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關於濃縮咖啡太濃喝下去的感受

爾宇 wrote:
北部有哪些店家的濃縮,比較推薦呢?


建議跳過連鎖店(試過幾次像迷你杯美式的),其他的靠感覺隨便試(雖然還是很有機會碰到雷),主要是要知道能否接受濃縮。

記得幾年前送小孩去學程式,補習班附近羅斯福路路邊,亂買都喝過很不錯的(非網路流傳名店,店名也沒印象)。店名沒印象,咖啡從熱到冷風味轉彎好幾次,會多次轉彎的咖啡我特別容易記住。
台北市捷運西湖站附近的Miracle Coffee
台北市捷運中山站附近的黑露咖啡(拉霸 SOE)
上面兩家非常值得一去

爾宇 wrote:
Rufous
爾宇 wrote:
今天用了比較少的粉量(恕刪)


Rufous 一店在科技大樓站附近,可以試試
我也有買Y3.3來玩,也有買無加壓的一般濾杯,用到後來發現不管加壓或一般濾杯,和咖啡機相比都有萃取程度偏低的狀況,原因可能是無加熱系統造成的水溫偏低與沖煮壓力不如咖啡機來得高。

我後來的解決辦法就是粉水拉到2.5~3,配合減粉量+磨細一些+預浸時間拉長,而且預熱與沖煮的水都大於95度,盡可能在Brew ratio不過大的情況提升萃取率,基本上中焙的濃縮用豆一定能應付,中淺焙勉強可以。

至於是否放濾紙,我的經驗是這招在一般濾杯比較有用,而且只放上層就好了,原因是你買它原廠的一般濾杯會附一個分水網片,萃取均勻度沒有非常理想以外還會犧牲不少Headspace,改放張濾紙可以讓整體均勻度高一些。
woomar wrote:
台北市捷運西湖站附近(恕刪)


今天去了黑露咖啡,那條路超多家咖啡店的,我沒注意到那個巷子,結果一直走過頭。
一開是被門口的標語嚇到,並且看到裡面看起來是滿人了,所以在外面駐足了好一陣子。後來想說都來了,還是進去問問看好了,正好後面的小空間還有位子。

我點了這次的目標,濃縮,還有一杯怕承受不住所以額外點的冰卡布。
濃縮,第一口喝下去,濃香味道在口中回味好一陣子。但後面的幾口也是開始出現那個感受,讓我沒辦法感受到太多其他味道。所以我現在應該可以推測,我沒辦法喝到太濃的濃縮。前面哪一口,應該是因為我只有搖晃,所以較上面的的部分,是比較低濃度的部分,並且還滿滿的creama,所以比較能夠品嚐到味道,但下方的就比較濃了。但我還是會再多去幾家喝喝看的。

至於,黑露咖啡的環境,說真的,很舒適,就像是以前要備考時,到圖書館的閱覽室讀書那樣的感覺,很快就能靜下心來。(然後也因此決定接下來順便去小品噴了一些錢XD)
爾宇 wrote:
大家好,這邊是去年才(恕刪)


濃不濃苦不苦跟濃度不見得有絕對關係。
咖啡豆本質跟水溫,壓縮水流速的調整也很重要。
苦跟甘的味覺一線之差,Espresso 的妙就妙在只要掌握到黃金平衡點就產出令人迷戀的口感了。
爾宇 wrote:
濃縮,還有一杯怕承受不住所以額外點的冰卡布。


很多店家有1+1可以點,就是分流嘴一端單喝,一端做奶咖,可以試這種。

想起搬到忠孝新生站的coffee sind. 這家奶咖便宜,以價錢來說品質驚人的高,甜點不便宜但非常好吃。沒單點過他家的濃縮,不過喝奶咖的時候感受得到咖啡底很乾淨。奶咖的咖啡底偏深焙,不酸的那種,樓主有路過或者可以試試他的1+1. 以前是藏身仙人掌店內,現在有獨立店面,說是店,不如說是booth, 客人超過三人大概只能坐人行道上的花台。


煮好的濃縮我會湯匙攪拌一下,不過這種事很個人化,隨意就好。
今天用了先萃取再加水,但忘了調整研磨度,但這樣喉嚨也是有那個反應。慢慢兌水,會突然沒有那個反應,然後變超酸。

所以又用了這邊講的分杯法,來試試看。
we543543 wrote:
除了喝分杯,建議再試各取固定比例往前加。

1
1+2
1+2+3



我這次用 14g 不加濾紙(懶得剪了)分4杯,16g、16g、8g、8g。
喝法:一口含在嘴裡,另一口直接吞
(會這樣喝是因為發現第一杯不直接吞的話,因為酸所以會有很多口水稀釋。)

第一杯:含在嘴裡,很酸,還有一些香氣;直接吞,喉嚨有那個反應。
第二杯:含在嘴裡,有比較沒那麼酸;直接吞,喉嚨有反應。
第三杯:不會酸,有一點回甘的感覺
第四杯:沒味道,有一點會苦的尾韻

混合: (第一杯用2g ,第二杯用2g,第三杯用1g,第四杯用1g)
1+2杯:酸,喉嚨有那個感受。
1+2+3杯:酸,喉嚨有那個感受
1+2+3+4杯:酸,喉嚨仍會有那個感受
1+2+3+1g水:酸,喉嚨還是有那個感受
1+2+3+4+1g水:可以喝到風味,吞下也沒有那個感受了,但整體上厚實度有點少。

結論
1. 今天第一次萃取,是因為沒調研磨度,所以萃到的大部分是酸。由上面分杯可以推測到,差不多是在33~40g時,甜味的比例才會比較高。而兌水的萃取,正好才萃取35.5g而已……
2. 沒加濾紙,這包淺焙豆似乎得要1:4的粉水比(粉和萃出量的比),才能夠感受到風味和口感,且喉嚨不會不舒服。

這樣讓我開始懷疑,會不會是我的喉嚨對高濃度的酸特別的敏感呢?之前illy深焙豆,研磨度也使用一樣,但差不多只要 1:3.35的粉水比。
感覺又回到起點了……

心中浮現兩種可能:
1. 單純濃度太高,所以只要等比例稀釋就好了。
2. 因為酸的濃度太高,可能要調整萃取方式,例如加上一點預浸時間,來增加總萃取的時間。

但第一種的做法,似乎 1+2+3+4+1g水,就是了。
we543543 wrote:
很多店家有1+1可以(恕刪)


我也是會習慣攪拌一下,但黑露咖啡端上來的時候沒有湯匙,所以我就用搖晃來取代了。
爾宇 wrote:
今天用了先萃取再加水...(恕刪)


這邊因為因為第一杯稀釋後只剩下酸味,所以有點混亂。
可以確定是和濃度有關,但究竟是
- 單純濃度太高
- 還是酸味濃度太高

還不清楚了,尤其因為之前用illy壓,同樣地參數(只有萃出量不同),喝的下去的粉水比,比起這次的淺焙豆,還要高上不少(深焙萃出量需要較少,淺焙萃出量需要較多)。所以開始懷疑會不會單純只是算得濃度太高的緣故。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