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汽化燈產業變革

原本在淘寶找海錨
後來有大大在FB上介紹金球
跟賣家聊一聊又聊到鐵錨
無意中爬文爬到的


汽燈及紗罩

一、沿革

20世紀初發源於德國的汽燈于清宣統二年開始輸入中國(1910年)。民國3年(1914年),浙江寧波人陳賢苓在上海開設光華汽燈廠,生產汽燈零件,兼營汽燈的修理、出租和經銷。同年研製掛式汽燈,此種早期產品,燈頭懸掛空中,油壺置於地面,中間用很長的金屬油管連接,有2只紗罩,俗稱「雙火汽燈」。民國16年又研製謙信式汽燈,結構特點是燈頭與油壺併為一體,用一個紗罩,表面為黑色噴漆,俗稱「黑掛燈」。該廠有職工20餘人,月產60只,質量雖略遜於德國貨,但因價格低廉,銷路日增。20年代開業的除光華汽燈廠外,還有天光德記、寶華寅記和日華等汽燈廠。抗日戰爭開始,歐美航運受阻,德國貨來源中斷,滬產汽燈逐漸佔領中國市場,產銷日漸擴大。並開始出口,暢銷東南亞各地。這時已有源記、新鑫和南洋等廠相繼生產汽燈。太平洋戰爭爆發,海運封鎖,外銷停止,且因煤油依賴進口,油源中斷,內銷也趨衰落,各廠先後停業。

民國34年後,進口煤油廉價傾銷,促進汽燈銷售復甦,光華、天光等汽燈廠陸續恢復生產,增產提式汽燈,形成掛式和提式2大系列,品種規格有200、300、400支光的黑掛燈和200、300支光的手提燈,並恢復出口。民國37年,上海汽燈工業同業公會共有會員43家,分汽燈(包括汽燈零件)和紗罩2類,其中汽燈和汽燈零件製造廠30家,從業人員502人,年產汽燈7.2萬隻。

建國初,農村和邊遠地區照明用電尚未普及,晚間開會、夜校上課和文娛活動等多數使用汽燈照明,促進行業產銷逐年發展。1956年,上海全市有製造汽燈和零件工廠42家,職工980人,年產汽燈24萬隻,比民國37年增加2.3倍。汽燈業公私合營后,組成光華、天華源記、天光德記、寶華寅記、星光、新鑫、永華和興記等8家汽燈中心廠和3家紗罩中心廠,下屬基層廠74家(其中非汽燈生產企業21家)。50年代末,黑掛燈因加油、打氣不便和安全性能差而不受歡迎,逐步淘汰,至70年代停產,全部生產提式汽燈。

60年代初,滬產汽燈因油壺漏油等質量問題和外銷價格偏高,產銷一度受挫。1963年改進焊接工藝,消除漏油現象。同年,光華汽燈廠師傅陳希昌集中國外樣品優點,設計了805型新花色產品。1965年又設計生產外形及性能與銅提燈完全一樣的鐵提燈,成本降低15%,還增加500支光的規格。此後產銷逐年上升,並以外銷為主。1956~1966年,行業再次改組。1967年,上海生產汽燈的僅有光華汽燈廠1家,該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東方紅汽燈廠,1972年又改名為上海汽燈廠。1979年,上海汽燈廠年產汽燈75.6萬隻,其中外銷占89%,出口創匯686萬美元。1990年,上海汽燈廠被對外經濟貿易部批准為擴大外貿自主權企業。當年生產汽燈62.5萬隻,外銷占65%,年創匯約480萬美元。同年底,上海汽燈廠共有職工648人,固定資產原值623.9萬元、凈值413.6萬元,廠房面積5322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

汽燈的亮度比一般煤油芯燈高6倍左右,主要是油汽通過特製的紗罩(一種用可燃燒的纖維織成的網罩浸於金屬鹽類液體中製成),點火后,燒去網狀纖維有機物,留下附著于網罩上的金屬鹽類的氧化物,這種物質繼續燃燒就會發出強烈的白色亮光。1956年公私合營后,為便於「三廢」治理,紗罩生產由建國前的13家集中在位於金陵西路83號的上海紗罩廠。1980年,上海紗罩廠有職工150人,年產「紅心牌」汽燈紗罩2309.7萬隻,其中外銷占73.6%,年創匯60萬美元。由於汽燈紗罩加工過程帶微量放射性的金屬鹽類物質硝酸釷,而上海紗罩廠又處於市內中心地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上海紗罩廠于1986年與江蘇丹陽縣陴城鄉合營,並對「三廢」進行有效處理。1988年合營廠正式投產,年產紗罩2007萬隻,外銷比重為51.6%,創匯約50萬美元。

