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文覺得他寫得很好..就是長了點...有六段

由 yiyu2004 發表在虎撲籃球·火箭專區
http://bbs.hupu.com/4762696.html
---------------------------------------------------------------------------
1.
林瘋狂的巔峰,我覺得有兩場比賽- 38分對湖人,28分14助擊敗衛冕冠軍小牛。至於猛龍那場,只是絕殺的噱頭和客場倒戈的場景比較具有話題性而已。絕殺之前,對位的卡爾德隆的表現還略勝一籌。
對馬刺這場比賽,和那兩場有那麼多的相似之處。湖人那場,布朗開場佈置的其實沒錯,知道他能突破投射不穩,就放他投。於是有開場底角面對拜納姆的三分,然後在老魚麵前一個搶斷上籃加兩個中投,突破的空間瞬間開闊。高潮在第四節,連續兩個三分,還有弧頂面對加索爾的一記長跳投。他的強項在突破,但最後靠的是跳投解決戰鬥。
那是最好的小林- 當他的突破分球威力十足,同時外圍神準的時候,某些瞬間你會幻覺他無所不能。可惜的是,他本質上還是一個Streaky Shooter,遠沒有納什那樣穩定的外圍命中率。
今天的開場有所不同,他並沒有上賽季對球權的絕對控制(曾幾何時,他的使用率在全聯盟前五。我個人認為,他的身體無法長期承擔這樣的負擔)。但兩個三分投開了,第三節掌控球權,上籃,搏犯規,分球,甚至後仰中投,有那麼點予取予求的味道。
好吧,球輸了,這是最大的不同。但作為偽球迷,請允許我暗爽一下。至於打臉,一場一場的打人又被打,只有S&M才會愛好那個吧.....
這場球的意義,對於小林,應該是凸顯他戰術上的地位和成長的潛力。至於信心什麼的,我一直堅信他是有Inner Peace的人,是內心強大的存在。
而對於我這樣的偽球迷,意義就在於彷彿回到二月份的某個週五晚上,打開油管把七八場的Jeremey Lin Highlight串起來看一遍。背景配樂很棒,難得有擺脫塵世煩擾的心潮澎湃之感。那個晚上,我真正理解為什麼AI和科比的球迷那麼多。
個人英雄主義表現,也許真的是NBA最大的感性賣點。合理性分析什麼的,是屬於少數人的愛好。
2.
這場比賽之後,可以預料教練的話題會被炒得更熱。
一般來說,我盡量避免評價教練的臨場換人。原因很簡單,兩隻手戒指都帶不過來的禪師傑克遜常常被批評臨場換人糟糕透頂。以前火箭隊,前後兩任教練JVG和阿德爾曼至少都是一流水準的教練,換人也被球迷批的狗血淋頭。臨場換人這事兒,大概太容易事後諸葛亮。所以雖然對海爾同學的指揮報以極大的保留意見,但我們暫時撇開這個不談。
來說說所謂的體系。
火箭現在這個配置,我們這些偽球迷也能說出個大概道理- 兩個善於打擋拆的後場,一個打得分後衛卻有控球後衛特色的頭牌雙能衛,一個籃板防守為主的中鋒,配上有射程的大小前鋒,全聯盟數一數二年輕的陣容- 應該是怎樣的呢?努力加快節奏推快攻,兩個前鋒拉開空間,中鋒負責防守和籃板,大量的擋拆,切人,突分,和快速轉移球。
大體上,火箭如我們所料- 全聯盟前列的得分和失分(進攻為主的球隊),大量的3分,大量的擋拆,大量的哈登持球單打,哈林之外有帥哥, TD,和德妃可以承擔組織和轉移的任務,帕特森的射程遠到三分線以外,阿西克很爭氣的聯盟前十的籃板手。
