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kafish wrote:
在一開始悶蒸時攪拌應該是能大幅提升全部咖啡粉的悶蒸效果
但是否萃取比較均勻,我還是有些疑問
因為萃取時,下層粉是所有水都會集中流過的,可能原本就會更容易萃取
原本做法說不定本來有補償作用
攪拌是否反而讓下層粉被萃取的更多
上面這一段從另一樓引過來關於湯匙法的觀察非常有趣,應該是之前本樓上下層流過水量不同的討論延伸。
we543543 wrote:
簡單的先講。湯匙法...(恕刪)



chrono79925 wrote:
Matt Perger提出的 是更具經濟效益的沖煮萃取
但萃取率也不是無限上升就好
(即溶咖啡萃取率60%)
有些強調粗研磨的冠軍 比較追求目標風味
但粗的前提 是要 "均勻的粗"
we543543 wrote:
湯匙法解決了時間軸的問題,盡量讓所有咖啡(包括上下層之間)粉萃取時間一致,但的確無法解決上下層通過水量不一致的問題,控制了時間軸,也或許更加劇上下層通過水量不一致的問題,逃無可逃,這或許可以用來理解這種沖法在過萃與不過萃的界線那麼明顯的原因。



mechtec wrote:
所以,這就是設計這些濾杯的其中一個原因
同一粉量,上下層是不是比較薄?
順便一提
『過萃』
我在另一邊曾經回文說
咖啡葉的葉教授曾經把#227沖到第八壺
第八壺雖然很淡很淡,但還是沒有不好味道
we543543 wrote:
提到「過萃」,我知道豆大會很有意見。我相信有那麼耐萃的豆子(我碰過),不過現實世界不是每支豆子都那麼美好。
mechtec wrote:
『過萃』
我在另一邊曾經回文說
咖啡葉的葉教授曾經把#227沖到第八壺
第八壺雖然很淡很淡,但還是沒有不好味道
可是,這種一直沖,一直萃取,很多老師都說:這就是過度萃取
所以他曾經在網路問:那麼,到底什麼是『過萃』?
所以,『過萃與不過萃』,是不是有不同想法?(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