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坑不久的時候隨便買了一台陸產的便宜手磨,真的很便宜,超級費力多細粉還不均勻,完全可以磨粉當健身,只是很傷關節。
可是有次用那台磨的Cupping Room BANKO GOTITI(原生種的耶加雪菲,我這好像批烘培得比價格雙倍的賽級藝伎村更好)配Wave 155居然泡出了驚為天人的純淨花香,沖完後的咖啡渣還飄著非常迷人的夢幻冷柚花香,後來改用匿名2後即使用同樣的沖煮方法,試過不同的研磨刻度和沖煮溫度,都沒法再泡出近似的感覺。
(應該是用92度,15g粉/250g水,50悶30秒100+100)
反而覺得越沖越不對勁,曾經滄海難為水,怎麼沖都沖不出手邊豆子的特色,都覺得沒把豆子沖好,讓他們可憐無辜地成了渣子。
雖然說不同豆子風味特性都不同,用「統一」沖法絕對不適當,
可是同時太多參數上的調整只會越來越亂,所以最近想找一個「基本」的沖法來當調整的原點,一個一個參數來。
(不過也追不上手邊的豆子種類性格繁多,還一天一天衰老的速度...所以是挺頭痛der)
可能Wave的玩法不及V60多,討論的人比較少,可是找得到的注水方法差別都比較大。
e.g. Filtru的標準50悶蒸100+100,Mikaela Wallgren的50悶蒸後直接灌到250,藍瓶的20悶蒸45-50-50-60 (按粉量調整過),還有https://prima-coffee.com/learn/article/brewing-guides/comparing-kalita-wave-recipes/33005 這堆...基本上都零碎用不同風味壽命的豆子試過,難怪我越沖越迷糊
還有大部分方法實例都沖20g以上的兩人份,水量跟時間直接按比例縮減不知道是否妥當
磨豆是匿名2 1.5圈,再調上去流速太快了,因為以前是大量細粉+超級粗顆粒,換成均勻的匿名反而拿捏不到 orz
另外也好奇大家磨豆是「放在桌子上磨」還是「一手拿著磨」,到底有差沒差。
(咖啡消耗量不高,老公喜歡法蘭絨+法式烘培[星霜]沖的醇厚香,我跟媽媽都喜歡華麗花果香但低酸的茶感淺培,結果每次都沖兩種豆子。
求高人指點迷津,先謝謝了 <(_ _)>
(身邊沒什麼研究精品咖啡的朋友,老公只負責喝,基本上沒人可以問掛交流...)
閱讀上有些許難度無法一一釐清。
我試著將自己的沖煮的標準化過程與您分享。
我也是喜歡同時開封多種風味多種焙度的咖啡豆輪著喝
只要風味成熟就套上密封棒放冷凍(最長冷凍4個月喝起來還可以)
除了深烘焙的濃縮咖啡,其餘焙度的咖啡豆都會先用賽風壺來試煮
240cc水,22克粉,升到上壺的熱水90度,維持火力放入咖啡粉攪拌均勻
待聞到香味再次攪拌關火。
之後,再來決定手沖的濾杯(高萃取或流速較快的種類)
至於手沖的沖煮比例,兩杯與一杯或是多倍杯數,並非直接加乘的倍數
單杯的咖啡,我習慣約13克的粉沖70cc的咖啡液再加水來喝
兩杯約20克的粉沖120cc再加水
加多少水,並沒有一定,沖完試喝看看再決定。
希望對你的疑問有幫助。願你天天都能煮的香香的。
通常拿到豆子就是以自己平常的習慣~
淺焙豆 / 92度水溫 / 小飛馬鬼齒3.5過篩 / 悶蒸40秒 / 1:15 悶蒸後分三次注水,後段不取
中焙豆 / 88度水溫 / 小飛馬鬼齒4.5過篩 / 悶蒸35秒 / 1:15 悶蒸後分三次注水,後段不取
深焙豆 / 85度水溫 / 小飛馬鬼齒5.5過篩 / 悶蒸30秒 / 1:15 悶蒸後分兩次注水,後段不取
悶蒸完注水就滿隨性,可以用の字繞圈,也可以中心固定繞10塊硬幣的圈
然後喝了第一杯之後再慢慢調整看是要調水溫還是粉還是其他等等....大概就這樣囉
以上是我個人習慣,每個人都不一定,這才是手沖的樂趣啊
BTW~其實我每個濾杯都是這樣試,同一支豆子不同器材的搭配也是樂趣無窮啊
波浪濾杯應該是我玩過最好控制&上手的濾杯,出錯率不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