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身高, 跟飲食, 作息, 運動偏好有較大的關係.
1) 主食為麥類的族群身高較高, 因為麥類的鈣含量是米類的十倍, 歐美人吃麵包, 東亞人吃米飯, 但大陸北方人吃麵(小麥), 所以身高也較高.
2) 有喝牛奶習慣的族群身高較高, 理由同上.
3) 有運動偏好的族群身高較高, 因為運動會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在歐美, 生長期(求學期)的年輕人以運動明星為偶像, 運動好手是學校的風雲人物, 學業成績好的被叫書呆子. 但在東亞, 情況剛好反過來.
運動, 會延後生長板閉合的時間, 或說不運動, 生長板容易提早閉合. 正常的男女性, 都有機會持續生長到超過20歲, 但在台灣, 很多人在15歲(或更早)以後就不再長高. 林書豪是在大學時期才竄長到191, 他的父母身高都不到170.
4) 生長期(求學期)睡得早的族群身材較高, 生長激素的分泌時間為11點到隔日凌晨三點, 且需在熟睡期, 也就是說需在10點以前就寢才不會影響激素的正常分泌, 生長激素的量是每天獨立, 今天少了明天不會補發, 所以掉了一天就是一天. 台灣的學生, 很多補習完回來就已經九點多, 可以在10點以前上床的比例很低. 德國人的小孩, 普遍就寢時間在九點前, 運動幫的族群, 課業壓力沒那麼重, 睡得早. 但最可悲的是台灣的教育胡搞瞎搞, 連學業本質都沒顧好.
5) 嗜吃紅肉(牛肉, 豬肉等)的族群身材較高, 因為紅肉會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白肉則沒有這種效果.
東亞人在飲食西化, 營養充足後, 族群平均身高一直在提升, 歐洲人也在上升, 但美國人卻沒什麼增加, 族群間的身高差距百分比在飲食漸漸同質後正在拉近. 但由於以上原因還是有一段距離, 這種現象無法以基因來解釋, 例如古稱倭奴的日本人(不要說什麼二戰期抓了很多東北華人來改良基因, 二戰期的日本就已經有七千萬人, 這要抓多少東北女人才會有統計上的顯著效果?)
另外, 移民歐美的東亞人後裔, 平均身高比較高, 如果有融入當地生活的話.
個人兩個在加拿大長大的表弟, 一個186, 一個180, 父親175, 母親168.
6) 環境賀爾蒙(激素)的濫用, 例如塑化劑, 長期接觸這種東西, 會讓生長期提前並縮短, 重點是, 這東西台灣用了幾十年, 真是它X的.
總之, 要長高, 吃麥喝奶早睡多運動, 你做到幾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