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1Zpresso J-series & 各式手磨粒徑分析 (continue...2021/2/22)

看到醇鮮廠商的親自回應,讓我又驚又喜。(我是認真的)
先釐清兩個問題:
1.出廠日期。
因我是向經銷商購買,購買時盒內就無附保證卡。
我檢查過紙盒外觀、說明書、機體上下,皆無看到序號,推測序號應是在保證卡上。僅見到機體下方有專利號碼跟日期,我大膽猜測這應該就是出廠日期。因此推斷本人這台醇鮮是2018/02出廠,刀盤應是適用貴公司目前所建議的刻度(一開始購買是標準刀,之後再購買手沖刀)。
請見照片。

2.說明書第11頁有關使用前注意事項及保養。貴司官網也有建議塗油有助增加研磨均勻度。
主要就是指陶瓷錐刀安裝上去前,先在內部塗食用油(ex:沙拉油)幫助潤滑。
這點我保證我個人使用時一定會上油,當初交機給X大時也有提醒一下。至於X大測試時有否上油得問X大。
根據我的經驗,使用多次後,該部位所塗的油自然會消耗流失(ex:細小粉粒入侵吸附油脂之類),也有可能X大有擦拭過後才交給我。因此我拿到機器時,該部位似是乾淨的。
所以或許X大當下磨的時候可能未上油,但應不存在保養不當導致支架裂痕與我個人未上油研磨不均問題。
無論如何,貴公司目前支架上已無問題是確定的,使用到現在也無見到斷裂狀況,這點身為消費者該幫你們說句公道話。
請見照片。



細粉多寡影響風味是否是個假議題?大家現在就是希望能否透過科學的數據來找出。
在暫不討論顆粒形狀下,先以較易篩選的細粉做根據。
細粉問題只是個討論起頭,並非是決定貴司產品不佳,僅只表示貴司目前產品在細粉上的表現罷了。
像我有過度清潔傾向,不管用醇鮮還是它家產品,每磨完一次豆我就是非清乾淨不可。我泡杯手沖整體作業會花到20分鐘以上。
醇鮮對我這種人就是個優秀的產品-只要能讓我了解醇鮮不同刻度粒徑大略是怎樣的分布。

另外提一件跟醇鮮無關的事。
各位使用手磨,最好別經常上電鑽或電動起子。
我的可調速電鑽接六角套筒再接手磨,空磨時明顯會晃,代表手磨跟六角套筒圓心不一致。
拔掉六角套筒直接接手磨,乍看穩很多,但仔細看多少還是會晃。
我沒有電動起子,但估計做工用的電動起子應該同心圓也不會太好。
使用電鑽跟電動起子來接手磨時,一定會雙手各緊握兩者來穩定磨豆,這樣就有問題,因兩者圓心往往不一致,而為了穩定你兩手用力越大,對磨豆機中軸水平施力越大,久了,恐怕中軸會歪,這影響就不用多說了吧。
還是有誰能推薦夠好的電動起子?
morrislo wrote:
在下很少上來回應有關...(恕刪)
刻度3~4,20目20%左右,45目以下的細粉在4~5%⋯⋯我是不太相信啦,如果是真(如果解讀有錯),吊打全部電磨手磨。
whistling wrote:
看到醇鮮廠商的親自回...(恕刪)
嗯?
差很多嗎?那應該是我解讀有誤(我承認我只是快速掃一遍過去)。
我把倒數第二列當成相當於X大的小於45目。
YYYXXX wrote:
刻度3~4,20目2...(恕刪)
morrislo wrote:
在下很少上來回應有關醇鮮的資料...(恕刪)

請問您是醇鮮的老闆嗎?


morrislo wrote:
一直沒有公開很多測試數據是因為在我們的研究結果中發現手沖的顆粒範圍和形狀也影響著咖啡風味,
加上多變的形狀如何進行較精準的量測是一大問題。
我們認為粒徑分析的方法也有不少的問題存在,同時無法體現風味的特色差異...(恕刪)

