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中職的解藥


jackax wrote:
曾幾何時朋友相揪到...(恕刪)


您說的可是,兄弟象的..峮峮!!
很有趣的觀點
藉由取消外籍名額限制來拉高中職的競爭強度
個人認為出發點立意很好 但實際執行有難度

站在球團立場 取消外籍名額限制如能有效提升票房 那球團又會花多少心力在經營本土球員身上?
站在外籍球員立場 中職變成跳板只會更明顯
站在本土球員立場 壓縮他的工作空間一定持反對意見
站在球迷立場 那還真不如直接看MLB就好

我認同整體中職環境的強度大小確實會反映在票房上
但任何只針對中職或球團的改變我認為都是很短期的強心針
中職的解藥出在基層對於這項運動的參與率 這才是最紮實的根
簡單來說 棒球運動的人口越多 對於這塊產業越能有良性循環的產生

拿我自己的例子
我兒子從中班開始接觸棒球運動 到現在也快小一了
跟著球隊練球 隨著年紀越大就越有機會上場實戰
為了能夠讓他早點進入狀況 就帶著他開始看中職的比賽 平日看電視 周末如有支持的球隊在台北就進場
這樣一路看下來 不管是好的PLAY或是失誤 都是我兒子學習的養分
也慢慢的看懂規則 有了喜歡的球員 這些東西無形中都成為他從事棒球運動的樂趣與動力
對於一個許久沒關注中職的我來說 某種程度我很感謝他 讓我對中職有了不同的看法

扯遠了
我想說的是 從基層開始壯大 培養運動風氣 才是職業運動票房的來源

基層運動參與高 進場看門道的意願就高(觀摩學習) 觀眾變多 球員打球會更專注 無形中強度就提高
強度提高 進場看熱鬧的也願意來了(娛樂) 票房就來了
等到基層這批觀摩學習的長大了 也成為了各球團能挑選的好菜了
這就是我所希望的良性循環

要解藥 就帶孩子出門打球吧
味全三連霸時期的投手群充斥著叫不出名字的洋將
票房也沒比較好

當年的洋將素質較差嗎?
不會喔
也出現過後來去日職的亞力士和日後在大聯盟打了13個球季的魔拉

對比中職早期(1-7年)
各方面硬體條件差勁
球員素質也沒現在好
可是熱度卻遠勝後來的兩聯盟時期

經歷過職棒8-10年的球迷
應該還記得當年的慘況吧

台灣大聯盟是整疊整疊的票直接放在里長辦公室
進場還會發便當飲料

中職送票的情形雖然比較少
不過買票進場也會送一堆東西(球團雜誌之類的五花八門)

就算有那麼多誘因,觀眾還是不進場

可見開放洋將跟比賽強度根本不是決定球迷進不進場的主因
重點在聯盟必須要有「話題性」
洋將在各國職棒都有他的重要性,
當年中職初期每隊都有響叮噹的洋將,
尤其有洋砲更是票房會好的重要原因,
建議應該像日本開放到每隊四人,
其中應至少要有一位洋砲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