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球星在國際賽場上的統治力不若以往是沒有疑問的事,但主要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關於這問題常被歸咎於3個原因。第一是國際球員進步了,第二是NBA球星不適應區域聯防,第三是NBA的球風愈來愈軟而弱化了。我們今天就逐一來聊一聊吧!
都是區域聯防惹的禍?
有一個說法是NBA在2001年允許了區域聯防,是因為覺得不管奧運或是世錦賽走的都是FIBA規則,而NBA因為只能人盯人防守,所以對於聯防陌生以至於吃了虧並且統治力不再。很多人好奇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嗎?我會從進攻跟防守兩端切入,並舉一案例子來討論,試著理出一些頭緒。
先看一下美國夢幻隊何時失去統治力?1992夢一,1994夢二,1996夢三都還能完全統治,1998年NBA勞資糾紛沒派隊參賽就忽略不提,而2000年夢四隊就突然就失去統治力直到現今了,這要說是聯防的關係很牽強吧?因為一直以來國際規則都是可以聯防的啊!況且這就好像在說守聯防的效果會勝過盯人?是這樣嗎?
國際賽場上各隊是強弱分明的,坦白說能真正威脅到美國隊的也就那幾個國家,弱隊那種屠殺式的實力懸殊就不用討論了。國際賽場上四強的常客有西班牙、阿根廷、蘇聯(早期)、俄羅斯、立陶宛、德國、法國、塞爾維亞…等,其中很多國家都有擊敗過美國隊,或是能將分差壓在10分以內的紀錄,讓美國隊完全「統治」不起來。我們先拿1992跟2004這兩屆奧運的美國隊來做個對比,前者所向披靡而後者成為恥辱,並且NBA開放聯防的2001年就介於當中。
1992夢一隊 永遠的傳說
1992夢一隊在防守方面因著體能和板凳擁有絕對優勢,當然全場都是盯人防守,而且中鋒還不用像NBA一樣被拉出禁區,也造成對手每一個得分都沒辦法輕鬆。而對手在防守端基本沒辦法以聯防來應對,因為夢一隊每個點進攻威脅都很大,傳導、走位、閱讀比賽的能力極強,對手多半得祭出box one或是人盯人才行,至少拉出去先壓迫後衛讓他難以組織進攻,否則夢一就會打得太輕鬆了。
冠軍戰的對手克羅埃西亞一開賽就是盯人防守,當作NBA在打,並且一度取得25:24的領先,這也是夢一隊在當屆奧運所遇到最「頑強」的抵抗。夢一隊打完上半場甚至只小贏14分,直到終場前10分鐘拉大到30分時比賽才失去懸念,贏得也不是這麼輕鬆。主要是在關鍵回合時這些個籃球傳奇的個人能力太過突出,不管切入、傳球、策應、擋拆、跑位、突破、外線、防守壓迫、籃板保護、造犯能力…完全沒有弱點,而且隊型完整,有裏有外,能快能慢,對手防得了其一也防不了其二,防得了先發防不了替補,防得了10分鐘也防不了全場,我是看不到聯不聯防有造成什麼影響?
2008夢八隊的推手
再說到奧運只拿到第三名的2004夢六隊,這也是逼出拍成紀錄片的2008夢八隊的始作俑者。去回放一下當年的影片就可以很清楚看到,距1992已經12年的此時,因著NBA全球化,美式打法跟觀念深入各國,對手基本打的都是盯人防守了,愈強的球隊執行愈徹底,所以輸球跟不適應聯防有什麼關係呢?而且NBA不是2001就開放聯防了嗎?那2004的夢之隊不就應該更會應付聯防才對?所以基本可以不用再討論聯防規則導致美國隊不適應或失去優勢的說法了,完全沒有根據。
那當年夢六隊為什麼輸?因素雖不會只有一個,但最重要的那個就是…單純的實力不夠,這組人馬並不是當時能選出的最佳陣容。陣中雖有LeBron、Camelo Anthony等後來的巨星,但當年他倆都只是NBA二年級生小毛頭而已。幾位預計要參加的大牌也因為當時發生了爆炸案而退出了,就這麼簡單。但他們還是有一個功勞,就是逼出了當時NBA頂流所組成的「救贖之隊」夢八隊,但關鍵是就連夢八隊也完全稱不上具有統治力,顯然還需要再深入分析。
2008夢八隊完整度更勝夢一隊
1992夢一隊真要客觀定義其強弱,我認為算是名氣到位但絕不是全員巔峰,例如Bird傷情嚴重甚至隔年就退休了,Magic因HIV當年根本不在NBA打球,更別提還有一個大學生佔了名額。但2008夢八隊就不同了,全員都在巔峰期,Kobe、LeBron、Wade、Anthony、Chris Paul、Chris Bosh、Dwight Howard…一字排開超級華麗的陣容,平心而論夢八在個人方面的完整度更甚夢一。但以這樣完美的巔峰集合,也僅在準決賽贏了阿根廷20分,在冠軍戰贏了西班牙11分。更別提冠軍戰美國隊拚盡全力,打得呲牙裂嘴,一刻沒有放鬆下,在最後3分鐘都還在4~8的分差拉鋸,若不是靠Kobe幾個關鍵play,鹿死誰手還很難說,更難堪的是還必需拍個紀錄片慶祝才行,是有多難贏啊?但是對比1996以前的夢幻隊僅是輕鬆寫意就能大勝的情況,落差實在蠻大的。
國際球員變強?但NBA球員停滯嗎?
