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賽的排名有時候不一定跟該國的籃球運動的流行程度有絕對關係,
台灣早期CBA各隊都有一票威力驚人的洋將,
職籃四年之前雖然還有洋將薪資上限的限制,但在當時亞洲籃球的行情普遍很亂的時空背景下,
就算薪資不高,各隊找來的洋將與本土球員一類比,質量都不會差,
總計從職籃元年到垮台,CBA前前後後有十位擁有NBA資歷的洋將來台過水,
而當時CBA容許各隊一次可以派兩個洋將做為先發球員,
在5、4號這兩個位置普遍保留給洋將的前提下,
本土後場球員能夠爭取的席次就少的多,競爭自然比較激烈,
前場球員更不用說了,除了要跟各隊的本土前場球員競爭,還得跟洋將搶飯吃,
這相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跟SBL類比),
當時中華隊在國際賽的成績,除了遇上中國外,在遇上亞洲其他國家時也都還有一搏的氣力,
當環境逼得這些本土球員不得不更強化自己,國際賽的表現自然就還可接受,
QD的加入對現在的中華隊自然有如醍醐灌頂,
但也不過就是把台灣長久以來最無抵抗力的位置補上而已,
其他的位置長久以來也沒有甚麼長進,反而感覺有些倒退,
比起當時CBA在台灣的盛行程度,SBL感覺上還差了那麼一點,
因此對我來說,能不能規化外籍球員加入中華隊,不是重點,
那只是一個炒短線的做法而已,
如果一個環境內部有競爭壓力,相對就會養出一隊出色的純本土的中華隊,
私以為關鍵在於台灣能不能再造一次CBA當時的競爭環境,
就算QD不能參賽又如何?
我們不能不切實際的期待加入QD就能拉高多少國際排名,
中華隊的國際排名上上下下也不過就在四十幾名打轉,
只要國內的籃球規模變大變好,排名自然也能緩慢上升,
韓國、日本的歷史上規化球員也沒少過,
不過人家也不曾把重心放在規劃球員之上,
而是專注在國內職籃環境的厚植,和本土球員的培養,
菲律賓的國情與我們不同,籃球是他們的國球,
這個關起門來自己玩得職籃聯盟,是亞洲發展最早也最紮實的籃球聯盟,
早期菲律賓的職業聯盟跟籃協不對盤,
因此籃協只能派出業餘球員參賽,國際賽成績不好看,
但這也不影響PBA在菲律賓火熱的程度,
後來PBA與籃協和解後,開始派出職業球隊參賽,國際排名才慢慢往上排,
反觀我們國內的籃球運動發展是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
至今仍在職業與半職業間猶豫不決,與其計較國際賽的表現,
先搞好國內的環境恐怕才是我們該去花力氣的地方才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