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e貓 wrote:601N個人感受是如(恕刪) 如果味道有123456789被看成了味道有123456789.............................................................寫出來的細節都會無意中被忽略入口的味覺差異會被忽略也是會發生的也許我比喻得太複雜了簡單的說好了601N把味道的頭尾都去掉了這和好喝或不好喝是兩回事因為我一向認為喝咖啡是很主觀的事
Mr ciprino wrote:看起來是發燒友啊...(恕刪) 發燒友不敢當 還很淺勒。只是短短的幾天 要上課 要練習 要考試哪來那麼多時間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得要靠後面自己的熱情來撐起另外風味可以看一下這篇https://www.ptt.cc/bbs/Coffee/M.1462637690.A.E94.html個人覺得還算蠻客觀的以下這純個人想法個人是寧可沒喝到所寫的風味而不是強迫自己去塑造一個錯誤的記憶連結至於香瓶.... 聞過的就知道,香瓶也不算是個正確的連結,但至少那是為了統一化標準與語言下不得不的折衷辦法。
meme貓 wrote:如果味道有12345...(恕刪) 貓大您這樣解釋其實更複雜跟離奇了提供您氣味的化學物質不會切頭去尾,感覺 低於閥值、嗅覺屏蔽、嗅覺疲勞...等等這個比較可能。貓大 你如果對嗅覺有興趣,其實可以考慮上上感官系列的課程。對您在描述上應該會有幫助
meme貓 wrote:601N個人感受是如...(恕刪) 請問可以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嗎?(虛構)比如用山茶花小富士 泡得出柑橘 花香 紅糖601n 只剩下花香。最近在選磨豆機如果601n差這麼多 我就直上小富士了
meme貓 wrote:如果味道有123456789...(恕刪) 推最後一句話 味覺是主觀的本身喜歡喝咖啡,也享受沖咖啡跟烘咖啡的過程公司有一個去上過感官課程的同事,我常常把自己烘好的豆子給他試喝雖然10次裡有8次被說難喝不過那難喝的8次,我分享給街訪鄰居跟朋友喝,每個都說好喝就跑去問他難喝在哪裡,他回答說:他喜歡喝酸跟有果香的咖啡只是因為你這8次都沒有他要的味道他才覺得難喝也告訴了我說,他說好喝的不一定就是好喝感官課程主要是教導你味道的樣貌長怎樣,不一定代表這杯咖啡好喝不好喝所以我的結論是,把對的咖啡送到對的嘴巴裡,這杯就是杯好咖啡順道一提,他有提到說小飛馬有細粉的問題在,試試買個篩粉器會感受到新的風味結果是真的,手沖過程中流速很均勻,喝起來之前沒篩粉喝得出淡淡的苦味,篩粉後淡淡的果香被稍微帶出來放涼後,可以明顯地喝出衣索比亞特有的果酸以上個人淺見,可以參考參考
江氏許凱 wrote:推最後一句話 味覺是...(恕刪) 其實不大是 它是教你辨別差異以及學習描述一杯咖啡,和怎樣辨別一杯有瑕疵的咖啡你寫的風味從來不是絕對點,A寫柑橘不代表B也喝得到柑橘....香瓶的味道只是統一語言的折衷方案也沒辦法絕對代表什麼,舉例 巧克力味,香瓶的巧克力味是那種廉價巧克力的味道,所以當你從咖啡喝到那種純巧克力的味道,你朋友可能還茫茫然,因為敢吃100%的人還有限....那最終還是會雞同鴨講至於你同事那只是他個人主觀喜好帶入評論,其實這不是一個好的評斷方式不過你說對了 主觀自己覺得好喝就好了喝過一些名店有時還不如一家認真小店帶來的驚豔
江氏許凱 wrote:推最後一句話 味覺是(恕刪) 其實您同事話也只講一半有細粉 ?很多咖啡風味也是靠細粉顯現出來的所以沒有人會認為有細粉就是壞事只是多寡的問題另外更改手沖濾杯,手法變化都可以做味道調整 ....
Mr ciprino wrote:真的拿到一支莊園豆查(恕刪) 太座剛好有玩精油,我也陪著玩一陣子,家裡的精油至少也有五六十種吧! 家裡光是柑橘類的精油依照產地以及品種就有七八種之多,自己也有玩調和精油。有趣的是玩了一陣子精油後,對於咖啡包裝上面描述的味道鑑別能力也有提升,比如說包裝袋說的香吉士的味道,其實我覺得那個是義大利佛手柑的味道,香吉士太強烈了。包裝袋上說的蘋果香在我聞起來像是德國洋甘菊的香氣,只不過為了一般消費者說成蘋果香。如果有心想訓練自己的嗅覺,建議可以去玩玩看精油,只不過這是另外一個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