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智慧型手機拍照來分析磨豆機粒徑分布

軟體作者是個咖啡愛好者,他說幾年前開始對精品咖啡很有興趣。但針對咖啡研磨刻度對應不同沖煮方式的調整,以及對應沖煮品質的關係,他覺得是個困擾的課題。

他說那些實驗室動輒數十萬美金的雷射分析儀來分析磨豆粒徑分布很簡單,但對一般咖啡愛好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開始他針對磨出的咖啡粉拍照並放到白紙上,然後用很老舊的影像軟體 ImageJ (是國家健康協會所發展,用在分析顯微鏡的影像)來分析。這個軟體的分析很好,他也準備用這軟體來分析更多的磨豆機。

但Scott Rao告訴他,如果能有個單獨用於咖啡粒徑分析的軟體,更容易安裝與使用,那也許將會有10%的全球咖啡迷會使用。作者想到如果會有這麼多人來使用,那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了。

他不認為咖啡產業的供應商有意願把雷射粒徑分析這件事情讓消費者搞清楚 (我不太會精準翻譯這句I don’t think the industry really kept us in the loop with all the laser diffraction experiments),他希望咖啡愛好者能自己用社群互助的方式來突破。

作者特別感謝Scott Rao,感謝他針對開發此軟體的熱忱回應、建議與幫忙測試。軟體只能在APPLE電腦作業系統OSX,或者安裝Python 3平台的任何電腦上來執行,軟體是供免費下載使用。

文章中比對的例子為 Forte的6K刻度,對應Lido 3的9刻度,結果如下圖:

使用智慧型手機拍照來分析磨豆機粒徑分布


此資訊是從Barista Hustle網站的不定期email發送得知,成為註冊會員,就會固定收到訊息,此篇訊息有完整文章出處的網址連結如下:

軟體開發者的完整文章

2019-04-26 15:16 發佈

Davidkswang wrote:
軟體作者是個咖啡愛...(恕刪)

看來用影像來分析也是一種省事省力省心的方法
感謝分享!



不過有個疑惑
感覺這方法只能用白紙上的「少量粉粒」來推估總體分佈?

而且是算「顆粒數」
而不是用不同粉徑的「重量」來計算的?

不知一般專業的雷射分析儀咖啡粒徑分佈是算顆粒數的?還是秤重的?
這是陰影測周長(shadow sizing)的測粒徑方法,測量精度取決於亞像素算法,拍攝得當D21或截面積10%測量精度應該問題不大,體積以及D32很難測準確。但是這個方法最大的問題是每次測量要把顆粒攤開不能重疊,所以壹次采集的樣本數量很有限,於是導致數據重復性很差。所以這個數據只能作為參考來驗證篩粉或者鐳射粒度儀結果是否可靠,單獨拿出來似乎說服力不足。

chan.chenhao wrote:
大家習慣的EK43粒徑圖 看的是體積.
SC是震動篩網的, 所以會是重量....(恕刪)

看來我的土砲粒徑分布法跟SC篩粉後秤重是一樣的概念~


LennonShu wrote:
這是陰影測周長(shadow sizing)的測粒徑方法,測量精度取決於亞像素算法...(恕刪)

L大大實在太專業了!
我覺得這參考價值應該是會很高。
雖然
LennonShu wrote:
壹次采集的樣本數量很有限,於是導致數據重復性很差


但是如果有系統性地整理數據,利用Big data…Deep leaning,既然作者都用Python了,搭配Scikit-learn
我想…應該是很可靠的~~~

當然前題是…數據夠多~因為沈了,之前忘了標記,撈一下。

秤重會牽扯到豆子不同,比重不同。不同的數據要互相參考難度較高。
顆料大小其實跟直徑週長比較有直接關係,當然片狀和顆粒狀會比較容易誤判~~~~~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