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手動WDT+一般版NCD
這組合用了很久,基本上沒大問題,自認味道還不錯,也一直以為成果就這樣了。只是萃取時偶有翻車,出現噴濺,或是萃取後濾杯底部有殘留(一處黑黑的),此時好喝度會打折。事實上,我無法確認手動WDT的完成度,通常是攪到粉層表面看似平整就好了。
***我想是手動WDT技巧不夠穩定。
【B】手動WDT+Autocomb+一般版NCD
考量到我手動WDT不穩定,開始思考半手動工具。這部分選擇很多,考量一些因素後,偏好Autocomb。但有評論指出這個用起來不如手動WDT,如滑順度問題,以及整團粉會一起轉(有人會、有人不會)。直到改版修正滑順度後,就買來試看看,結果真是會整團轉!爬文發現可能和粉不夠鬆散有關(烘焙度、粉粗細、靜電...),官網也有提供一些解決方法。另外,若濾杯底部呈弧形,Autocomb外圍針會卡到,可能需稍微修剪。我浪費一些咖啡豆做實驗,發現重複翻玩同把咖啡粉幾次後(倒回粉杯重新落粉),就不會整團轉,順得很!或許Autocomb的主要功能是打勻,而非打散?據此,佈粉流程改為先手動WDT打散,再使用Autocomb打勻(若仍整團轉就回到上一動打散),以及一般版NCD抹平粉層表面。其實,經Autocomb處理的粉層表面看起來頗均勻,應可以跳過一般版NCD,但我還是習慣用一下。結果出奇的好,噴賤已成過去式,液柱不偏且穩定漂亮,濾杯底部也不會殘留,整個舒服乾淨,而口感表現更是大躍進。
***原是想用Autocomb取代手動WDT,意外變成修正手殘WDT?
【C】手動WDT+Autocomb+NCD Pulse
本想Autocomb到手就止癢了,又發現這類固定針長旋轉的工具,多少會在粉層留下針孔路徑,形成同心圓痕跡,像被螺旋丸打到一樣。使用一般版NCD,頂多抹平粉層表面。或許濾杯輕敲桌面可略處理粉層內孔洞,但敲歪也可能造成粉層外圍出現縫隙,引起邊穿。之前注意到NCD Pulse,我天真假設他的震動或許能幫助填補孔洞,令味道得到終極提升?所以我問了 ChatGPT:「如果換成NCD Pulse會不會多此一舉?」它回我:「如果追求極致,可以一試。」那我就試了。與一般版相比,NCD Pulse高些、寬些、輕好多(重量差異主要來自底盤結構不同)、周圍金屬壓花深些、底盤四槳平面面積好像大些(?)、漆面似有不同,總之手感很不一樣。
以NCD Pulse取代一般版NCD後,我不清楚孔洞填補狀況,但結果就是——我喜歡這樣的咖啡(心理作用?)。另外,我拿到的NCD Pulse底盤內部鍍膜有瑕疵,雖然打開清粉才看得到,但心情很不美麗,有買的同學們可以檢查看看。
***我想NCD Pulse是用來修正Autocomb的同心圓?
【D】壓粉器
不論前面怎佈粉,最後一關必是來到壓粉動作。我用過幾款壓粉器,如Pullman Big Step、Happy Tamper,而目前最喜歡 Really Nice Tamper。Pullman Big Step做工精美,且這種傳統壓粉器可以從按壓過程感受到粉的緊實變化,只要別壓歪就沒什麼好挑剔的。Happy Tamper可以防壓歪,還能轉動螺絲來調整按壓力道。只是他的螺絲孔洞位於頂部,以我多肉手掌按壓時會碰到,影響Happy。Really Nice Tamper壓得正、壓力穩,尤其底盤上方的斜角設計非常實用,從濾杯移除時能順便將邊緣殘粉帶走,且清粉容易,這小細節我給高分。
***我想壓粉器大同小異,拿得順手、壓得爽就是好。
結語
以上是目前我對佈粉的摸索與心得,每加入或改變一項工具,都要重新適應流程。雖然有人說「少即是多」,但我認為做這些事應不只為了喝咖啡,而是想從中得到一些樂趣,甚至不想太快結束做一杯咖啡的流程(儀式感?)。後續有機會再分享其他義式工具使用心得。
補充:處理程序情況如下
粉倒入濾杯後

手動WDT處理後

Autocomb處理後

NCD Pulse處理後

Really Nice Tamper處理後

萃取後的乾淨濾杯底,以及手殘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