但美諺有句話,細節才是地獄。
開季前兩場比賽,在幾乎沒有任何訓練磨合的基礎上,哈登和林書豪之間似乎打出了迄今最好的默契- 球權很自然的分配,哈登無球狀態下多次漂亮的反插籃下,林書豪無球狀態下在側翼跑位和整體球的轉移,如此種種。 。 。 。 。 。
誠然對手的狀態,實力,和防守強度是一個因素。但隨著賽季的展開,當所有人都期待哈林之間的連線會更加通暢,球隊整體球的轉移更加快速默契的時候,球隊似乎踏步不前甚至走了回頭路。
這是我對教練組最吐槽的地方- 不僅僅是哈林的默契,而且是整個球隊戰術系統細節的設計。不知道是否因為哈登頭兩場比賽的表現太逆天,火箭教練組對他的依賴性太大,而使得整體戰術設計似乎過於簡化。球的轉移稍有不順,就回歸到最簡單的哈登持球,阿西克擋拆順下或是專注前板,帥哥/帕特森/德妃或者是道格拉斯拉開空間隨時準備投三分的狀態。
每支球隊都需要一個看家的戰術- 很多時候它會是最簡單的把球交給科比把球交給保羅把球交給LBJ。但對火箭這支球隊來說,首先他缺乏單打的超級巨星,即使要培養哈登也不能拔苗助長要適可而止;其次,它需要更多的球的運轉和每個球員的加入來找到空位投籃的機會,從而提高效率;再次,從性格或者特點來講,哈登也好林書豪也好是屬於聰明的願意利用空間願意幫助隊友的類型,這種類型的球員在某些狀況下會不如威少或者科比這樣雖千萬人吾往矣類型的球員,而在某些場景下他們可以打的更有效(我們談的是類型,不是水平)。過於簡單的戰術體系,過於強調單打,其實是在揚長避短,對哈登尤是如此。
回到我們說的細節。
哈林的上場時間如何分配?可不可以部分錯開?
兩個人分別主控的時候,配備的支持陣容是否有所區別?誰更適合?
無球狀態下,哈林的走位和功能應該如何?
帥哥,道格拉斯,或者德妃都可以分擔發起進攻的責任,有沒有為他們配備的戰術?
推快攻時,無球球員的分工和走位?
長遠考慮,哈登上場時間多少合適?場均40+真的適合嗎?
諸如此類,是職業教練和他的助手能夠拿數百萬年薪的地方- 根據球員的特點,設計出更多的戰術細節,讓他們熟悉整個戰術系統,最後能在實戰中體現出來。
雖然我們只是會紙上談兵說兩句的偽球迷,但我的印像是當球員在季初憑著本能打球的時候,球的轉移,球權的分配,推快攻的決心,以及小林的使用上,似乎比一個多月後還要有效。球隊的戰術體系過於簡單化過於機械以後,球的轉移更容易停滯,防守方可以更好的預見你的下一個舉動,很自然的球員的進攻效率隨之會下降。
如果我的印像有幾分是對的,教練組就真的應該被拿到火上好好的烤上一烤。
3.
除了體系,還有一點重要的就是一個長遠的規劃,和規劃的實施。
聯盟里大多數教練沒有波波或者傑克遜或者以前斯隆那樣的奢侈,他們必須爭勝每一場比賽來保住工作。但即便如此,對於一支像火箭這樣年輕的球隊,整個賽季的陣容規劃以及年輕球員的成長,和每場比賽一樣重要。
現在這支球隊,我認為有四個球員屬於所謂的核心陣容- 外線的進攻核心哈登,內線的防守核心阿西克,進攻的第二發起者以及球隊節奏的掌控者林書豪,功能多元化的小前鋒帥哥。除了新秀合同的帥哥,剩下三位正好是年薪最高的三位(莫雷是合格的J).
