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中職的解藥

從職業運動開展至今 觀眾買票入場看職業球賽的動機很簡單 就是追求比賽強度所帶來的刺激

中職的票房解藥其實只有一個 那就是增加比賽的強度 比賽強度的來源就是球員的實力

中職本土球員的平均實力 觀眾有目共睹 這也很誠實的反應在中職的票房上

總是有人說是因為球隊太少而造成每天看那4隊的老面孔 很無聊 所以沒票房 是如此嗎?

難道中職沒有6隊過? 難道大聯盟如果只有 洋基、紅襪、道奇、巨人 這四隊在玩 就不會有人想看了?

在美國進場看過約百場的球賽 AA 與 AAA 的比賽佔了近一半 每個層級的賽事強度都令人讚嘆

看下來的心得 大聯盟之所以整個體系球員的實力如此的強 是出於那殘酷的競爭模式所帶進用不完的人才

這個模式非常簡單 有實力 夠健康 就給你機會 沒有種族與國藉的限制配額 非常公平但很殘酷 因為你隨時可被取代

正也因為這個機制 在25人名單外的球員 每天努力磨劍 在名單內的 每天想辦法維持狀態 爭取下一張大約

再回頭看中職 同樣的體制模式已走了30年 何不換個開放的程式來跑跑看

取消外藉球員名額的限制 有實力就進來玩 對本土的球員也會有激勵學習的效果

運動賽事的本質本來就是藉由不斷的競爭來進步 限制取消了 門打開了 更多國外的球員來跟台灣的球員互尬

這對球迷來說才有看點 球員才會進步 對整個台灣的棒球才有提昇的作用

球員間的實力提昇賽事強度就提高 球迷自然會搶著進場 票房有了 贊助廠商自然會排隊來買廣告 國外的球團會捧錢來買球員

球團獲利的模式變多了 球員的薪水也就高了 薪水高了 誰還跟你打假球? 球團哪需要浪費錢花心思換球衣辦趴求觀眾進場?

職業賽式的宗旨就是獲利 限制外藉球員名額保障本土球員工作權益那叫社會公益

不分國藉開放競爭 才是真正的職業賽事 台灣不是日本 日本不論人口、人才、市場、基層棒球體制 都是完全另一層次

他們有限制的本錢 我們真想追上 唯有開放 才有辦法開外掛 我愛台灣 中職加油
2019-05-03 12:4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中職 解藥

DRoss wrote:
從職業運動開展至今...(恕刪)


台灣職業運動市場不大
DRoss wrote:
從職業運動開展至今 ...(恕刪)

講的都對 但台灣市場太小給不起高薪
所以不會有高強度的人要來

DRoss wrote:
從職業運動開展至今...(恕刪)


市場就那麼小才是所有問題的根基
20年沒看中職(國內任何比賽亦同),歐美日比較精彩。
雖然中職的實力不怎樣,但若取消洋將限制,整隊都洋將(不過我看以中職的薪資水平也很困難…),那我還看中職幹嘛,直接看MLB不是更精彩?以我而言看中職的意願只會更低(雖然現在已經超低的了)

中職的打者我覺得是有在進步的,但投手真的不知道怎麼了,大物型的投手(如巔峰期的潘威倫、陽建福、林恩宇之類的)10幾年沒出現過了吧
台灣球隊注重的是場邊的啦啦隊,某隊還每季辦趴
不搞好「棒球」本身
跟國際比起來
台灣的棒球像是「小丑」一樣 是用來討人開心的
MLB的洋基、紅襪、道奇、巨人是經過淘汰賽存活的主角跟中職的4隊完全是不同的4隊。

MLB要是也只有 洋基、紅襪、道奇、巨人 4隊不用幾年也一定走下坡。天天吃龍蝦也會沒味覺的

南韓都有10隊了....中職有6隊是基本數4隊真的太少了沒市場規模
曾幾何時

朋友相揪到棒球場

是去前排看啦啦隊....

球員打擊水準差不多

就是差在投手~

DRoss wrote:
從職業運動開展至今...(恕刪)


到時後,會不會先發9人全部都是洋將.....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