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一堆浮誇的風味標示你到底喝得出來幾種?

咖啡的風味,有許多條件加總後的結果。舉例如下:
1.有機部分:咖啡豆的品種、種植產區、生長時的氣候、土壤中有機無機甚至水分的含量、採收的過程時間點不一定一樣、初步的曝曬、水洗、發酵處理等、倉儲保存環境條件與時間、運送的還竟與時間、烘豆的方式、烘豆時間與烘豆的機器、烘豆師的手藝、烘豆後的品項篩選、裝入豆袋後的保存環境與時間、消費者購入後的存放方式。
2.無機的部分:不同的沖煮器材、磨豆機種類、研磨顆粒度的大小、咖啡細粉過篩與否、過濾的材質、金屬濾網、紙漿濾紙、絨布等、沖煮方式、每一次沖煮咖啡豆的克數、煮水的器具、水質的軟硬度、注水的方式、流速、流量大小、浸泡的時間長短、濾杯的種類、形狀、開孔數、材質、大小、沖煮後溫度、飲用的溫度、杯具的材質、保溫效果等?
3.生理與心靈:咖啡飲者的生理情況是否正常、鼻塞與否、嗅覺嗅細胞數量與味覺味蕾的數量、神經敏感程度、大腦感覺區敏感度、過去飲食經驗、個人對於食物味道的喜好與厭惡、消費者對於豆子、味道、沖煮器具的期待的心情與否、咖啡豆的包裝與售價、咖啡豆的品牌、沖煮當下的情緒、沖煮與飲用當下的空間與環境、個人飲用還是與朋友分享。

上述簡列出不同的條件下,一杯咖啡的風味在大腦呈現的結果,如果過程中有一條件不同,風味的呈現就不會相同,生理的感受的絕對主觀的,每個人的生理條件不同,在上述不同的條件與情境下,即便同一模壹樣的咖啡也會造成不同的感受,風味感受又會隨的時間的推移,不同年紀對於風味的的接受度也未改變。

風味標示能喝不喝得出來?除了生理與心靈條件外,還有一個重點是在於咖啡飲者是否有經過嗅覺、味覺的咖啡風味教育訓練
豆標上的風味是杯測師品嚐咖啡液後,源於咖啡師過去學習、學習過程中『風味瓶』嗅、味覺的標準描述訓練。簡單的來說:咖啡協會定義了上百種的氣味,然後製作出每一種氣味瓶,咖啡師在培訓過程,每一位都要去熟記每一種氣味是什麼味道;例如:風味瓶中標示黑醋栗,咖啡師就必須去記得這就是黑醋栗的味道,當每一位咖啡師都經過共同風味瓶學習後的經驗,在杯測咖啡液時,大家就可以用共同的語言去描述咖啡的風味。
一般喜歡喝咖啡消費者是沒有經過風味瓶嗅味覺訓練,因此,當喝完咖啡後,僅能用自己過去生活經驗中所得到的食物風味來描素,而每個人得飲食生活經驗不同,因此,能否品嚐出咖啡風味的細節可能出於上述的推論。
bionanopen wrote:
咖啡的風味,有許多條...(恕刪)


您寫那麼多 辛苦了 只是寫到最後您論述其實有點奇怪
再強調一次風味瓶的味道是應該全部or大部分是人工調和的…. 跟實物有些落差不小,所以記憶連結完全不是您所想的那樣
就像 蘋果 …. 在個人感覺味道接近飛壘泡泡糖
所以接下來….. 不過的確是為了共通語言用

我改了一下內容
現在sca 還是以36味為主
所有認證考試還是36…. 
至於100味是韓國搞出來的
所以某些賣家說是Q 考試專用風味瓶
我是很疑惑…頂多當訓練用
而且聽說同標示物 兩者味道還是有差異
畢竟是不同廠商調和的
而且這100味還沒完全涵蓋36味….怎麼考試用
sun2323dw

飛壘泡泡糖,吹泡泡,很大顆

2021-09-22 19:15
味覺辨識是要訓練的,但現實是超95%的人不知道。簡單說可以將人類對每種味覺的感受敏感度分高中低三級,這一部份是天生的。
Rcus wrote:
味覺辨識是要訓練的,...(恕刪)


我看的說法是分兩類
那種天生味蕾或嗅覺受器就比較多的
Rcus

看你看的資料是簡化到甚麼程度。

2021-09-25 12:42
我是重度使用者,個人一個月要消耗4磅豆子,因為開銷大,所以都買最便宜的豆子,150元/磅,只要新鮮就好。

偶爾會泡一下高檔別緻的咖啡館嚐嚐鮮,最近一次嚐到號稱『手冲世界冠軍』的產品,一杯台幣680。
咖啡的風味介紹詞也是滿滿一張型錄。但是,不要說嘗不出型錄上的風味,入口的刺激感就很不舒服,
完全沒有喝咖啡的安逸感受,很糟。

我覺得就是多嘗,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豆子就好了,介紹詞看看就好,騙錢而已。
暗時在睏全頭路,日時起來沒半步...
dayendon wrote:
我是重度使用者,個人(恕刪)


試試減量加價,嘗一嘗好咖啡豆。
dayendon wrote:
我是重度使用者,個人(恕刪)


中肯 !

您要是能喝出來那些風味 ? 您就是仙 !

我喝了 50年了,都喝不出來那些風味 !
(民國 58年開始喝咖啡 ....)

以前,台灣沒有,有關咖啡的書,都是美日才有出有關咖啡的書籍.

以前,美日有關咖啡的書籍,沒有這些風味 ? 可能以前,沒有這些風味的咖啡品種 ?
dayendon wrote:
150元/磅


這個大概都烘很深,680一杯的(應該vwi吧)手沖都淺焙的,喝不習慣有可能。

至於價錢,買豆子回家沖和店裡接受服務,不應該放在同一個天秤比。
clwu5724 wrote:
以前,美日有關咖啡的書籍,沒有這些風味 ? 可能以前,沒有這些風味的咖啡品種 ?


老式咖啡(我從1970s開始喝)市場上還是大宗,當下的第三波咖啡美學則是近二十年的事,精品咖啡從生豆植栽開始就走另一條路,風味和老式咖啡不同也就不足為奇。

喝出什麼是一瞬間的頓悟,和喝多久沒什麼關係。如果今天咖啡的面貌還是老式的那種,我應該早就不喝咖啡了。大學畢業後很長時間沒在喝咖啡,偶然碰到當下的咖啡才重拾樂趣。

一直很好奇,如果碰觸不到咖啡那些風味,喝咖啡剩下什麼?為什麼要喝?
Rcus

喝79年3合1也不會喝出風味來,但就是有人喝新鮮豆喝到一致的風味,這是訓練的問題。

2021-09-24 19:03
we543543

c大年輕時在咖啡吧檯服務過,應該不是喝三合一的。但碰觸到、談的,都有點古色古香。

2021-09-24 19:58
we543543 wrote:
老式咖啡(我從197...(恕刪)

咖啡因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