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整理既有篩粉數據表粗略畫了一個曲線圖
因為沒有更多的不同目篩網的篩粉數據
所以橫軸的粉徑分段不夠細
因此此曲線圖的失真與誤差會很嚴重
峰值不會都剛好落在正中間

僅供參考~



先前提到的篩粉分享,在篩完M47後就倦了,對照組ZP6篩完後短時間我應該不會想再篩粉,實在又麻煩又累,真的要給XTR大鼓掌

我這次是用珈琲屋現點現烘的豆子,衣索比亞西達摩,直火中焙,搭配網路上購買的20目篩網/0.9mm,及SAZA CAFFEE的篩粉罐內的三組篩網,我是用手機和尺一起拍照後在電腦上測量,應該滿準的,分別為30目/0.6mm、35目/0.5mm、45目/0.35mm,盡量篩到沒有粉落下來。圖表座標點是取兩個尺寸的中間值。篩粉刻度設定是以同一只豆子下TDS1.4、萃取率20%附近決定的;磨豆機及篩網照片晚點補上。









以下為咖啡粉照片,高解析圖片僅裁切
M47/去20目

M47/20目

M47/30目

M47/35目

M47/45目

M47/45目以下


ZP6/去20目

ZP6/20目

ZP6/30目

ZP6/35目

ZP6/45目

ZP6/45目以下



個人看法:
1.M47粗粉與細粉較ZP6多,但45目~20目內卻較為均勻;另外由照片看咖啡粉的均勻度M47是比較高的,可能是顆粒較圓形的關係。
2.兩款磨豆機同支豆子手沖,ZP6確實是比較有刺激感,造成這樣的差距我想應該就是45目~20目分佈的前段位置差異,在這範圍內M47均勻度是比較高的。

3.兩台磨豆機都很喜歡,但M47從義式到虹吸都沒問題;ZP6較偏手沖(義式機由於我只有flair,需要同好驗證)
4.由萃取率來看,30目~20目間的數據兩台磨豆機幾乎一樣,也可當作這次篩粉的基準。

最後、XTR大不好意思啦,在您的樓內獻醜,簡單篩粉必有不足之處,僅供參考囉
scorpioliu wrote:
先前提到的篩粉分享...(恕刪)

scorpioliu大大辛苦了!

#30目/#35目剛好可以補足我沒有的中粉區間!

chan.chenhao wrote:
V60 Brew Recipe...
"I use it with a V60, 15g/250g, 45g bloom and then single continuous slow pour for about 30-45sec. ..."


這好像又更個人化,雖然很接近上面kruve官方影片V60 Brew Recipe的參數。還是the_partisan是kruve官方的人?我沒時間看整串。
XTR wrote:
整理既有篩粉數據表粗...(恕刪)


X大,辛苦了⋯⋯五分奉上....
XTR wrote:
他們所提供的數據表與粒徑分析圖...(恕刪)

we543543 wrote:
這好像又更個人化,...(恕刪)

在這邊先說聲抱歉...

HB上討論串的標題為:"Kruve sifters for evaluating grinders?"
昨天找到的原始資訊產生處為:Kruve - techniques & dialling in
(在"Kruve Tech"中找到的V60 Recipe陳述應是使用Kruve篩過的粉進行萃取?)

所以HB中的"The grinders were dialled in for a typical V60 brew"指的是磨完直上V60或是只取400~1200間粒徑使用? 在找到原始產生處後, 目前也不是很清楚了. 有模糊印象的文章也被刪了...Orz.

得認真看完昨天新發現的討論串後才能再進一步確認些東西...
補:
還在研讀中, 不過有個陳述蠻好玩的:篩掉細粉會增加手沖萃取時間??
(還是這是粗/細粉同時篩掉的影響?->粗/細粉須更精確定義)
chan.chenhao wrote:
所以HB中的"The grinders were dialled in for a typical V60 brew"指的是磨完直上V60或是只取400~1200間粒徑使用?....(恕刪)

we543543 wrote:
這個吧。30-60...(恕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Qew7UItGs

看這個影片
好像是先用篩粉器搖60秒篩掉粗粉與細粉
只取中段粉用V60沖煮?


XTR wrote:
只取中段粉用V60沖煮?

粗略掃完那個Init.的討論串後仍不確定...Orz

三個資訊提供者中, 後來的ScottAllyn有想要更精確的定義Recipe(? 那個失效的文件就是他的), 不過後面的討論熱度冷掉後, 也沒提到了...

或許對那份數據來說, 小於400u的數值在10%左右是一個巧合?

(用Kruve)篩粉後可玩的組合還蠻多的.
純量測,用以Calibration
丟棄小於400u的以進行浸泡(法國壓?)
丟棄大於1200u的以進行沖煮(手沖?)
大於1200u二度研磨後, 丟棄大於1200u的以進行沖煮(手沖?)=>這個we大可能會有興趣? : p
...etc.

記得SC也有提到, 其使用篩子而非雷射的另一個原因是有機會對粒徑分佈進行重組以改變其特性. 不過到現在也只有一個改變粒徑的Esp實驗資料而已.

補:
HB上與Init.資料相關討論.繼續做功課.

XTR wrote:
只取中段粉用V60沖煮?


是啊,均勻萃取的觀點,細粉是問題,過粗粉也是問題。

但是,就算粉搞定了,v60本身又是另一個問題的來源。當初開發的時候,喇叭開口的角度(60度)不知是實驗結果的決定,還是只是方便(比方製作濾紙)。但v60的問題只是題外話,不算本樓的問題。


chan.chenhao wrote:
丟棄小於400u的以進行浸泡(法國壓?)
丟棄大於1200u的以進行沖煮(手沖?)
大於1200u二度研磨後, 丟棄大於1200u的以進行沖煮(手沖?)=>這個we大可能會有興趣? : p
...etc.


kruve我一度很有興趣(那個時候我只有knc),看完篩粉的影片,想到不只是篩粉麻煩,還要清理粉篩,就縮手了

樓主搞這個大工程,只有佩服再佩服
chan.chenhao wrote:
大於1200u二度研磨後, 丟棄大於1200u的以進行沖煮(手沖?)=>這個we大可能會有興趣? : p

we543543 wrote:
不只是篩粉麻煩,還要清理粉篩

不覺得這樣的使用方式很像您在#549介紹的"bh較新的文章在談篩粗粉"的觀念實作嗎?

若只清理上天花板的800(or 1000/1200u)的單一粗篩網應輕鬆許多. 且將篩出的粗粉進行二次研磨也可減少損耗.
(在手磨上進行二次研磨應較可行? => 手磨較易清潔?)

這樣的操作應能在相同的Brew Recipe下調粗一些, 進而降低細粉/粗粉率, 讓粒徑更集中些...
  • 8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