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尖的版友應該有發現,Under Armour簽下的NBA球員與NCAA美國大學籃球小將近期在實戰中紛紛穿上的這雙UA Heat Seeker,以襪套式外型及多種配色迅速累績人氣與詢問度,本回帶來此鞋細節開箱與實戰測試。
簡述一下UA Heat Seeker,目前是NBA達拉斯獨行俠隊球風最飆悍的Dennis Smith jr著穿的代言鞋款,柔軟針織技術塑形鞋面結合塑料塗層加強保護,可以適應全速切入與變換速度的動態壓力。

UA Heat Seeker是承繼Curry 4之後的襪套式鞋領籃球鞋,中底輪廓與先前開箱過的UA Drive 4 Premium相當類似,但是實穿足感應該會提升不少,接著帶來UA Heat Seeker實鞋細節開箱。

UA Heat Seeker實鞋開箱
雖然說看到UA Heat Seeker外觀不免會聯想到UA Drive 4,除了本體材質不同,外觀設計真的有點相似,但是一體式針織鞋面讓重量減輕許多,同時面料延展性更強,整體支撐性與延展性相對提升。

本次開箱配色為全白,還有灰藍、黑紅、黑白總共四款配色,UA Heat Seeker全系列配色可以參考下圖。
- UA Heat Seeker黑
- UA HeatSeeker灰綠
- UA HeatSeeker紅黑
鞋身整體相當修長,因為加入了靴式加長鞋筒設計,後跟處搭配硬度較高的外跟承托架設計,減少足踝因為切入動作太大翻扭的情況發生。

無縫合成罩面技術在UA多種鞋款上大量使用,助於降低腳趾直接受力壓迫或踩踏,鞋面針織材質結合塑料塗層,加強前端腳趾的保護。

針織技術的襪套式鞋領具有絕佳貼合包覆性,前後各有一個小的提環,視覺與先前開箱的高統Curry 4有點類似。

灰色外跟承托架可以優化足踝的支撐,也讓整體造型結構更有特色。中底外側看到外露的氣墊,使用壓縮注模EVA中底襯墊,就是要加強此鞋的避震與緩衝。

穿入襪套式鞋款比傳統鞋帶鞋款難度更高,為了避免硬拉足領導致鬆弛,可以利用前後兩個拉提帶作為輔助。

從下圖發現外跟承托架後跟有粗糙顆粒,摸起來手感有點特別(背脊一陣發涼...),全鞋鞋面都有鏤孔設計,疏散激烈運動後產生的悶熱。

Heat Seeker鞋底是Micro G後跟設計,是本次後跟避震系統,兼具強化緩衝與支撐,加上中側3D中底墊片使側面支撐與足底緩衝達到平衡,改善先前部分鞋款稍弱的橫向穩定性。

耐用橡膠外底紋路為縱向人字花紋,相信在進行加速時更加輕盈敏捷。45.5碼的單鞋重量大約423克左右,讓筆者對於UA多數籃球鞋較為厚重的刻板印象大改觀。

UA Heat Seeker實穿比例與足感
接著實穿UA Heat Seeker,提供身型比例給各位參考,身高187公分、體重84公斤,小腿與下身比較粗壯,足型寬厚、足弓較低(有輕微扁平足),根據以往經驗,編織類型籃球鞋會選擇大半號,但是不知道哪來的勇氣,UA Heat Seeker選擇平常原尺寸(US12),全身比例如下。
- 左側視覺比例
- 右側視覺比例
感覺襪套式球鞋的優勢的確是讓足踝鎖定的相當穩妥,只不過筆者不擅長穿脫編織材質的襪套式鞋款,深怕用力過猛不小心把鞋拉壞(其實是不會啦...),還是建議大家將鞋帶鬆開後再套入,偏細的鞋帶還算好綁,經過跑跳測試發現沒有鬆落的情況,小腿比例視覺也頗修身,半身比例請見下圖。
- 正面視覺比例
- 後側視覺比例
UA Heat Seeker前楦頭個人覺得算是寬敞,只不過足弓處有點高,扁平足朋友初穿可能會不太習慣。兩側沒有多餘的填充物,編織材質鞋面靈活度與透氣性在水準之上,或許是扁平足的關係,穿久還是覺得足弓有點痠,建議再穿一雙運動厚襪比較舒適。

無縫合成罩面與塑料塗層讓支撐性與防護力大大提升,穿起來的感覺有點前低後高,簡單跑走後筆者覺得反饋相當靈敏,個人猜想體能勁爆、進攻欲望強大的球員應該會喜歡。

UA Heat Seeker實戰測試
近期筆者不斷尋找漂亮乾淨的籃球場,潔白的UA Heat Seeker實戰測試來到灰塵較少的成美橋河堤公園球場,本次針對切入推進、跳投、盤球與上籃等基本動作進行分析。

