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鑄鐵鍋--- 科學驗證及問題探討

這算是我第一次認真的在mobile 01 發表文章
小弟我自己本身也是鑄鐵鍋的愛用者
也常看到網友發表的有關鑄鐵鍋相關的文章
最近剛好有機會跟幾個大學生合作研究有關鑄鐵鍋seasoning的探討
也查了些文獻跟網路上的資料,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此文章不深入比較各家廠牌的不同鑄造方法
以科學的角度來探討鑄鐵鍋的性質及大家常問的問題及迷思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鑄鐵鍋的成分及性質探討(引用文獻 1.U.S.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Historic Preservation - Technical Procedures, Cast Iron: Characteristics, Uses And Problems. 2. Architectural Metals: A Guide to Selection, Spec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City: John Wiley & Sons, 1995)

鑄鐵(cast iron)
鑄鐵是歷史悠久的材料, 其主要成分為鐵(Fe)及碳(C),另外還有少許的錳(Mn), 矽(Si),及磷(P). 最常見的鑄鐵為gray cast iron, 其碳結構為石墨, 均勻的分佈在鑄鐵中, 另外還有white cast iron, 碳以鐵碳化物(carbide)存在.基本上在鑄造過程中,鑄鐵會形成一個天然的保護層讓鑄鐵比一般的鐵不容易生鏽, 所以也常見於戶外的裝飾使用.

鑄鐵鍋--- 科學驗證及問題探討

Fig 1.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剖面圖, 圖中黑色部分為碳即石墨層, 一個好的鑄鐵鍋, 碳應該是均勻分散在鐵中

生鏽(rusting)
基本上鑄鐵生鏽為鐵與氧氣在足夠的濕氣下產生氧化反應, 基本產生棕色氧化鐵(Fe2O3)或是黑色氧化鐵(Fe3O4).文獻提及的最低濕氣為65%, 所以在台灣比較潮濕的環境下, 鑄鐵是十分容易被氧化的.
如何避免生鏽及腐蝕產生, 各家廠商會添加其他元素或是其它金屬作成合金, 最常見的為矽(Si), 鑄鐵含有適當量矽, 可以在鑄鐵外形成薄氧化保護層避免過度氧化.另外常見的為鉻(chromium),鎳(Nickel),及銅(copper).

鑄鐵鍋--- 科學驗證及問題探討
Fig 2. 常見的鑄鐵生鏽示意圖. 三氧化四鐵(左), 二氧化三鐵(右)

常見迷思1. 鑄鐵鍋為均勻加熱?(引用出處: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s Cooking Issues blog)
大家常在網路文章看到鑄鐵鍋好處之一為鑄鐵鍋是可以均勻加熱整個鍋面, 但是在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他們作的實驗發現, 其實鑄鐵鍋在傳導熱方面, 其實並沒有比一般的不銹鋼鍋要來的好. 唯一可以確認的一點是鑄鐵鍋保持熱度的效果好, 其原因也是因為鑄鐵鍋厚度較高

鑄鐵鍋--- 科學驗證及問題探討
Fig 3. 此圖為鑄鐵鍋及不銹鋼鍋在噴燈定點加熱的情況, 上圖為鑄鐵鍋, 下圖為不鏽鋼鍋. 由圖可發現鑄鐵鍋的導熱效果並沒有比不銹鋼鍋要來的好

常見迷思2. 鑄鐵鍋不能拿來煮酸的東西??(引用出處:Mineral migration and influence of meal preparation in iron cookware on the iron nutritional status of vegetarian students." Ecology of food and nutrition 46.2 (2007): 125-141)

此篇文章作了很好的解釋, 作者使用了番茄醬(pH值為4.12)及polished rice(我也不知道是啥)(pH值為5.71).結果發現拿鑄鐵鍋煮酸的東西, 鐵及錳是會釋放到食物裡的, 但是釋放量其實很微弱, 對一般人健康不會有太大影響, 而且這篇文章其實是建議素食主義者使用鑄鐵鍋來烹煮食物, 因為吃素的人身體一般會缺少每日必須的金屬微量元素.

鑄鐵鍋--- 科學驗證及問題探討
Fig 4. 此表為polished rice 及番茄醬本身含的鐵跟錳的含量及在玻璃或是鑄鐵鍋下烹煮後, 分析得到的鐵錳含量, 單位為 毫克/每公斤食物. 由表可發現越酸的食物經由鑄鐵鍋烹煮是會釋放較多的鐵錳微量元素

常見迷思3. 鑄鐵鍋表面有無毛細孔?
我想有關毛細孔的問題,應該是要說鑄鐵表面其凹凸不平的表面, 鍛造方法的不同跟之後的退火(annealing)的溫度及時間, 是會影響到鑄鐵鍋表面的平滑度的.這裡我無法找到相關文獻及照片佐證,有待大家討論

鑄鐵鍋--- 科學驗證及問題探討
Fig 5. 常見鑄鐵鍋表面

最後問題, 相信也是大家最想知道的, 如何seasoning鑄鐵鍋, seasoning完後鑄鐵鍋表面到底為何可以不沾, 以及seasioning完之後可不可以刷鍋子

此處就是我這次作的研究, 實驗用鍋子是用美國常見的, 也是比較便宜的 Lodge 鑄鐵鍋, 號稱已經pre-seasoning過的, seasoning用的油是oliver oil, Smoke point約是210 °C.

