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業者投入咖啡種植產銷相關產業,亦有人以裝潢為自家咖啡館打造專屬特色,台灣咖啡館的密度更是全球第一。一名網友就觀察到商辦大樓周邊的咖啡店越來越多,但淘汰的速度也快,共通點則是每家咖啡館的裝潢都很文青,讓他相當好奇,賣咖啡到底有多好賺?網友們也紛紛分享個人看法,提供給原Po參考。
該名網友在PTT上發文表示,他發現商辦大樓附近有許多新開幕的咖啡店,但「可能這個月是A店,下個月A店倒了、換B店繼續開」;他也提及,新開的咖啡店「每間都裝潢的很文青,看起來也要百萬的裝潢費,一杯咖啡也是百元內到一、兩百元都有」。原Po就很好奇,究竟是咖啡成本低、還是有其它相關因素,才讓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對此,部分網友認為,「好喝的咖啡一杯成本不用10元」、「一杯100多成本不到10塊,根本幾乎沒成本」、「我自己泡過,牛奶成本反而比較高」。不過,有內行網友就出面表示,「說成本很低的,只說到銷售成本吧,營運成本加上去,一杯也賺不了多了」,他也透露「咖啡店主要業務是要賣豆子才能賺,賣器皿是額外的高獲利」。
由於近來「網美咖啡店」相當熱門,競爭也很激烈,因此店家裝潢、地點選擇都是一大學問。不少網友們也直指,眾人「喝的是房租不是咖啡」、「100塊(咖啡)有30塊是在繳房租」、「門檻低,利潤高,不過關鍵不是咖啡是環境」。
究竟有多少人喝的出文青咖啡,星巴克咖啡,超商咖啡的不同?
既使什麼都搞定了,賺得錢可能也比不上一些稍高薪的上班族,而且上班族至少睜開眼就有底薪拿,當咖啡店老闆都還沒開店,就要面對水電瓦斯店租員工薪水,先不算裝潢器材費用攤提,以上這些雜支每月至少負十萬起跳,結果常常就是根本不敢睡到自然醒,連假都不敢休;不用面對以前公司雞歪的老闆了但結果每個客戶都是你老闆,而且可能更雞歪......然後只能一直說服自己這是夢想的代價。要能多愛咖啡才能在這種壓力下仍然愛它?通常上班族只是想擁有一間咖啡店,然後本身"還蠻愛"喝咖啡這樣,因此很快會在前期虧損下夢醒、結束營業。
所以我很早就說服自己,興趣不見得要變成工作,在台灣目前的環境,當咖啡消費者可能更開心,同一條街,每隔半年去都會有新的店,永遠不會膩、永遠有新的桌椅裝潢可享用,多幸福啊;如果真的要創業,那當然是要去做室內設計或裝潢相關的生意囉....別人夢想的代價,無價。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