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球隊數就能提升國際水準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國內職棒,球員們早就習慣歡樂賽事的節奏和默契,不管是內外野,擊出看似必死球幾乎就是慢慢跑,有的連一壘都懶的去踩,跑一半就掉頭回休息區。傳球也是,老是用自己的意識判斷認定跑者就一定是要到幾壘。比賽多了,就習慣了,比賽久了,就麻痹了,時間長了,動作和行為練成身體自然反應,到了賽期短強度高的國際賽,結果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沒辦法,行為模式都固定了,哪有可能一時說改就改,更不用說有些對手突然出奇招或是強攻時,中華健兒的反應會讓在電視機前守候的我們想 : 幹,"又"挫屎了......。
問某些聯盟球員為什麼跑壘不積極? 理由是怕受傷,然後還會苦口婆心的勸後輩領的多不如領的久...,也對啦,反正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徐生明喜歡當魔術師? 我看是認清現實所以選擇戰術靈活運用,蝦兵蟹將就這等料,不變陣不然是等著吃鍋貼嗎?
怎麼提升國際賽水準? 我的想法是,放棄找旅外找中職組所謂史上最強中華隊吧,過去的神早就退休不知被消費凡幾,還在場上的看似腦力和體力都花在約跑和處理家務事。恢復以前甲組時代的組訓方式,讓想進入職棒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或是尚未和職業球隊簽約想爭取更高簽約金的人把中華隊當跳板。除了國家規定的得獎獎金,沒有其他出賽費,棒協只補貼培訓、比賽期間食宿費用,球具由贊助廠商提供,一旦被發現與職業球隊簽約就立即退團,就算進行賽期中也一樣。國際賽就是這些人拚身價拚出路的戰場,願者上鉤。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