二、工藝與技術裝備

汽燈結構由油壺、輸油汽化和燈頭等8種部件組成,主要工藝分衝壓、切削、焊接、電鍍和裝配。初期汽燈油壺等零件都用手工敲擊成形,后改為以人力推動的螺絲壓床成形,1956年起行業全部改用機械壓力機拉伸(70年代一部分又改為自動化操作)。1963年對銅油壺底由里焊改為里、外雙面焊接。1965年對鐵油壺底採用電脈衝縫焊新工藝,增強焊縫牢度和密封性能。1974年氰化鍍銅改為焦磷酸鹽鍍銅,消除劇毒廢水排放。1976年電鍍暗鎳改鍍亮鎳,減少拋光工藝。1978年手工驗燈改為校燈機檢驗,保證了產品質量。

建國前,全行業29家企業中有各類設備245台,多為皮帶車床、腳踏沖床和手搖鑽床,僅15家有23台電動機,功率48千瓦。規模較大的光華汽燈廠也只有機床37台,電動機3台,功率4.4千瓦。

建國后,各廠隨著生產發展,將原來腳踏和手搖的機床陸續改用電動機帶動。1960年起,光華汽燈廠發動全廠職工進行技術革新,以改變生產發展和設備不相適應的狀況。金工老師傅方祥生、馮志春等人改造和自製了自動拋光機、自動車床、直龍頭自動車、耳型加油蓋自動車、各種滾、割、卷邊機床以及數控電鍍自動線等專用設備110台。還新增和更新40厘米壓床4台、脈衝縫焊機5台。1989年又引進脈衝縫焊機4台。1990年,上海汽燈廠共有各種設備617台,機械化程度達到71.5%,其中自動化程度達15.6%

三、質量

汽燈質量的主要標誌是光照度和密封性能。1962年制訂企業標準。為使產品達標,光華汽燈廠首先制訂焊接工藝操作要求,規定零件配合尺寸和紗罩含釷量及其燒結后灰形大小。自製測光儀和檢漏設備,並建立化驗室,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高。1965年,鐵質提式汽燈投產,又增加了鍍層厚度、熱水清洗和浸塗防鏽油等保證措施,以提高抗腐蝕能力。1963~1968年,直龍頭和加油蓋等4個零件先後由翻砂改為銅棒熱擠壓,使金屬組織緊密,根絕砂眼滲漏隱患。1984年,輕工業部頒布汽燈標準,規定350支光汽燈的光照度不低於180勒(克斯),500支光不低於250勒(克斯),並使用改進后汽燈測光儀測試。滬產汽燈均按部標生產,並達到規定要求。

上海汽燈廠的「鐵錨牌」汽燈于1979年和1983年先後獲輕工業部和上海市優質產品證書,1985~1987年2次獲上海市優質出口商品證書,1988年獲輕工業部優秀出口產品銀質獎。

四、原料

汽燈的外殼用鐵皮或黃銅皮製造,零件用黃銅材(管、棒、絲)等製成。

初期汽燈外殼有時利用舊汽油桶裁剪整平后使用,後來採用熱軋薄板,由於質量差、損耗大,部分改用進口冷軋薄板,建國后全部使用08F進口冷軋薄板,厚度為0.5~1.2毫米數種,多為日本產。黃銅皮和黃銅管建國前從美國進口,建國后全部使用國產。黃銅棒一直由國內供應。汽燈紗罩用的金屬鹽類(硝酸釷)由上海市化學工業局所屬躍龍化工廠定點供應。

五、銷售

國內主銷農村,抗日戰爭期間曾因煤油缺乏造成銷售困難,民國35年起有所好轉。1953年由中國百貨公司上海市採購供應站包銷。1956年開始銷量一度激增,后因農村照明用電普及和煤油計劃供應,銷量又趨低落。80年代改革開放,城鄉和邊疆集市貿易、個體經濟和少數缺電地區的夜間照明對汽燈均有需求,銷路又趨上升。1985年,工廠自設門市部恢復自銷。

外銷以發展中國家為主,民國28年始銷東南亞地區。建國后,外銷地區和數量不斷發展。1961年起汽燈開始以出口為主,60年代擴大到中近東、北非,70年代增至中、南美洲,80年代又擴銷至東、西歐和澳大利亞等76個國家和地區。外銷全部由中國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收購出口。