從長遠來說,這樣一個陣容,如果核心四人組能夠健康的成長,再有機會招入一個全明星級別的四號位,適當補充替補,會構成一支季后賽級別的強隊。
對於這賽季而言,我們可以忘記什麼全明星的四號位,年輕球員的成長才是最關鍵的- 第一次當Alpha Dog的哈登,嚴格來說第二個賽季的林書豪,第一次打主力的阿西克,和第二年先發的帕森斯。
而要培養年輕球員,就必須讓他們去經歷考驗,面對弱點,經歷失敗。尤其是,如果他在你的長遠規劃之中。看看帕克,責罵是不可少的,但要讓他去失敗,然後在失敗中成長。
這就是為什麼小林子開賽兩個月有兩次板凳經歷讓我感到詫異的由來- 狀態不好放板凳上,這無可非議。
但如果僅僅是因為你打的還不錯但你防小個子的擋拆進攻也許不如TD有效,那麼加時你就不用上了。或者是,你總體還不錯但我們需要給哈登配備一個更好的三分射手,所以第四節你不用上了??
那是真正的信任危機- 3年2500萬的控衛到底在不在球隊的長遠規劃之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是否需要上場去學習如何防守快速的控衛(撇開很多數據論證林和TD的防守效率比較不談),他是否需要學習如何在哈登身邊打球?如果球隊的長遠規劃中,哈登的身邊需要的是顛峰時期老魚那樣定點三分強悍防守極少球權的控衛,簽約林可能就是個大錯誤。
年輕球隊能給我們希望,前提是教練要允許他們犯錯允許他們學習允許他們成長。如果看不到成長,所有的潛力都會落為空談。
4.
很多人有個錯誤的前提假設:火箭的球權不夠分。這麼平民的火箭球權還不夠分,讓四巨頭的熱火湖人情何以堪?
這支隊伍中,少數時間段中帥哥德妃和TD會有少量的持球,其餘情況下除了哈林沒有需要佔有球權的球員,4-5號球員完全是受助攻類型的球員。
哈登真的需要四十分鐘的球權?或者林書豪只能像林瘋狂七連勝時的地位才會打球?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去年的哈登還在打第六人,身邊還有聯盟前三的球星杜阮和至少前二十的球星威少。他有豐富的無球狀態下打球的經驗。而去年的林書豪在安東尼回歸後雖然有一段不適期,但在他受傷前已經慢慢學會調整。數據雖然不那麼耀眼,也有好幾場高效幫助球隊獲勝的比賽。
如果你看重的是數據,沒有哈登林的數據肯定會更耀眼,反之亦然。看看雷霆,哈登走後威少的助攻立馬漲了2個多,小杜大包大攬越發打的像LBJ。但如果你看重的是球隊勝利,1+1至少是一定大於1的,球隊要做的是找到辦法讓1+1大於等於2.
評價哈登,很多人都會用上聰明(或者狡猾,參見馬努)和高效這樣的字眼。但去年總決賽的低迷,也暴露出他的弱點- 他缺乏威少科比的那股狠勁兒,也沒有小杜那樣一招鮮吃遍天的絕技,更不用提LBJ那獨特的這個不行換一項我也可以做貢獻的全面。當防守張力最大化,當包夾又快又狠,當身體接觸吹罰尺度放鬆的時候,他引以為傲的切入或者三分更容易被遏制。
今年哈登的角色轉變很大,有些轉變也許並不是他自願而是環境強加上去的。開賽前兩場是夢幻般的,沒有磨合他似乎很自然的融入火箭的進攻體系和節奏中。沒有著意的過多控制球權但打的聰明而高效。但隨著防守針對性的加強,隨著教練組刻意的賦予他更多單打的責任,某種程度上他也在為新的角色掙扎,正如小林一樣。
我覺得球迷不需要過度去解讀某一場比賽的某個瞬間,從性格上或者是技術特點上看,哈登都不是需要無限球權的球霸。相反的,他需要幫他疏解壓力的幫手。而在帶領球隊發起進攻這方面,林是目前這支火箭隊他能找到的最好幫手。
5.