切入推進
相較於Curry 4,UA Heat Seeker前腳掌避震Q彈感明顯許多,推進時感受到橡膠鞋底強大的抓地力,果斷地抓緊地面,讓第一步切入力道更發猛烈,腳掌與足踝不容易變形,這點讓筆者相當喜歡(我就是切入型球員啊...)。

跑動能感受到UA Heat Seeker鞋身非常輕盈,中底反饋彈性靈敏,處理突進切入、佯切與變向可以流暢達成,迅速回力加速的感覺讓人奔跑起來頗有速度感。

模切EVA鞋墊、壓縮注模EVA中底襯墊與Micro G後跟設計的結合不輸全足掌氣墊系統(怎麼唸起來有點饒口...),反饋腳感還是偏硬,個人覺得更適合日常的籃球訓練,經歷多次室內外場地測試,膝蓋與足踝居然沒有太大的抗議聲。

跳投測試
特別加入後側步動作,運球時可以特別感覺到鞋面壓力的轉換,編織材質襪套式結構緊縮非常明顯,雖然落地穩妥,足踝也沒有不安感,但是穿久有微微磨腳狀況,這個情況在之前測試Curry 4與低筒版就有相同情況,建議大家穿著籃球長襪比較不會受傷。

以「投籃」來分析,發現UA Heat Seeker各方面表現平均,前後腳掌避震足感沒有差異太大、編織鞋面也讓足踝穩妥落地等等,除非真的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呸呸呸...),不然應該不用太擔心翻船。

從接球、跑動到後側步尋求空檔,UA Heat Seeker沒有額外的重量負擔,只不過足弓處還是有一些突出感,部分扁平足球友可能會有踩到硬物的感覺。

換手盤球
筆者突破多數運用在油漆區,實戰常使用變向尋找空檔出手,UA Heat Seeker本次壓縮注模的EVA中底襯墊與外跟承托架綜合發揮穩定,加上全掌橡膠外底的人字花紋,都是為了減輕膝蓋壓力以及讓加速更有感的設計。

測試中不斷換手運球、盤球與胯下運球,UA Heat Seeker踏地的中底反饋不錯,不管是左右、前後移動都非常靈活,能在踩踏當下迅速回力並轉換成加速力道,很適合爆發力強或體能勁爆的球員著穿。

還記得測試Curry 4 Low因為緊縮感太強導致足弓有點痠痛,但是UA Heat Seeker包覆還算嘟嘟好,雖然一個晚上的實戰測試足弓還是有點痠熱,但是按摩推壓後就快速緩解,應該只是個人足弓肌群缺乏鍛鍊的結果。

上籃攻框
耐磨的橡膠大底在室內外都擁有強大的抓地力,第一步(或是墊步換向)踩的非常牢穩,有點潮濕的木板地也沒有明顯打滑,唯獨就是踝筒與鞋舌包覆太高,相較低筒鞋款還是略顯沉重(但已經非常輕盈了...)。

起跳與落地腳掌在鞋內沒有讓人困擾的晃動感,筆者也想稱讚異材質拼接的鞋頭面料,不只是好看,從許多近攝畫面來看,可以發現鞋面沒有太誇張的變形,提供腳趾一個安全穩妥的置放空間。

雖然UA Heat Seeker已經是輕量化設定,但是Micro G後跟緩震還是偏重的避震系統,在急速切入或攻籃下還是會感覺鞋身比低筒後衛鞋款來的重。

綜合結論
大約進行了兩場木板地實戰、室外PU場地實戰,UA Heat Seeker最大亮點應該就屬一體式針織鞋面結構與壓縮注模EVA中底結合,整體比UA Drive 4 Premium系列更輕巧,包覆感與足踝面貼合幾乎不同層次!

UA Heat Seeker中底造型與前身UA Drive 4 Premium非常相像,有彈性又不過硬的足感個人非常喜歡,加上編織材質讓包覆與透氣更符合人性,但是扁平足的朋友來說,足弓痠痛似乎是免不了的陣痛,但是隨著足底肌群成長,狀況確實會明顯好轉。

回到實戰方面,近期討論度頗高的UA Heat Seeker足弓包裹與兩側加壓舒適又穩定,人字紋底紋適合快節奏的實戰(訓練也很適合),重點是穿起來的頗為帥氣啊(特別是全白~~)。

印象深刻的還有左右擺晃的穩妥踩踏感,前腳掌、後足踝與踝筒在襪套式的牽連下更緊密貼合。如果你是一名喜歡在場上跑動撕裂防線的體能鋒線球員,UA Heat Seeker應該會是不錯的選擇。

目前「UA Heat Seeker」已經在Under Armour的指定銷售點與旗艦店販售,不只尺寸齊全,就連配色也相當豐富。由於每個人的足型與習慣足感不同,喜歡的球鞋表現也不一樣,還是建議大家到現場試穿體驗比較準確喔!

【攝影協力:吉姆林、Y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