2014-12-24 17:09 發佈
第一節 桅燈



一、沿革

20世紀初,德國「火手牌」桅燈輸入中國。民國9年(1920年),上海開設耀明桅燈廠,所產桅燈光亮度好,油壺加夾層內襯,煤油不致溢出,很受用戶歡迎。民國14~19年,童義祥、均泰和大明等桅燈廠又相繼開設。經過多年一定的努力,國產桅燈和國外同類產品的質量不相上下,但價格低廉,因此,不久便在國內市場逐步取而代之,且有部分外銷南洋。

民國28年,光華桅燈廠于徐家匯匯西街開業,有職工近70人,月產桅燈近700只。當時南洋一帶華僑提倡使用國貨,紛紛來滬定購,「光華牌」桅燈銷路很好。太平洋戰爭爆發,出口受阻,產品難以銷售,行業被迫停產。抗日戰爭勝利,當時僅光華桅燈廠恢復生產,職工100餘人,月產桅燈2400只。其後由於時局動蕩,經濟蕭條,加上原材料缺乏,運輸受阻,銷售地區日益縮小,光華桅燈廠剩下30餘人維持生產,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

建國后,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和農村文化教育的發展,在電源缺少的地區,桅燈不失為晚間照明的理想工具,不僅國內市場逐年擴大,出口數量也有增加。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后,在上海市輕工業局所屬的日用五金工業公司統一規劃下,將大中華、天工2家桅燈廠併入光華桅燈廠(1967年改名為上海桅燈廠),共有職工195人,成為上海唯一生產桅燈的工廠。產品除原有#225、#255、#235和#245等4種型號外,又增加了適應外銷市場的大油壺搪錫燈和外表覆蓋多種色彩的噴漆燈。進入60年代,桅燈生產不斷增長,1963年產量168.5萬隻,其中出口38.75萬隻,占23%。70年代又有發展,桅燈產量1974年為370萬隻,比1965年增長1.11倍,其中外銷量為266萬隻,比1965年增長2.36倍,噴漆燈增長3.5倍。為了擴大桅燈生產能力,1979年4月,上海桅燈廠(全民所有制)和鄰近的徐匯五金廠(集體所有制)實行國集合營,充分利用集體所有制企業的生產場地和勞動力,擴大桅燈生產能力,產量迅速上升。1982產量為566.4萬隻,其中出口408.9萬隻,占72%,創匯500萬美元,創歷史最高水平。80年代後期,由於內外銷起伏不定,國集合營體制不協調的現象逐漸暴露。1984年下半年開始,桅燈內外銷均有下降。1985年3月,2廠解除合營協議,桅燈產品仍歸上海桅燈廠生產。1990年產量僅178.5萬隻,其中出口111.2萬隻,占62%。由於市場疲軟,生產任務嚴重不足,經濟效益滑坡,企業出現前所未有的虧損現象。1990年底,上海桅燈廠共有職工700人,廠房佔地面積7381平方米,建築面積1.51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558萬元、凈值342萬元。

[「光華牌」桅燈]

二、工藝與技術裝備

桅燈的金屬部件由油壺、氣柱和外套等36個零件組成(玻璃燈罩外協作配套),生產工藝分為沖制、搪錫和裝配等3大部分。建國初期的生產設備十分簡陋,僅有1台皮帶車床、1台電動機、12台腳踏沖床和剪刀、鉗子、鐵鎚等手工工具。1958年,大中華、天工桅燈廠併入光華桅燈廠后,根據生產發展需要對原有的老設備和工藝進行改革。煙筒由手工鉚接逐步改為沖床整體拉伸,提高了產品質量,減少了加工工序。1963年自製高溫自動搪錫爐后改變了搪錫手工操作的方式。70年代,對外套、油壺和氣柱等大件採用多工位氣壓傳動衝壓機加工,減少了壓延、打眼和切邊成型等中間工序。80年代,桅燈內包裝改用聚氯乙烯熱縮薄膜,減少破損率;進一步改進裝配流水線,革新成功長達50米的電子分配式鏈條傳動設備,把桅燈輸送到裝配工位上。

1990年,上海桅燈廠有沖床72台,其他專用設備47台。

三、質量

1961年,桅燈生產制訂企業標準。為達到標準,光華桅燈廠自製封底車投入生產,解決了油壺滲油和生鏽現象;改進火口造型和結構,增強抗風力,使#225和#235桅燈的抗風能力達到15米/秒(6~7級)以上;改變壓火片形狀,增強火焰穩定性。

1966年,輕工業部頒布桅燈質量標準,1976年、1989年又先後作了修訂。按照部標要求,上海桅燈廠繼續改進火口尺寸,增加光亮度,擴大排氣孔減少油壺溫度,使火焰得到穩定。還根據用戶要求,增加油蓋鏈條和耐油橡皮圈,改進油壺口凹角度,防止煤油外溢。70~80年代,桅燈各項指標都達到部頒標準。

