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手沖新手問題請益

Bear no more wrote:


看來儲存方式沒什...(恕刪)

是攜帶方便的NIPPON,喜歡手搖的樂趣⋯⋯
每天使用完會用刷子清過,大約一個月拆開來清。
以上都是用刷子沒有洗過
印象中店家是跟我說不能洗,但是教我怎麼清潔的咖啡師又說可以⋯

Issa-Li wrote:
是攜帶方便的NIPPON...(恕刪)


Nippon 滿好拆的, 建議你每次磨完至少都要拆開來刷.

我記得Nippon是陶瓷刀盤對吧, 可以洗沒問題, 我以前用過. 比較容易生鏽的可能是中間彈簧的部分, 洗完記得用廚房紙巾擦一擦再晾乾就好.

Issa-Li wrote:
是攜帶方便的NIPPON...(恕刪)


其實没喝到你的手沖很難知道你的問題在那
建議議自己買一台電子秤
先固定一種手法
固定粗細、粉水比
先從水溫開始
一樣一樣去試
去好喝的手沖咖啡店喝
知道他們的味道做為比較基準
順便請教他們手沖的方式及條件
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 F.A. Hayek
kh9340519 wrote:
各位大大好:謝謝各...有沒有什麼網站或資源有提供各豆種的平均價位...(恕刪)


現在很多零售商都有在網路販售, 又有估狗大神, 你只要用豆種名稱關鍵字搜尋, 就可以找到一堆資訊了...

價位值不值得, 還是要你喝過了才知道. 你可以跟不同的店家買, 試試看同豆種半磅500跟半磅700的味道有甚麼不同, 也許你覺得沒什麼差別, 那以後就跟500的那家買就好了. 不過如果每次跟同一家買同一種豆子, 但每次味道都差很多, 那就代表這家挑豆烘豆技術不穩定, 該換一家了. 有時候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

至於豆種, 每家都會供應很多種, 一樣可以先挑很多家都有的, 每一家比較看看. 這樣試下去, 久而久之累積經驗, 你就知道很多種豆子大概味道, 及大概的市場價格.

有時候價格高低, 因素有很多, 例如豆種名聲, 產量多寡, 產地名聲, 收成狀況, 豆子等級, 烘豆廠(商)名聲... 價格高的不一定比較好喝, 因為每個人喜歡的味道不同, 不過市場上能見度高的 "豆種/產地" 通常都有一定水準, 因為表示這些"豆種/產地"是多數人都喜歡的味道.
Bear no more wrote:
現在很多零售商都有在...(恕刪)


好的,謝謝大大指教!
綜合種種好像都是經驗不足啊,哈哈哈,要乖乖練等才行!
evobrianchen wrote:
用V60建議 磨小飛...(恕刪)


認同E大的看法,我也是用手磨,下面那張粉太細的,我自己覺得粉粗大概落在第張1然後稍細比較好,大概就是紅砂糖的粗細,手磨刀盤是錐刀可以稍微大一些,但body就會比較薄,不過透過粉水比來的調整就夠了,才不會容易過萃。

如果想喝到甜味(耶加)粉水比可以拉到1:14~16,淺焙排氣少是正常,重點不是排氣,
水溫也應該拉高,個人淺焙都是93-94度的水溫在沖,隨著焙度/新鮮度上升水溫降低。
然後粉水比對味道真的很重要,豆子要用秤的,不要相信豆匙顆度,因為跟豆子大小會有影響。

至於沖法不斷水細水流的沖泡方式個人覺得最穩定,還是你要試試"金澤流"手沖法
Bear no more wrote:



Nippon ...(恕刪)



有用電子秤豆
每次都是12克豆子,水是看壺的刻度150ml
溫度是大約86-88度(多數是抓88度)
水溫是烘豆子的咖啡師建議的
之前是12克豆子配120ml的水
但是咖啡師建議可以多一點水才調整成150
我都是在同一家咖啡店喝咖啡、買豆子
至於水粉比⋯⋯
說真的一直不是很了解
Issa-Li wrote:
有用電子秤豆每次都...(恕刪)


可以多試試各種比例

老闆說的不一定是你最愛的

自己常用的比例有4種

v60濾杯配kono濾紙

咖啡粉:咖啡液

18g:300cc

20g:300cc

24g:300cc

30g:300cc

時間抓在2分~2分30秒左右

各有各的好

如果是別人泡好給我喝那更好XD

供大大您參考
淺烘培的豆子特別是一爆後30秒的那種,比較推薦用賽風壺或者金屬濾網沖泡(只是本魯認為的),淺烘培的豆子本身內在的化學反應本來就比較不激烈,新鮮豆沒什麼排氣(相對於中深烘焙)是很正常的,因為排氣不明顯而磨細擔心是弊大於利了!

除了篩粉外提供一些建議與參考:
1. 豆子磨好後倒入濾器前先拍一拍搖一搖,使細粉掉到容器底部,再倒入濾器時細粉比較不會貼近濾紙增加阻塞的機會
2. 手沖一般來說都是細粉越少越好,顆粒越均勻越好,撇除顆粒大小的問題後,建議手沖壺嘴距離咖啡粉的表面高度越低越好,田口護書上是建議四公分,讓水柱穩定外,也減少水柱因地心引力重力加速度形成的"沖"力,降低不必要的粉末擾動(擾動越大越容易堵塞與過萃),但我知道V60沖泡單人份量的咖啡粉很難控制四公分,也因此我不使用V60,當然手沖壺水不要裝太滿並且先往右傾30~40度再往前傾注水(保持著右傾注水)也可以降低注水的高度
3. 相同顆粒程度下淺烘焙的咖啡豆相對容易塞住濾紙(因此推薦賽風與金屬濾網),避免雜味又必須控制沖泡時間之下,增加顆粒大小反而是個兩全其美的方案之一,細粉的多寡與粉體顆粒大小成反比,並且使用稍微高一點的水溫(有人說淺烘的豆子使用低溫沖泡增加酸的口感,本魯經驗卻認為相反)
4. 淺烘培的咖啡豆本身密度較高(總體積較小)因此假設同樣是16g粉末的量會稍微少一些,但咖啡因會相對深烘焙多一些,擔心過度萃取出雜味的話就兩分半或三分鐘後拿另一個杯子接,我們技術還不到專家等級不用迷信"完全萃取",淺焙豆寧願捨棄一些(少一些水)也不要過度萃取出雜味與澀味(雖澀味也跟烘培的脫水有關),享受那花茶或果汁般的層次感。
我可以請教一個問題嗎?

最近跑了一些咖啡廳, 發現手沖手法有點改變
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店家在悶蒸時會倒出更多的水(會整個把咖啡粉淹滿)再進行攪拌的動作
所以也刪掉了看咖啡膨脹的程序了
有哪位大大有試過嗎?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