林書豪曾經有一次說起他的選秀落選,我認為很有意思。我印像中大意是這樣的"他們考察很多個人的身體和持球項目,最多是2對2或者3對3的對抗。他們沒有看到我在5對5下面的表現,那是我的強項。"
從高中到大學,林的球隊都不算強隊- 高中校隊是Division II的,哈佛大概也算NCAA Division II這樣的水準。但在兩個球隊,他都是絕對核心,是老大,是指揮若定的將軍。
#不過我覺得林高中校隊好像不是Division II....
因為冠軍賽對手是全美排名第11名的聖母高中耶....
http://bbs.hupu.com/4271003.html
好吧......這不是重點...只是有點搞不清楚> < #
這是林的特點,也許曾經甚至將來卻會是阻礙他成長的東西。在場上他需要拿到球,控制進攻的方向和節奏,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僅僅是我個人的意見,他的身體耐力和技術一定程度上劃定了他的上限,讓他也許只能最多成為一支好球隊的二號人物,但在某一個時間段,他需要絕對的信任來做那個掌控局勢的將軍,而不是衝鋒陷陣的角色球員。這中間,有某種程度內在的自我矛盾之處。
去年在RealGM的尼克斯論壇,很多人在熱議林書豪的模版,有納什派和基德派。小林自己貌似很推崇隆多,幾次稱他是聯盟最好的控衛。今天比賽前,帕克說林和以前的他有很多相似之處。
# 林職業生涯前83場比賽,投籃命中率42.1%,場均出場22.1分鐘,助攻4.45,得到9.4分。
帕克職業生涯前83場比賽,投籃命中率42.1%,場均出場31.7分鐘,助攻4.37,得到10.2分。
林場均比帕克少出場8分鐘。
帕克說:林的投籃會回來的。我也是一樣,在我職業生涯早期,我也沒辦法命中投籃,但是我能夠突破。他的投籃會改善的。這絕對能夠幫助他。#
我仔細想想,這也許不是完全的客套話。帕克也是熱衷於擋拆的後衛,一度中遠投也慘不忍睹,失誤常被波波罵的狗血淋頭。當然,我印像中他很久前就有一招突破小拋投的看家絕技,這兩年似乎看他用的倒少了。
從身體條件上講,林書豪雖然遠不及威少那種級別,但總體還是合格的。場上5個位置,相對來說控衛也許是對身體要求最低對腦子要求最高的。你看老基德這個年齡還能打出數據一般但領導全隊的好比賽,應該不會質疑這一點。
從成長的潛力看,我覺得林最大的短板是他的運球,和一流的後衛有相當的差距,而這方面也許提高比投射的命中率更難。
基德早年巔峰期3分命中率長年在35%以下,運動能力下降後苦練定點3分在小牛一年40.6%一年42.5%,都是生涯新高。
我現在倒傾向於林的模版是帕克,雖然運球差些敏捷度差些,其它很多地方確有相似之處。小林子距離一流控衛還有相當差距,但強如MVP納什也是從太陽的替補到小牛的三駕馬車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在職業生涯的初期,我對小林子的成長潛力仍然充滿信心。這樣的信心,是一定不會因為三五場7分4助的比賽而動搖的。
#其實林跟那許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體型很相似。身高都是6呎3吋。
--納什高中教練向超過30支校隊推薦納什,不過並未被錄取,最後才終於有大學看出他的潛能。
--納什讀聖塔克拉拉,在ncaa地位與哈佛差不多
--林大四的平均數據- 平均16.4分、4.4籃板、4.5助攻;
納什大四的平均數據 -平均17分、3.5籃板、6助攻。
--nba第一年都没很受重用
納什:平均只上場10:31分鐘,出賽65場2場先發
林:平均只上場09:49 分鐘,出賽29場0場先發 #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加入哈登和馬努的對比,不知道火箭的後場兩人組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正如林書豪和帕克還差距頗大一樣,我認為哈登和巔峰期的馬努同樣距離遙遠。
但看看這個對比,一個右手持球善於推快攻喜歡擋拆外圍投籃需要磨礪的控衛,一個左手持球擅長三分擅長騙犯規打球聰明的有一顆控衛頭腦的得分後衛。真的,如果馬刺可以找到他們和諧共存的辦法,沒有理由火箭找不到吧?