1979年後,上海桅燈廠自製桅燈氣柱測量尺、護罩絲抗拉力試驗架和測光箱等測試設備。1982年建立桅燈測試室,由交通大學設計、該廠自製的可控硅無級調速測風儀,用來測定桅燈的抗風程度。后又相繼成立計量室、化驗室,擁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測試設備。

「光華牌」桅燈于1979年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證書,1979年和1981年獲全國桅燈行業質量評比第一名;1983年,「光華牌」#235桅燈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

四、原料

桅燈主要原料是0.3毫米冷軋薄鋼板、0.3毫米鍍錫薄鋼板、冷軋帶鋼、錫和線材等。

建國前自行向市場採購,50年代初原料緊缺,一度利用回收的食品罐頭和煤油箱。1964年,桅燈列入第二輕工業部計劃產品,原材料由國家按計劃分配,其中部分冷軋薄鋼板和鍍錫薄鋼板從日本、聯邦德國、義大利等國進口。1976年,自製捲筒薄鋼板裁剪機投入使用,改用進口冷軋捲筒薄鋼板,降低了成本。80年代初,部分零部件原料採用上海第十鋼鐵廠提供的鍍錫帶鋼,1983年起大量使用武漢鋼鐵公司生產的鍍錫薄鋼板。從此,除煙筒、油壺底仍採用進口鋼材外,桅燈生產用料基本實現國產化。

五、銷售

桅燈原以內銷為主,30年代起,有少量運銷南洋群島。60年代,外銷量逐年增加,銷售地區擴大到中近東、南非、香港、荷蘭、英國等國家和地區。1979年桅燈改用熱縮塑料薄膜包裝后,產品進入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瑞典等國的超級市場,並銷往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1980~1983年,桅燈出口劇增,年銷量400萬隻。1984年後,國際市場起伏不定,外銷呈下降趨勢。1990年,外銷桅燈111.2萬隻。同年,上海桅燈廠被批准為擴大出口自主權企業。

很棒的資料,感謝分享

不過如果有圖片會更棒


謝謝了!
guderian wrote:
很棒的資料,感謝分享...(恕刪)


不好意思
沒有圖片耶
原文出自上海志地方辦公室

============================
小弟露營是用瓦斯燈+led燈
但一直被朋友放毒
所以也在考慮敗一個來玩玩
當初也是在找coleman 200A
也看了版上大大寫的相關文章跟coleman的歷史
但是ebay上的價格真的上去了
跟當初一堆人在上面搶鋼管車一樣
後來熱潮一退就..................
也有考慮vapalux
我老姐在英國叫她弄顆回來可能會比在ebay上便宜許多
但小眾市場維修跟零件的取得可能會更麻煩
大概是去年吧
看到同學弄了一個大家通稱海錨牌的匪燈
剛好我又在大陸
看了淘寶上的售價是不貴
但但但..........................
這邊的油類是管製品呀
要拿桶子跟罐子去加汽油必須先到公安機關去報備
煤油要到化工材料店去買
去漬油更是聽都沒聽過
所以我的念頭就消停了下來
=============================
雙十二十採購了些露營的雞絲
整個汽化燈的念頭又在心中長草了
想先弄個COLEMAN 2015日本的踢昏你版
但這玩意也許帶來大陸使用后就帶不回台灣了
想說那就弄個大陸制的先玩玩唄
不過大陸露營的人口不多
玩汽燈的人更少
淘寶上能找到的就是海錨
後來在FB上的一位大大介紹還有金球跟金鐘
我就又在淘寶上搜到有位賣家賣金球
以下是引述整理他說的
鐵錨是最好的汽燈
是當初仿德國的(我看不管是海錨鐵錨金球好像都一個樣吧)
但是關廠之後剩下的被他拿走了
但是因為零件取得困難也許有些零件找不到所以不建議購買
(在58同城還是可以找到很多狀況不錯的老鐵錨汽燈 價格也很便宜)
所以他們廠做的是金球跟鑫鶴(外銷版)
兩個差不多但鑫鶴有500CP看起來亮度高些(這我不懂)
但所有裡面的零件都是銅做的
至於海錨現在還在慈溪大量生產
配件很多不是銅的
==============================
小弟只是剛入門
所以知道的也就這麼多了
有很多錯的地方也請指正


黑豬阿尼 wrote:
原本在淘寶找海錨後來...(恕刪)
有爬過幾個賣汽燈賣家的評論
好像有些都是賣到台灣了
看來也有不少匪燈的同好
汽化燈芯含有石棉,換芯的時候如果粉碎了,吸入會導致肺癌。

千萬要小心。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