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教手沖濾杯水漏完與不漏完的差異與手法目的

大約搞定Lelit PL-62的沖煮技巧,也學了點拉花皮毛,能把二杯早餐的拿鐵搞定後,就趕緊回來鑽研手沖。

除了密集爬文外,也密集到不同的店家見識、品嘗與學習專業咖啡師的知識、技巧手法。發覺有下列兩種方式:

1. 大部分的店家與咖啡師都是濾杯水漏完的沖煮方式。

2. 但也有部分店家的咖啡師,是在濾杯水還不少之下,控制下壺咖啡量到達目標重量後,就移開濾杯的方式。

在此請教網友,在咖啡粉與下壺沖好的咖啡都一致條件下,上述兩種手沖方式的差異何在?有何不同的目的?

謝謝解惑與分享的網友們!
2018-12-07 23:49 發佈
濾杯的水漏完也會把漂在上面的雜味一起流到下壺,所以不要漏完,在達目標水位就要移開上濾杯才是好味
krjr wrote:
濾杯的水漏完也會把漂...(恕刪)


不過目前看到的大師級手沖示範,或手沖比賽場合,大都是用濾杯水滴完的方式了。

所以您說的問題應該不是主因,我認為應該是控制萃取率的手法不同,只是我無法瞭解控制點的差異是什麼?
Davidkswang wrote:
在咖啡粉與下壺沖好的咖啡都一致條件下,上述兩種手沖方式的差異何在?...(恕刪)

如果是帶花香調、果酸調的淺(中)焙的豆子,沒有烘焙瑕疵,即使稍微過粹也不會有不好的味道的話,滴到結束也不會妨礙整杯咖啡的風味,就讓濾杯滴完。如果是比賽用豆就更不用擔心有烘焙瑕疵會影響粹取風味的問題了。

如果是中(深)焙,講究的是厚實的BODY,希望喝到的是醇厚的口感,不希望喝到粹到最後的苦味、澀味,那麼就粹到目標容量後馬上移開濾杯,有些日式風格都偏愛這樣的煮法。KONO手沖法及金澤手沖法都是這種方式。

這二種方式我都常用,第一種自己喝,第二種煮給家人喝,所以我覺得是因應烘焙度及想粹取出什麼樣的風味走向來決定採用那種方式!
Daniel WYS wrote:

如果是帶花香調、果...(恕刪)


進一步請教 Daniel 兄,所以水用多一點,最後濾杯保留水分,下壺量到了就移開,這樣是降低淬取率或濃度?
Davidkswang wrote:
所以水用多一點,最後濾杯保留水分...(恕刪)

濾杯保留的含水量約為粉的二倍,水用多一點會提高萃取率,但是濃度會降低,手法暫不提,水用多一點的話就是低濃度高萃取率的粉水比例。

Daniel WYS wrote:
濾杯保留的含水量約...(恕刪)


非常感謝 Daniel 兄的釋疑

我自己觀察是,大方向啦,不敢說每個人,目前看到的組合大概三種

1. 放在電子秤做滴漏(濾杯下壺沒分離)
2. 放在電子秤做滴漏(濾杯下壺分離)
3. 沒有放在電子秤

2 其實跟 3 沒有太大差別,結果都是看 ml 數有沒有到,到了當然移開
如果是 1 的話,每段注水的 ml 數、滴入量以及最後下壺咖啡量都是定量的
誤差可能不到 2ml,那他當然是滴漏完畢,參數就是固定的他也不會去看壺身
我覺得這取決於你要走哪一種作法,我一開始是 3 現在是 1,也有嘗試不斷水
味道都會有變化,就看你喜歡怎樣的結果
先不考慮前面手法。

假設粉量與最終咖啡液量一致,兩者的差別可以這樣想

a)滴完

b)沒滴完,所以最後該直接滴完的部分,被稀釋然後取一部分,整體濃度會下降(數據要視實況而定)。

但通常兩者前端手法會不一樣,各自成系統,所以直接比較沒有意義。

沒滴完的手法多數是日本流派,說法多數是最後將雜味啥的留在濾杯,不流到下壺。但一樣來自日本的粕谷哲用冠軍頭銜讓被片斷解讀的雜味啥的說法無法成立。

多數的日本流派是試誤法,硬碰硬試建立起自己的手法。喝起來或許是對的,但解釋方式不一定對或過度簡化(有的根本不解釋)。可以接受該手法的風味可以照做,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貓就是好貓。

不過一般來說,只討論滴完與不滴完,滴完的手法容易讓每次的成果接近一致,沒滴完因最後濾杯殘存水量可能次次不同,要穩定難度比較高。

這是我想到的部分,在這麼大的題目底下。
we543543 wrote:
先不考慮前面手法。...(恕刪)


十分同意你的說法,我就是希望追求穩定才採用電子秤套用固定參數
畢竟不像職人那樣會觀察變化因應改變,目前比起以前的隨性繞圈口味上穩定度提升不少
但也不可能每次都一樣,王策自己也說每杯咖啡是不可能一樣的,只能盡力讓他們一樣而已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