來談第二個原因,「各國實力在提升」,這確實是大家最常導向的因素,但那代表什麼?美國的實力停滯嗎?不是都說現在的球員比以前更快、更壯、體能更好、技術更全面、訓練更科學?能執行更複雜的戰術?那就算各國在進步美國應該也在進步啊!而在大家都進步的情況下,美國球員身體素質優勢跟各國之間的差距,絕不會比以前小吧?放眼歐洲去那裏找能跟LeBron、Wade、Howard之流有點接近的體能條件?而且美國隊的對手又不是歐洲聯隊,也僅僅是各國的代表隊啊!陣中就算有NBA選手也沒幾個是當時的頂流,但為何綜合實力的差距為何會縮小至此?我提出我的看法各位參考看看。
首先,籃球場上每隊只能擺5個人,這5個人的配合及互補性,會決定對手應對的難度。籃球比賽要贏只有「三個儘量」,「第一儘量把球投進,第二儘量抓下籃板,第三儘量具有對位優勢」,真正要具有統治力,就得兼顧這三個面相,只要缺少一個,比賽就可能有不可測的化學變化。統治力的呈現會有一些光看數據無法量化的因素,例如戰術使用的寬廣度、對手被大幅領先的心理壓力、籃板帶來的二次進攻、對手的犯規麻煩…等等。
再看一個關鍵的分界就能明白,夢幻隊最後一次被稱為完全宰制是1996的夢三隊,當時不僅平均勝分有32分,贏最少的一場還有22分,這代表沒有人能實質壓迫到這支球隊,屬於絕對宰制;但只隔了4年的2000夢四隊,同樣名將如雲,卻被法國跟立陶宛嚇出一身冷汗,尤其對上立陶宛的四強戰居然只贏2分,若是最後的壓哨三分被立陶宛投進的話歷史就要改寫了。我們可以說國際籃球在4年間就突飛猛進了嗎?那也太牽強了!事實上這兩支夢幻隊在陣容上有一個天差地遠的位置,那就是「中鋒」。夢三能擺上場的有David Robinson、Hakeem Olajuwon跟Shaquille O’Neal (是不是光看就覺得害怕了),而夢四只有Alonzo Mourning跟Vin Baker,看出差距了嗎?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鋒衛陣容可說是歷史以來最華麗的夢八隊,其在中鋒位居然只有Dwight Howard一個人,就一個人,還是一個偏大前鋒的中鋒。於是在冠軍戰總籃板數以31 vs 37輸給西班牙,其中進攻籃板更以8 vs 15慘輸,難怪打的辛苦,失去籃板優勢更讓這些超級鋒衛少了能把比賽打快並一波流帶走的機會,等同讓體能該有的差距被縮到最小。顯而易見的,在中鋒位置夢一到夢三佔據絕對優勢,比之各國高了二個檔次不止,而從夢四以後則僅剩些微優勢甚至沒有優勢,我認為這才是美國隊失去主宰力的關鍵。
不好看的贏!好看的輸!該選那一個?
有超級中鋒在場上的時候,比賽可以打得非常簡單、穩定跟高效。持球低位進攻不僅效率高還容易造犯規,陣地縮小更有利創造外圍投射機會,防守籃板阻斷對手攻勢,進攻籃板創造二次進攻,這就是被現在的球迷視為上古打法、節奏緩慢、不太好看的籃球;但若是以贏球為最大考量的時候,有沒有效率遠勝過好不好看。更何況FIBA規則並沒有防守3秒違例,有一個靈活強力的中鋒鎮守籃下,對於對手進攻威脅的影響和干擾會比想像中的巨大!
所以我很堅信一點,若是把夢三的中鋒陣容擺進任何一屆的美國隊裏,不管搭配那一個時代的鋒衛,在比賽中都會有絕對的主宰力,沒有一屆會被欺負或是需要打得提心吊膽,關鍵絕對在中鋒。
美國隊有沒有恢復統治力的一天?
最後的結論,沒有超級中鋒的美國隊將難再有以往的統治力,當美國隊要去跟其他國家比拚小球打法的時候,本身優勢就已被最小化了,因為小球戰所講究的組織傳球、高位擋拆跟外線投射,有那一個是完全能靠體能就產生出絕對優勢的?這反而是歐洲籃球的強項,而美國籃球一直以來與各國最大的差距不就是黑人與生俱來的體能優勢?
所以現在歐洲球員愈來愈能在NBA生存甚至主宰,到底是他們突然奇才輩出?還是現在NBA的球風比以前更適合他們?值得深思!
預告下一期的主題:都說現今的球風軟!這樣公平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