我的土砲粒徑分析實驗很單純,就是使用同樣的標準篩來篩粉
量測紀錄各粉徑重量,換算比率,建立圖表分析

當初做篩粉實驗開宗明義就先聲明過:
本次實驗盡量以科學方法實驗並呈現數據,不涉及後段咖啡風味評論

畢竟影響風味的變因太多,太複雜!
咖啡品種/烘焙/沖煮手法/溫度/時間/評鑑者偏好/口感/風味…這都沒有辦法量化與標準化


morrislo wrote:
1. 每一家的編織網線徑都不相同,相同的目數若是否翻成公制尺寸是否互換類比?...(恕刪)

目前所使用的都是同一組器材,而且有對照組
看的是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


morrislo wrote:
2. 當大顆粒上面附著極細粉,細粉不易分離,但細粉又是影響風味的關鍵,是否該列入參考。
3. 篩的次數和器具上因為靜電而產生吸附的細粉也會影響著風味,是否該列入參考?
4. 操作30目以上,粉粒仍會有長形和粒形容易產生架橋現象就不易過篩

再次聲明,本次實驗目的是科學數據量測分析,不涉及後段的風味呈現與評鑑

目前所做的是都是粒徑比率的相對值,並提供對照組數值來比較,不是看絕對值。
盡量使用相同咖啡豆,同一組篩網,同一人以相同手法篩粉,同樣的電子秤,同樣的器材
而且還有對照組的數據可比較,就是希望實驗的變因盡量能減少一些。


morrislo wrote:
我們認為研磨是大數法則,好的分佈和結構是影響風味的關鍵但不是好喝的保證,必竟咖啡好喝的條件研磨只影響風格和走向就如同鬼齒的口感和平刀的明亮風格...(恕刪)

再次聲明,本次實驗目的是粒徑分析的科學數據量測分析,不涉及風味評鑑。

咖啡細粉比例的多寡與影響風味的呈現的變因太多,沒有定論
再說咖啡「好喝」與否並沒有標準,變因太多,因人而異
因為每個人味覺不同,皆有其偏好。


morrislo wrote:
我們的研究如下,供大大們參考...(恕刪)
醇鮮以手沖版為例
單位:g
公制 目數 刻度1 刻度2 刻度3 刻度4 刻度5 刻度6 刻度7
1.6mm x>12 0 0 0 0 0.48% 0.49% 2.91%
1.43mm x>14 0 0 0 1.98% 3.86% 4.85% 11.17%
1.25mm x>16 0 0 1.97% 5.45% 8.21% 11.17% 15.05%
0.9mm x>20 5.39% 13.5% 17.73% 24.26% 28.99% 31.07 29.13%
0.7mm x>26 19.61% 21.5% 27.59% 23.27% 21.74% 19.42% 14.08%
0.6mm X>30 41.18% 36.5% 29.56% 26.73% 20.77% 18.45% 15.53%
0.4mm x>45 21.08% 20.00% 18.72% 13.37% 13.04% 11.65% 9.71%
未達 45<x 12.75% 8.5% 4.43% 4.95% 2.9% 2.91% 2.43%


非常感謝醇鮮官方能提供官方版的篩粉數據供大家參考
只是數據非常怪異?

XTR wrote:


雖然 <45目 細粉比例不僅差異很大
也不太線性?

或許是因位雙方器材不同/手法不同/咖啡豆不同/標準不同/通通不同....

建議醇鮮可以考慮增加「對照組」的篩粉數據會更客觀些~
whistling wrote:
當初交機給X大時也有提醒一下。至於X大測試時有否上油得問X大。...(恕刪)

個人喜歡原汁原味,所以並未上油


whistling wrote:
像我有過度清潔傾向,不管用醇鮮還是它家產品,每磨完一次豆我就是非清乾淨不可...

慘了
我只是用刷子隨便刷刷就把磨豆機寄還給whistling大大了
白色陶瓷刀盤上殘留的咖啡渣與油脂一定更明顯...
我個人是覺得沒上油只是對長期錐刀座磨損有影響。
以前試過沒上油來磨了幾次(皆淺焙豆),都沒有遇過卡頓(不是豆子卡到刀盤完全停止,而是連一點卡頓都沒遇到,頂多阻力大時聲音較大)。若說測試時沒上油的結果跟廠商數據因此差那麼多,我是不太相信啦。


