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弟在研究咖啡變因
1:悶煮時間
2:第一次注水時間秒數
3:中間間隔幾秒
4:第二次注水時間秒數
5:最後留多少時間給他滴漏
個別會影響咖啡的口感哪裡?
或是大大可以分享手沖數據
排版不好請見諒 第一次在咖啡版發文
amber8160 wrote:
最近小弟在研究咖啡...(恕刪)
研磨細 時間短
研磨粗 時間長
溫度會影響到Body 可以依照烘焙程度來調整溫度
水質硬度高 時間可以縮短 或是研磨度放粗
反之亦然
不要太執著於別人的方法
間隔幾秒 漏完幾秒 這些我覺得是還好
玩出自己的手法跟喜好比較重要
不過在這邊還是跟樓主分享一下
我自己習慣的話
1:15 93度 (自烘淺烘焙)
水質硬度約 62.475~71.4 CaCO3 ppm (TDS導電筆約65~70)
鹼度 35.7 CaCO3 ppm (會稍微酸一點點)
大方向重點在時間約2分30~2分40左右
悶蒸注2.5倍水 30秒 均勻排氣
(以20g來說就是注入50g水)
注水到120g
(期間判斷水流速度 來決定之後是要分二次注水 還是三次注水, 速度真的過慢就一次注水)
注水量都以平均分配的方式
10秒內注水+擾動完成
最後一次注水
約270g時我會快速沖濾杯粉牆一圈 確保咖啡粉有落入咖啡液中
之後還有個人習慣的動作 國外也有人會這麼做
(正常流速)
把濾杯稍微傾斜搖晃三圈 讓濾杯邊緣的顆粒能懸浮在咖啡液中
然後把濾杯垂直放下輕敲下座 加速顆粒下墜
(稍快流速)
把濾杯用晃動的方式 晃動一兩圈把濾杯邊緣的粉晃下來
之後和上述一樣 垂直放下輕敲下座
接著就讓他漏到乾
用傾斜搖晃的方式水流比較不會被破壞 比較溫和的方式
而晃動的方式造成水流被破壞 流速感覺會下降一點
重點盡量讓粉層達到均勻一致萃取的狀況
(在此不討論粒徑分布的一致萃取 僅針對所有的咖啡粉做一致萃取)
P.S. 這是我常用的粗細度 每個人習慣不同
覺得太酸太淡可以磨細 反之太濃太苦可以磨粗
把粗細換成時間也可以 不過有時候調整時間是一個很折磨人的事情
尤其是粗磨要拉長時間 很辛苦
不如就磨細一點點比較快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amber8160 wrote:
最近小弟在研究咖啡...(恕刪)
樓主的心境,感同身受!
剛入門,啥都搞不清楚,就算看了很多PO文,也都是一知半解而已!
看到前輩們分享各種方法煮出趨近完美的咖啡,總會期待等很快地跟上腳步,煮出一份讓自己滿意的咖啡!
無奈咖啡門深似海,剛入門就像小朋友初進幼兒園,雖然大人講了一大堆,但是面對全新的環境,還是不知要從何著手!
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當然也希望儘快融入! 只是 何時要吃點心? 何時要上廁所? 何時要午睡? 要睡多久?
完全都不知道,心中茫茫然啊!!
剛入門當然知道必須靠自己"以身試法"沒有捷徑,但是有時就是會不小心迷路,連路徑都不知道,卡關...
所以希望學長們,老師們指點迷津, 哪一種點心好吃? 午休多久最好...!!
還是感謝諸多前輩們的分享!!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