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有喝過國內品牌的,但感覺還是國外較有味(純屬個人口味選擇)。

個人平常不一定要喝咖啡,但工作上關係常常需要喝茶,所以想要將咖啡機改為可以泡茶的,打電話去工廠問時,回應茶葉需先行磨成茶末,這對我來說非常不方便,於是請老闆替我設計一組不需磨成茶末的泡茶杯,經過一個月的等待終於來了,不過外型因為僅是樣品所以不是很好看,但是個人還是覺得先能工作再談外觀美醜吧。



結構上,上面白色的環狀物是與沖煮頭接合的接合器,底下透明的就是泡茶濾杯組(市面就有很多形式)。一般沖茶器原先零件


分為內外層,內層濾杯是放茶葉與進水用的,外層是用來使茶水未到出水時間不讓茶水流出,是利用手旋轉外杯
讓茶水流下,而且不會讓手去燙到算蠻貼心的設計。

說到正題上,泡茶許久但還未用過義式咖啡機來泡茶感覺上還算蠻新鮮的。一般上都是泡綠茶或烏龍茶,所以當然
先行測試茶種當然還是以此為試驗目標。
因為在功能鍵上有三種功能選項,1 cup 、2 cup 、pod 。溫潤的部分溫度就設定為 99℃ ,預浸水量當作出水溫潤茶葉水量 120ml ,所以設為14秒(需依茶種與茶葉多寡來調整設定),waiting time設為 0 ,dripping time 至少需設為 1否則不會動作。
第一泡則設定在 2cup功能上,溫度條件設為 95℃ 預浸水量則設 15秒,waiting time 設為 50 秒 (一般烘焙綠茶或烏龍茶)
因為水量設為 120 ml 所以茶葉放 10g(8.3%),dripping time 設為 1秒。為何如此設定必須先行說明,溫度降低是因為溫潤時理想情況下茶葉應該已經被高溫沖開了,後續的沖泡則可以稍降溫以免雜味太快被釋出,影響茶葉應有的風味。
曾經看過文章寫到 100℃的沸點溫度是純水,然而各位都知道泡茶與沖泡咖啡的使用水皆需要含有適量的礦物質,才能使茶葉釋放出香味與甘甜滋味,所以用水就是用過濾器濾掉自來水的氯氣而已,也沒有特地去取用山泉水來做沖泡試驗。
第二泡之後需要調整waitting time 時間 50秒,另用碼表加15秒,溫度稍降於 90℃ dripping time 設為 1秒,理由是 第二泡之後茶葉已經浸泡許久,需要較長的時間將味道析出,這個設定就可以將它設在pod這個功能項目。
第三泡之後就必須調整pod的waitting time 時間,一般來說似乎都建議增加個10-15秒左右,所以第三泡就設在80秒(設定50秒再加碼表30秒)。因為waitting time最久只能到50sec ,第四泡預定再加上15秒。,第五泡之後就需看茶葉是否在第四泡有良好的表現。
功能鍵設定完成後,再來就是重頭戲了…泡茶。茶葉的選定先行用半發酵的翠玉、焙火為半生熟(中焙火),因這類茶種一般廠商常用。
用水的話就用活性炭將自來水先行過濾後,再用brita濾水器再次過濾,一般專家建議用軟水來泡茶較能沖泡出其香味。
沖泡的時間與溫度配合,其實和咖啡一樣讓人著迷,也許泡功夫茶有其氣氛與感受,不過現今人們較忙碌也喜歡用較自動或簡單的方式來沖煮咖啡或品茶,這次的分享純粹是愛玩,好喝與否應該是看各人喜好吧!有興趣的同好可嘗試看看,不過其他的咖啡機就不知怎麼調整了,讓專家去改機吧。


茶葉放置於泡茶杯內。

沖泡組置放於咖啡機上準備溫潤。

茶湯流出到杯內的情況。

檢視茶葉是否有展開。


最後的滋味個人覺得還好,不過用過一次後已有充分心得,最大的好處就是水加滿就一直泡到沒有味道為止,並且
可以因應茶種不同還控制水溫。然而方便性就看大大們對喝茶的種種在意因素為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