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gKing~* wrote:
荷蘭鍋的購買指標?很多人說氣密度重要?
就歷史來看中古世紀的鑄鐵技術絕對非現今發達,對於氣密度這東西在當時是不可能存在於荷蘭鍋,甚至沒鍋蓋,由於日本工藝講求完美,Snow Peak製作出來的鍋邊一定會打磨削毛邊,隨後「氣密度」一詞逐漸傳開(尤其台灣店家)有如同樹立品牌形象般,不然日本鹿牌CAPTAIN STAG、LOGOS在過去是毫不重視這道手續!現今有哪一款鑄鐵後續不打磨呢?日本傳統鑄鐵鍋也都是木頭蓋,除了上火做不到其餘料理跟荷蘭鍋大同小異,連保養也是。)
打磨如果是指去掉鑄造後多餘的毛肧,那應該差異性不大,因為去這個多餘毛肧(我不熟悉相關專業術語,儘就所知儘量敘述),算是標準動作
在兩三年前,小弟儘發現只有SP的荷蘭鍋鍋蓋的密封面(有與鍋身接觸密封的那個地方),有做車床切削的動作,証據是有同心圓的車削痕跡
但是最近面市的他廠荷蘭鍋,也有做相同的修面動作,甚至連垂直面也有做,這個增加成本但也同時增加質感的動作,有做,KIMOGI就差很多
但是,又來一個但是
最新SP的燕三條(我手上是30CM的荷蘭鍋)
鍋蓋的密封面沒有再另外機械加工的痕跡…
打磨嘛,大概就是最外圈,有用粗砂輪磨過的痕跡…

以上交流交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