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建議從頭爬文看完全
samscc wrote:
我手沖咖啡師父說篩細...(恕刪)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13(僅供參考)

首先,非常感謝 啾小然兄熱心支援!



承蒙他的熱心與信任
願意出借心愛的Rosco + C40兩隻國際上赫赫有名的手磨支援
交給小弟做不同磨豆機種的土砲篩粉粒徑測試分析!

--

國際名磨:
1. Rosco Hand Grinder
2. Comandante C40 MK3



咖啡豆種:


實測數據:



圖表:




對照組 (1Z Js):



結論:

1. Rosco外觀尺寸不小,黃銅材質手感非常沉,質感很好,不過下方配上塑膠粉盒的質感有點不搭。

2. Rosco搖柄握把很小並不好抓握,但還好這刀盤研磨時也不算費力,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困擾。

3. Rosco粗細調整略機構比較麻煩難上手,調整有些複雜,跟之前測試過的Lido的調整機構很類似,不如C40直接底調最直覺最方便。

4. Comandante C40 MK3,大小尺寸適中,重量尚可,不鏽鋼桶身+外層木紋貼皮提昇質感,玻璃粉盒,C40外觀顏值設計真的很棒!研磨手感也順暢。唯一的遺憾就是內部的 "塑膠支架"…

5. Comandante C40的七星刀盤第一次見到,內刀盤與1Z E系列很像,但實際比較後兩者差異很大,雖然內刀盤造形類似,但尺寸完全不同。

6. 從實際篩粉數據可以看出,兩隻手磨均勻度表現都很穩定,Rosco的細粉率中規中矩,而C40 MK3細粉率還比Rosco更低了一點點。



左:E-pro, 上方七星直徑小 / 右:C40, 上方七星直徑大

----

目前篩粉測試過的咖啡磨豆機列表:



---

我的土砲篩粉測試在先天上本來就不夠嚴謹
也不是經過ISO認證具有公信力的實驗室
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通通都缺乏
所以這種土砲數據會被質疑也是一定的啦

所以我一開始已經提供了標準篩的規格
電子秤型號
每一批的豆子
每一隻磨豆機的型號與刻度....

這些資訊都是公開的
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一起玩篩粉
更歡迎任何廠商或是質疑者一起加入篩粉行列!

科學實驗的好處就是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
大家都可以重複做到相同的實驗
理論上應該也能得到相似的實驗數據與結果
不是嗎?

如果雙方實驗結果不同
應該是有其中一方某個環節出錯了
如果證明是我的實驗錯了
那我可以修正重作
並改善實驗步驟
防止下次再次出現相同錯誤

但如果只是單方面質疑實驗卻又言之無物?
或是拿不出自己的實驗數據來證明對方的數據有誤?
只是一昧的出一張嘴想抹黑攻擊?

1z水軍?匿名水軍?Helor海勒水軍?...月兔印水軍?Kalita水軍?Takahiro水軍?...寶馬牌水軍?Hario水軍?Nespresso水軍?.....看來身兼數職還真忙

真得是辛苦這些人高估了~

---

實驗器材/實驗條件/實驗步驟/實驗組/對照組/實驗數據結果...都是公開的
相信這些相對數據的人歡迎自由取用參考
不相信的人更歡迎自己動手做實驗並反饋新數據

如果不相信數據又不願意自己動手做實驗佐證那就拉倒
反正信與不信對我沒差
我沒有任何包袱
更沒欠這些只剩一張嘴的質疑者什麼的啦!
sorry,從照片我還是看的不是很確認,我勉強看到的是:
1.1z的E刀跟C40的差別是不是內刀錐的刀痕:C40的刀痕比較深,邊角也比較利?
2.外刀盤的邊緣,C40的三角平面比較大?

是這樣嗎?

XTR wrote:
5. Comandante C40的七星刀盤第一次見到,內刀盤與1Z E系列很像,但實際比較後兩者差異很大,完全不同。

whistling wrote:
1.1z的E刀跟C40的差別是不是內刀錐的刀痕:C40的刀痕比較深,邊角也比較利?
2.外刀盤的邊緣,C40的三角平面比較大?
是這樣嗎?...(恕刪)

因為E刀拆不下來所以無法和C40刀盤放在一起1:1比對
光看這樣的照片也會變形失真

實際上最明顯的差異就是C40頂端的七星直徑比E刀的七星直徑大了不少!

至於刀痕深度與銳利度與三角平面等這些較小的差異就沒去注意到了.....
本週測試預定~~



感謝熱心的mobile01網友塵世迷途上班族兄共襄盛舉與火力支援!

彼此互相交流感覺很棒
期待共同建立一個具有科學數據的咖啡手磨粒徑分析資料庫~~

---

篩粉實驗之前先來玩賞一下赫赫有名的 KINU M47!

