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ciprino wrote:
通常比賽的咖啡
強調的是入口的爆發力
茶我比較熟
茶的比賽基本先要香,不香的先打掉了,然後看水乾不乾淨,濁的也先打掉,這些是連喝都不喝的
Mr ciprino wrote:
就如同喝茶
慢慢的品味
從熱到冷
味道需要有層次
前後要平衡
入口一瞬間就把味道都表現完了
然後就完全平淡
一般說好茶通常兩個方向
一個就如同黑貓說的這樣,要有豐富的內容和層次感
口腔中不同時間點在不同位置要有不同味道
通常入口要有收斂性(口腔中中間和舌部會感到有點澀的收縮性),但要很快化得開,轉甘、甜、酸(酸容易生津,持續時間也長,所以希望尾韻帶酸),味道變化就多了,花香、熱帶水果、木質、.....等等
另一個方向是雅致路線的
這就講究很細微的變化,入口可能就很順了,耐泡度要好,口腔中會有些微的變化,但通常持續時間不會很長
品鑑到比較深其實是很多化學的東西
貼個鐵觀音相關資料
採用SPME 技術萃取茶葉香氣成分,經GC-MS 進行分析,可以得到鐵觀音茶葉的香氣成分
1、經檢測,鐵觀音的香氣成分有90幾種,其中有10幾種是鐵觀音所獨有的。(也有檢測出更多或者是更少的。檢測香氣成分的多少與檢測條件、檢測方法、茶樣品質有關)。
2、檢測得出清香型鐵觀音主要賦香成分為橙花叔醇、α-法尼烯、丁酸反-2-己烯酯、乙酸苯乙酯、吲哚、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香葉基丙酮、苯甲酸葉醇酯、β-紫羅酮、順-羅勒烯、二十烷、茉莉酮、β-法尼烯、3,7-甲基-1,5,7-三辛烯-3-醇、雪松烯等。而鐵觀音香氣給予品茗者「如花帶果」感受的化學依據在於:似蘭花香,如茉莉酸甲酯;似桂花香,如順-羅勒烯及多種單萜類和倍半萜類物質;似梔子花香,如芳樟醇、香葉醇、苯甲酸甲酯;似梅花香如乙酸苯甲酯;似蜜桃香,如內酯。已測得鐵觀音香氣成分或與其相同,或經異構、轉化能形成該類香氣,由此作為鐵觀音形成濃郁花果香氣的化學依據。
3、檢測得出濃香型鐵觀音以β-芳樟醇、水楊酸甲酷、苯甲酸、苯乙腈、順式茉莉酮、四氫-6-戊基-2H-2-吡喃酮、β-法尼烯等呈現花果香的化合物;N-乙基吡咯、糠醛、1-乙基-2-甲醯吡咯、2-乙基-2,3-二甲基吡嗪等呈現焙烤香的化合物;吲哚、棕櫚酸甲酯、2,6-二甲基-3,7-辛二稀-2,6-二醇等主要呈現清香型香氣性質的化合物和茉莉酮酸甲酯、(E)-2-己烯酸、3 -反式羅勒烯等主要呈現甜花香的化合物為主要代表的主成分。
4、不同香型(如正味、消青、拖酸、炭焙)的鐵觀音,香氣物質種類、香氣總量、香氣物質的排序也有所不同。
5、一般情況下,鐵觀音的香氣物質種類、香氣總量和鐵觀音的品質成正比
6、鐵觀音的烯類、醇類化合物占比及其峰面積值(香氣總量)均大於其他類化合物,則揮發性香氣中烯類、醇類化合物是形成鐵觀音香氣的關鍵物質;酯類占比居中,但組成其香氣成分個數最多,變幅最大,該類化合物對鐵觀音香氣形成起重要作用;烷烴類、酮類及其他化合物占比較少,但其組成成分較為複雜,香氣特點豐富,其對鐵觀音香氣形成作用不可忽視。
7、鐵觀音與色種茶(毛蟹、本山)相比,因地區和加工風格相同, 它們香氣濃縮物呈現出相近似G C圖譜。只是由於茶樹品種不同,鐵觀音茶中低沸點香氣成分明顯增多。而閩北「武夷水仙茶」和「武夷奇種茶」跟閩南「鐵觀音茶」和「色種茶」香氣濃縮物的G C 圖譜有較大差異。
8、其他地方生產的鐵觀音(非安溪生產的鐵觀音)不含順式茉莉酮,與安溪當地產的鐵觀音在香氣種類上有所區別。
品鑑其實就是能分辨β-芳樟醇、水楊酸甲酷、苯甲酸、苯乙腈、.....等這些味道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