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還是在經濟
大家沒有閒錢
職業運動就炒不起來
看看九零年代的台灣經濟旺盛
全盛時期有兩個職棒聯盟,加上一個職籃
票房收視還有周邊產業都蓬勃發展
職棒當時進場人數平均都有5000以上, 身邊討論棒球的人也超多
當時大家會買票進場,還會買球衣跟買球員卡
現在啊,跟風的人多,真正關心的人少,更別提會花錢進場的人了
catsintexas wrote:
問題還是在經濟
大家沒有閒錢
職業運動就炒不起來
看看九零年代的台灣經濟旺盛
全盛時期有兩個職棒聯盟,加上一個職籃
票房收視還有周邊產業都蓬勃發展
職棒當時進場人數平均都有5000以上, 身邊討論棒球的人也超多
當時大家會買票進場,還會買球衣跟買球員卡
現在啊,跟風的人多,真正關心的人少,更別提會花錢進場的人了
我倒覺得不是經濟的問題,看看假日各個景點百貨遊樂園都爆滿,可見人們還是有錢願意花錢在娛樂上,
問題是出在市場在變化,資訊流通的問題,
九零年代人們娛樂不如現在多元多樣,進場看職棒,聽國語歌買CD是很常聽到的事情,
但現在手機遊戲,網路遊戲,露營,單車,路跑,各種休閒活動盛行,娛樂變得多樣化,
人們願意花錢在娛樂方面的選擇多了,自然看球賽的市場被瓜分殆盡,
再加上資訊流動發達,不像以前沒有網路無法看每一場的國外賽事,電視台播的數量少之又少,
現在要看國外賽事太容易了,要聽歌也太簡單,
變得沒有人會想進場看比賽,買CD專輯來聽一樣的道理,
當然這跟人才流失都往國外跑,中職水準也一直拉不起來,再加上假球雪上加霜,變成今天的結果。
美國人口三億可以撐起三十支球隊,它們的市場是全世界,都還是有球隊賠錢,
這種粗糙的算法,也就是一千萬人一支球隊,
台灣憑甚麼兩千三百萬人養得起四支球隊?更何況我們市場只有台灣?
換個層面講,這四支球隊的水準肯定參差不齊,要人們願意花錢去看,肯定是要特別的理由才有可能,
講起來很悲哀,但這就是現實。
E見鍾情,獨E無二,The Best or Nothing, Only Mercedes-Benz!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