讚美與鼓勵,凡事朝正面看。我們的環境是拜孔孟,講四維八德加廉恥,凡事看負面,所以小孩子在球場上不專心,打球不當一回事,是會被罵的。

只是運動競技又是不一樣的狀況,那是要拼輸贏的,那也是體育實力的一種表現。我們的中華隊1992年兩次在奧運打敗日本,意思就跟2008年中國隊打敗中華隊一樣,那是大衛打敗巨人,以小博大的胸懷。中華隊以前有陳金鋒、高國輝,重要比賽一棒就打死國際的一線投手,現在卻連個像樣的第四棒都沒有,劉基鴻或廖健富嗎?看這次亞錦賽兩個人的表現就知道了,更不要再說王柏融,巔峰過了,一路往下走,今年的WBC就已經證明。或者是幾年前12強中華隊對日本打出最遠一壘安打的林泓育,那種跑壘的態度大概就是自大自我吹捧的中華隊最佳證明。所以接下來的中華隊,我們是看熱鬧的,還是真心有想贏球?

抱歉,上面扯很遠,快樂打球跟贏球快樂在台灣,兩者是無法同時存在的,那是文化的問題。如果中華隊出去打國際賽都能快樂打球,自然我們也不用太期待成績好壞,只要球員盡力就好,如同這次亞錦賽的巴樂斯坦或巴基斯坦,你我會在乎有沒有贏球嗎?只是台灣是有職棒的,職業隊是要對球迷甚至領補助、要求兵役特惠的政府單位負責的。過去中華職棒跟棒協爭老大,國際賽要主導權,可是接近十年來的中華隊表現是每況愈下,媒體跟相關部門卻還是努力造神,如同這次亞錦賽,媒體記者會跑去問日本人我們的徐若熙如何,如果我是日本人,表面當然說好好好都很好,但裡子都在想,日本這樣的投手,隨便一個職棒隊大概都好幾個。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