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XTR wrote:
因為一次4支篩粉分析...(恕刪)

補充一下上面ace z1 就是199的,比較便宜的差別在外刀盤改成公版那種外刀內刀一樣。

上面那隻Ace z1已處理部分
1.木頭會跟轉軸分離(需要自己補膠)
2.需自己處理,殘留鐵削
3.固定磁鐵的殘膠我自己是直接拿超音波牙刷加牙膏刷掉
4.頂部螺絲我有一隻鎖不下去,當然也找不到售後,之後用工具強鎖強鬆上點油就好了

實測可磨到義式細粉,效率高但是細粉磨硬豆非常吃力,刻度調整可以用奇異筆做個記號。
bai.demon wrote:
補充一下上面ace ...(恕刪)

玲瓏刀盤不再只用Italmill,這要給個肯定。不然之前老看到用Italmill做宣傳,不但看的很膩,而且我私心也不認為義大利這刀盤就一定在手磨錐刀裡絕對萬用無敵。
用用不同口味刺激一下市場也好,並且這價位還可以用到上調式刻度,相較起來,X大指出的一些缺點,我覺得會是在尚可接受範圍。當然,測試結果如何,相信大家是最關心,不過照以前玲瓏對自己加工頗有信心,以及部分機種已測試結果,我先大膽揣測:這隻很可能是目前市面上入門級c/p值最佳選擇。
期待X大的測試與使用體驗。
bai.demon wrote:
補充一下上面ace ...(恕刪)


Ace Z1 A2拿到手大概一週左右
買了2支其中一支也是一開箱木球就脫離了
自己上膠重新黏一下
無段調整蠻方便的
但有發現磨個幾次上方的固定螺絲會稍微鬆動
每次使用前建議稍微再鎖一下
跳豆的狀況目前用一個矽膠杯墊剪一下就滿好用


Z1一圈刻度50
歸零後退41格左右不蹭刀
手沖習慣會落在120到150格左右
流速比手邊另一隻JE明顯快不少

在義式的部分
搭配Y3無底氣動套件做義式
18g豆 退45格左右堪用流速稍快上不了9bar
對比JE退28格(一圈12格)就可以穩定9bar
一路往下調到只退8格都可用
Ace Z1在義式的可用範圍偏小
可能也跟細粉偏低狀況有關
這點就期待X大的測試了
B款: 無名氏手磨

筒身外觀處理與Ace Z1類似


木球


上端,兩爪支架


刀盤下端底調機構,一圈12格


中軸


內刀盤孔徑
7.14-6.95=0.19mm,組裝間隙很大


外刀盤



38mm六芯內刀盤




小結論:
用料與製造工藝品質尚可
組裝間隙預留較大
毛邊建議可再修飾圓潤,手感會更好
不過看在價格最便宜的份上(188),也不好意思要求太多了

---

D款: 漢匠 炫磨 (K5)

筒身


木球


上端,三爪支架


刀盤下端底調機構,一圈10大格 (40小格)


48mm七芯內刀盤




小結論:
漢匠炫磨刀盤規格與1Zpresso K刀盤 "非常相似"
防滑矽膠套嵌入上筒身之中,防滑性佳

漢匠機身用料與製造工藝水準都不錯
但是外觀造型與細節卻帶有濃濃的 "致敬" 風

目前漢匠讓自己活在1Zpresso的陰影下
還未能創造出他們自己的風格
個人覺得非常可惜~~
土砲粒徑分析#25(僅供參考)

首先,再次感謝 bai.demon 大大的熱心與支持
一次出借四款手磨進行粒徑測試分析!



磨豆機列表:
1. 玲瓏Ace Z1
2. 泰摩栗子X
3. 無名氏手磨
4. 漢匠炫磨 (K5)

----

咖啡豆種:
伊索比亞/日曬/古吉/淺焙


實際研磨:


-----

實測數據:


對照組數據:


----

圖表:





-----

結論:

1. Ace Z1使用38mm六芯刀盤,研磨效率不錯,磨7g約19圈,淺焙豆重手
2. Z1篩粉實測細粉率略低,約13.8%
3. Ace Z1刀盤與Ace R1類似,但實測篩粉數據差異不小,Z1細粉率多了約1.8%
4. Z1沒上蓋會跳豆

5. 栗子X大刀盤造型特殊,研磨效率不如預期,咬豆不順,磨7g竟然要50圈左右
6. 栗子X篩粉實測細粉率中等,約~14.8%
7. 栗子X四方造型並不好握,容易滑手,刀盤底調結構清潔不易
8. 栗子X每圈24大格,但因螺絲牙距很大,所以每格粗細調變量很大

9. 無名氏手磨使用38mm六芯刀盤,研磨效率不錯,磨7g約20圈,淺焙豆重手
10. 無名篩粉實測細粉率中等,約~15%
11. 無名每圈12格,每格粗細段差很大

12. 漢匠炫磨(K5)使用48mm七芯刀盤,研磨效率最高,磨7g約16圈,淺焙豆重手
13. 漢匠篩粉實測細粉率中等,約~15%
14. 防滑矽膠套能嵌入上筒身之中,既美觀又防滑,效果不錯
15. 外觀造型與細節都帶有濃濃的 "致敬" 風,感覺活在1Z的影子之下,沒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可惜了

16. 此次四款手磨刀盤各異,38~48mm都有,整體價差也很大,RMB188/199/508/1699元,實際篩粉實驗的粒徑分布都很穩定(約14~15%),中規中矩,沒有特別偏頗之處~

---

篩粉實驗數據總列表 (2021/2/22):


XTR wrote:
土砲粒徑分析#25(...(恕刪)

辛苦了,五分奉上。
ACE Z1離我預估不遠,如果一些加工毛邊跟細節可以處理的好一點,競爭力還是頗高。
請問有試過1Zpresso K系列嗎?
不知道會不會比J系列還要低?
目前從表列的數據來看好像J系列的細粉率最低。
lombra wrote:
請問有試過1Zpresso...(恕刪)


第24項就是K-PLUS可以參考
不過前後期的K刀盤有沒有變化不太確定
lombra wrote:
請問有試過1Zpre...(恕刪)


J系列也就JS這隻刀盤細粉最少,官方定位在純手沖使用。並非J系列都同一刀盤。
請問一下!!最近新買了JS
手沖刻度大約歸零後退幾格呢?
  • 8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