6.
看了一段馬刺賽后的現場採訪,裡面林一臉的沮喪。他完全沒有那種“老子終於又證明自己了,你們還敢小看我嗎”得意勁兒,而是真實的懊惱於球隊的失敗。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他確實是一位團隊之上的球員。
同樣的,他的謙卑也是真誠的。賽后他第一個檢討的便是最後一攻的失誤。看到虎撲上有人說"他不該這麼說,老是檢討聽話永遠拿不到球權。"
我不敢苟同。
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是很難改變的。
想想當年的大姚,我記得很多球迷都建議他學學沙克常規賽要稍微收著打一點,否則他的身體會吃不消。也有很多人建議他拿籃板球的時候像穆大叔那樣左右揮揮肘子,只要像徵性的揮幾次或者不小心的碰到一個往他身上活蹦亂跳的小後衛,他的籃板球一場至少能多一到兩個,被斷的失誤能少一個。
但姚明從來沒有那麼做過,儘管他付出過代價- 他的籃板經常被捅掉,他的膝蓋最後出賣了他的職業生涯。但反過來講,如果不是每一次訓練每一場比賽都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投入,他也許永遠只是個13分7板飄在外面打的好手感的七尺六中鋒,他也許不會在進入NBA後讓很多美國人感覺是一股新鮮的空氣。
這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姚明的成功來源於近乎自我苛刻要求的努力,他的傷退同樣因為這樣的努力某些時候缺乏彈性。
林書豪雖然和姚一樣是團隊至上的聽話的謙恭的好寶寶,但性格中有很多的不一樣。虔誠信教以及東方文化的熏陶(我認識的台灣家庭,對於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可度也許比大陸來的還要高),是他認真努力,謙恭聽話的源頭。
但另一方面,他的成長環境是完全美式的籃球文化- 是場上的一對一斗牛,是第一次扣籃後的得意勁兒,是我光著腳不怕你這個穿鞋的狠勁兒,是給我球我可以搞定一切的態度。
那就是為什麼他第一次在尼克斯首發,DA把指揮的重任和自主權交給他的時候,他絲毫沒有怯場,冠軍隊的中鋒老錢,或者後來回歸的全明星小斯,你們都要聽我的指揮調度。那就是為什麼在面對強敵時,從上賽季的湖人小牛到這一次的馬刺,他很少怯場,壓力帶來的是燃燒的戰鬥的慾望。
我想,這是林特有的性格- 謙卑中不乏桀驁,團隊之上但不害怕承擔責任。
他還會微笑著告訴你,你們誇我誇的太多,這是團隊的勝利。
他還會誠懇的檢討,我搞砸了最後一次進攻,對不起,希望下次能做的更好。
但如果你是他的伯樂,你給他機會,他也會毫不猶豫的在最後十秒拿住球,揮手指揮隊友。
也許,下一刻會是屬於我的夜晚,和新的瘋狂!
P.S.
廢話這麼多,並不是要把責任都推給教練。
開季的掙扎,我以前說過,有很多原因。
膝蓋的恢復,近期似乎看到明顯的跡象,攻擊籃筐的效率有明顯的提高。
外圍投射的穩定性是很大的問題,不解決這個突破的效率也會受到抑制。
小處的琢磨同樣重要,譬如馬刺這一場的最後一攻,我認為他犯了一個重複很多次的錯誤。
十秒以內啟動對於他太晚了,第一個動作不能擺脫防守就失去很多進攻自由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