不囉嗦先來看圖
鑄鐵鍋--- 科學驗證及問題探討
Fig 6. 工廠pre-seasoning 的Lodge鑄鐵鍋表面放大1240倍下的表面圖
由上圖可以發現Lodge pre-seasoning過的表面還是凹凸不平的.. 所以在一般條件下烹煮食物..肯定是會沾的. 可以看到圖左上角為良好的seasoning保護層. 就我們作的分析, 使用油在其冒煙點(smoking point)所作的seasoning基本上就是讓油裂解, 使其為碳層, 在良好的溫度及反覆的seasoning下, 是可以形成良好的不沾層.

鑄鐵鍋--- 科學驗證及問題探討

鑄鐵鍋--- 科學驗證及問題探討
Fig 7. 以oilve oil在高於冒煙點(烤箱中), 重複10次形成的平滑不沾層

所以既然是碳層, 基本上是很脆弱的..常可以看到大家分享拿衛生紙擦拭之後, 整張紙變黑, 那就是擦去了鑄鐵鍋表面的不沾層.鑄鐵鍋本身是很堅固的, 可以隨便處理,但要保持不沾的話,最好不要使用菜瓜布或是鋼刷之類的的東西作清理.

最後謝謝大家看完文章, 希望有幫到各位破解一點迷思
2014-05-07 14:47 發佈
所以我一直搞不懂的是,既然是用油來讓表面達成不沾
油長時間反覆加熱、氧化、部份被碳化或分解成各種物質
這樣真的沒問題嗎?

vdml wrote:
油長時間反覆加熱、氧化、部份被碳化或分解成各種物質
這樣真的沒問題嗎?...(恕刪)



華生你突破盲點了。


或許這是一種對於品味堅持的浪漫,但為了健康以及輕量,我還是選擇304不鏽鋼或是鈦合金廚具。
ablackturtle wrote:
常見迷思1. 鑄鐵鍋為均勻加熱..(恕刪)


超詳細的說明,還附圖附數據,加5分先~

您的結論應該是鑄鐵的「傳導性沒有較好」,跟均勻加熱本來就不是等號。
熱傳導慢,所以遠離火源處的地方溫度上升後溫降也慢。
這就是鑄鐵鍋均勻加熱的主因吧。

實務應用上,鑄鐵鍋煮東西確實要先加熱一段時間才適合使用。
但的確比較不容易單點燒焦,感受上也是比較均勻受熱沒錯。


+5分奉上
從去年開始就被出版社獲邀出書(荷蘭鍋相關書籍含食譜)剛外拍完,目前瘋玩鑄鐵鍋正要入試版階段了。

很巧的是!今天看到樓主分享上述科學數據,跟書裏頭其中章節內容非常非常非常接近,同樣是破除許多荷蘭鍋使用迷思(包括淺談你不知道的荷蘭鍋也有部分需修改)....今天又剛好看到這份數據,有此證明荷蘭鍋確實是越來越多人使用。

感謝文章用心分享

瘋玩鑄鐵鍋

vdml wrote:
所以我一直搞不懂的是...(恕刪)


使用完-->冷卻-->用菜瓜布海綿不使用洗碗精清洗-->鍋加水煮沸-->倒掉-->冷卻-->上植物油保養
使用前-->冷水用菜瓜布海綿刷洗-->小火加熱除水-->薄油或不用油煎炒-->使用完

所以油算有更換吧

以上是南部鐵器說明,也是我使用鑄鐵平底鍋使用流程.因為是取代平底鍋所以感覺算小體積,炒大量的還是白鐵炒鍋
有關鑄鐵鍋seasoning後對健康的疑慮
我自己也有想過這問題
剛好查了一篇文獻裡作了很好的解釋
大家參考一下
(文章出處:Harris, Russell, ed. Index to the Proceedings of the Oxford Symposium on Food & Cookery, 1981-1994. Prospect Books (UK), 1996.)

全文摘錄如下:




大意為seasoning 是油裂解及交聯(polymerization)的過程..在過冒煙點(smoke point)後, 分子量較小的部分會變成煙, 分子量較大部分會沾黏在鑄鐵鍋表面, 然後使鑄鐵鍋不沾黏..
這種油 polymerization 的過程, 殘餘下來的seasoning層..其再熱裂解的溫度高於攝氏900度. 而且再接下來的熱裂解過程也只是形成碳, 對健康其實沒太大疑慮. 我個人認為大可放心..
真的該注意的是烹煮食物的過程..過度加熱所產生的毒素..遠比使用何種鍋具來的危險

FYI: 喜歡用不銹鋼鍋具的各位..google scholar 上有很多研究在討論不銹鋼鍋具沾黏細菌形成生物膜(biofilm)的探討... 我個人不是專家..但是還是多用完多洗不銹鋼鍋具吧

ablackturtle wrote:
有關鑄鐵鍋seaso..過冒煙點.(恕刪)


油脂使用溫度不是建議別超過[冒煙點]嗎??

一旦開始冒煙,各種芳香烃就會產生

為了不沾鍋來冒致癌風險太不划算..
謝謝分享,原來鑄鐵鍋煮酸性食物真的會釋放較多的Mn,看來真的較不適合煮酸性的食物。人體自食物吸收的微量元素就已足夠,根本不需要從餐具或飲用水中補充。但是小弟從神經科的角度來看,看到那個Mn還是有點礙眼。畢竟比起鋁製品至今尚有爭議,錳在神經分面的問題明確多了⋯⋯
國王大,
小弟受你的啟發踏入露營這不歸露
出書請告訴小弟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