至於清潔……
沒差啦。
對我這種有點接近清潔強迫症的人來說。
別人就算說有清理過,我一定還是自己會再清一遍。

早知道就跟X大說連清都不用,直接丟回來就好。(反正我一定還會清一次)

XTR wrote:
個人喜歡原汁原味,所...(恕刪)
感謝,承上述回應。
先提一下支撐點的想法。
如果只有一個受力的支點那麼刀盤在旋轉時會定點旋轉,如果您的直接放上時沒有側傾的空間是穩定的站立,那運轉時的支點將可能不只一個。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您可看一下這張照片的紅線段是否有磨擦過的痕跡…



再來一張未組裝的零件…



A可以看出完整的直線。B可以看到錐型陶瓷的陰影,代表出廠時是有一個約1mm但不到2mm的高度,如果您的錐型陶瓷的陰影高度消失,那麼不均勻的情形就可能會產生。如果長久不處理,這顆錐型陶瓷就可能會掉下來…也可能因此影響馬達運作…
但只要如說明書的保養…這個發生的機率極低。



另外再提供【手沖刀-刻度4】的研磨照片,這是我們業務用機並且已用了一段時間(不是全新的)。
因為設計成不跳豆,所以醇鮮可以只用1g豆來測試, 並且可以先入豆再開機,通常1g磨起來最能夠透視研磨品質。
照片中有放一枚一元硬幣,大大們可以對照先前提供的數據看一下研磨1g的狀態。









醇鮮一直在進行刀盤的改進和研究,那下面最新的數據僅供參考…
…四月上海咖啡展邀請世界冠軍開箱,且近期開始舖貨的--「職人新標準」…

公制 目數 刻度7 刻度8 刻度9 刻度10 刻度11 刻度12
1.6mm x>12 0% 0% 0.44% 1.88% 1.46% 2.42%
1.43mm x>14 0% 1.44% 1.77% 6.57% 6.31% 8.7%
1.25mm x>16 3.52% 2.88% 5.31% 8.45% 9.71% 12.08%
0.9mm x>20 9.55% 12.5% 15.93% 21.13% 21.84% 27.54%
0.7mm x>26 12.56% 23.08% 21.24% 21.13% 22.33% 17.39%
0.6mm x>30 41.21% 31.25% 28.76% 24.41% 23.3% 19.32%
0.5mm x>35 0.5% 1.92% 1.77% 0% 0% 0%
0.4mm x>45 20.1% 16.35% 15.04% 12.21% 12.14% 11.11%
未達 x<45 12.56% 10.58% 9.73% 4.23% 2.91% 1.45%


以「職人新標準-刻度9」研磨1.3g









以「職人新標準-刻度9」研磨20g沖煮



以「職人新標準-刻度8」研磨1.3g





提供以上資訊供大大們參考。
做了這麼久的測試和研究發現:
1.直觀和數據感受常有落差,0.5克的細粉量和0.1克的大顆粒同時出現…眼睛常會盯到大顆的粒子去在意,但一過篩上到秤就會覺得有趣。
2.咖啡是用喝的,就算數據接近的刀盤,風味還是可能有差異。
3.用了很多高檔的磨豆機,深深覺得咖啡豆和手沖技術才是王道,磨豆機只是配角之一,只要不太差,都能是很好的綠葉。
最後:
提出這麼多數據和照片,是希望大家看到醇鮮很努力的在前進,不只是在台灣的推廣,也希望能走出去到世界各地。
若有失禮之處請包涵,有關醇鮮的問題歡迎到我們的粉專上私訊。
再一次的答謝。

morrislo wrote:
感謝,承上述回應。...(恕刪)


真心覺得這個比玲瓏誠意多了~~拿出數據也歡迎大家指教.

不推不行.
您好,我將我的醇鮮產品拍了幾張照片及影片,還有對貴公司篩粉測試的一點請教都私訊給您,
因是否消費者使用上的問題已有些偏離主題,這些用私訊或是另起討論應會較佳,
還煩請您再收信,謝謝。

morrislo wrote:
感謝,承上述回應。
...(恕刪)
又一個神磨現身了,5%不到的細粉率真是橫掃所有磨豆機,太厲害👍🏻,不過這些照片的均勻度有點⋯⋯⋯⋯慘不忍睹。
  • 8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