KINU M47 (原裝刀盤未鍍鈦,螺紋粉杯版本)









原版高碳鋼刀盤並未鍍鈦,這是塵兄拆下內外刀盤自行送工廠鍍鈦(防生鏽)



內刀盤固定方式,一樣會有「鍵槽間隙」的轉動位移~


---

與1Z Je Italmill 48mm 刀盤並排比較(左:Je / 右:M47)




內刀盤看來差不多一樣,外刀盤外觀不同

---

KINU M47 Italmill 48 刀盤:



1Z Je Italmill 48 刀盤:



以游標卡尺量測結果顯示兩款內刀盤尺寸略有差異
感謝XTR大將自己對咖啡的熱情,無私分享給同樣喜好咖啡的眾版友
XTR wrote:
本週測試預定~~ ...(恕刪)

先感謝XTR大測試,但看您的照片很明顯M47與Js內刀盤有差異,像是刻痕高度差異,三角區域高度差異,表面加工差異(M47精緻多了)、甚至是刀面角度可能都有差異,而且M47尺寸稍小一點點;如同之前我在另一討論串提到,M47刀盤有可能是Special order,而且很可能還自行做刀盤精度加工,當然以上也只是猜測。

不好意思借您的圖標示一下差異處,另外方便將兩個刀盤底部對底部拍一張像是鏡射圖的照片嗎?如此一來更能清楚看出差異,謝謝囉

scorpioliu wrote:
但看您的照片很明顯M47與Js內刀盤有差異..(恕刪)

scorpioliu大大果真火眼金睛能看出這些端倪,再次重新細看這些標示部分,兩個刀盤在細節上的確有些差異!

至於這些小差異是刀盤型號不同?
刀盤製造年代或模具批次不同?
還是M47刀盤有無Special order就不得而知了…

或許scorpioliu大大或是其他有M47的磨友們
也可以將自己的M47刀盤拿出來和照片比對看看這刀盤有沒有什麼差異?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14(僅供參考)

感謝熱心的mobile01網友塵世迷途上班族兄共襄盛舉與火力支援!



承蒙他的熱心與信任,願意出借KINU M47手磨支援
交給小弟做不同磨豆機種的土砲篩粉粒徑測試分析!

--

磨豆機:
KINU M47(螺紋版粉杯,高碳鋼刀盤自行鍍鈦)



咖啡豆種:



實測數據:



圖表:




對照組 (1Z Js):




結論:

1. 德國KINU M47是非常有名的一款手磨,外觀很有設計感,機械工藝也非常扎實,整組手磨看起來就是非常有 "德國味"

2. M47研磨淺培豆很輕鬆,效率也不錯,缺點就是沒有上蓋,雖然筒身很高,又有粗壯的兩根支架交叉擋著,但是M47還是 很會跳豆

3. M47粉杯的螺牙很細,使用時要對正螺紋需注意,聽說之後新版M47已改為磁吸粉杯,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4. 研磨一樣的咖啡豆,M47靜電吸附很小,也許是因為刀盤下座平整簡潔?

5. M47與1Z Je一樣是使用italmall 48刀盤,仔細比對內刀盤在細節上有些小差異

6. 經篩粉結果顯示,M47細粉率會平均比Je少了一些,約~1.3%左右

7. 因為M47可直上Je的內刀盤並交換使用,實際裝配M47+Je內刀組合,細粉率似乎與原本M47內刀盤差不多都在15.2%左右。看來兩者內刀盤的小差異並非影響細粉率之主因?


8. 因此可合理懷疑或許是因為裝配不同型號的「外刀盤」才是造成細粉率差異的主因?

9. 因為1Z Je中軸直徑與M47內刀盤孔徑尺寸公差有干涉,所以M47內刀盤無法完全放入Je中軸!因此無法實現在1Z Je外刀座上裝配M47內刀盤來做比對測試,這點非常可惜!

10. 經由本次M47粒徑分析結果,更令人期待下個月由mieee77大大主動提出願意提供(與M47同一組it48內外刀盤組)的玲瓏手磨ace48再次比對測試!
(感謝塵大已經答允可將M47暫留至7月上旬,等收到玲瓏ace48一起測試完成之後再歸還即可!)

------

篩粉列表:


XTR wrote:
土砲粒徑分析 數據#...(恕刪)


辛苦XTR大,不過有個地方有不同看法,M47與Je內刀盤應該要看同樣刻度下的表現:由都是退55格來說,差異頗大呢,M47明顯往粗的方向偏,不過這只M47應該是早期不知道V幾,目前最新是V4。

至於ACE48是不是真的與M47同刀盤這我還是保留,我有稍微比較了網路上ACE48的刀盤照片,也同樣發現有差異,也許是模具用久修模或新開或偷更新設計造成差異,當然如果有人願意出借ACE48直接與我的M47比較那是更準確啦。

然後這幾天入手了20目篩網,搭配SAZA Coffee的篩粉罐三種篩網30、35、45目,大概得出M47 V4版的粒徑分佈屬於細粉偏多但主顆粒均勻那型,待對照著組完成我在發表囉

最後我還是要提一下不要在吃M47豆腐啦,即使真的刀盤一樣、機身不同表現也不會一樣;預算夠就上M47囉
  • 8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