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estatepro wrote:我在加拿大的時候學游...(恕刪) 針對您這句 "13歲暑假回到台灣的時候去師範大學上暑期游泳課,速度已經比當時的教練快了" 我必須說些話。教練職責主要是教學、輔導、啟發學生。不是說當教練就一定要比學生強。我也在加拿大10多年,看過不少乾扁不健壯的健身教練。
holycracker wrote:針對您這句 "13歲...(恕刪) 我拿游泳有點不洽因為台灣是一個不注重游泳的國家但是光以籃球來說在國外的基礎訓練方式我真的在台灣很少見到我想表達的只是老外可以為了10來歲的小孩可以個這麼嚴格的訓練營而且裡面很多人左右手都很順暢, 看得真得嚇死人但是前面有人講到重點多少台灣人運動人才被補習掉了台灣應該多開放青少年運動, 而不是升學升學升學, 最後22k
靠政府、各機關、民間企業來開辦,死了這條心吧!送出國吧,接受人家的資源,這樣比較完整而且不論基本功,觀念,對抗性也會上升到另一個等次到時候要不要回來再說吧,反正現在也愈來愈沒有兵役問題!BTW 前提是要有錢
看了訓練營的內容,就想到我大學女友,金甌女中畢業差一點就當選亞青國手,她就是標準台灣式訓練法的受害者,從小學就開始集訓合宿,同一批人直升國中高中默契沒話說,可是學校為了比賽成績好看從小就開始作重訓,等到進了高中才發現沒有一個人膝蓋是好的全身都有運動傷害。我承認籃球是必需勤加練習的項目(罰球從來沒贏過她...),但是老外在選手還小時訓練的都是技巧和使用身體的能力,在台灣什麼時候看過扒火鍋的練習??都嗎是自己打三三摸出來的感覺。台灣真的不是沒人材,只是一味追求成績殺雞取卵,人才都變廢材了...
職業運動在台灣最大的兩個阻力:1. 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2. 市場太小且環境&體制不佳1. 即使是打得不錯的小棒球員, 很多長輩的觀念還是覺得打球又不能當一輩子的飯吃,後續發展遇到諸多現實因素和技術瓶頸, 中途放棄的有天份的運動員不計其數,不過近10年來學歷嚴重貶值, 也許未來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會漸漸改變...2. 市場太小與環境不佳, 無法創造出更大的商機, 如更高的轉播權利金和廠商投入&廣告贊助,整個市場做不大, 職業生涯遠較一般人短的運動員待遇沒辦法大幅拉開與一般人的差距,基層根基與整個金字塔結構不紮實&不健全, 無法提供各階層運動員足夠的資源,以及提供退休後運動員諸多延續運動貢獻的就業機會,個人認為2是最大的主因, 如果是特重基因的籃球運動就算了,技巧需求性較高的運動方面其實台灣並不缺人才,運動生涯以及退休後的機會跟待遇, 沒辦法讓人覺得有足夠的安全感是最大的因素,反觀具有相同儒家思想的對岸, 幾十年前開始就把運動員當成國家的資產在經營,再加上市場大現在也是蓬勃發展, 所以最基本現實面的待遇跟未來的保障才是重點,說實在如果台灣運動員的平均年薪是用.....先不要用一級的億為單位來算,像NBA領底薪待遇的(上季的Parsons), 年薪也是有兩千多萬台幣,有這種待遇的話多得是想藉此翻身的人, 誰還要當什麼科技薪跪, 誰還管讀書高不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