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請益烘豆要如何入門

nosaomn wrote:
想請問要學烘豆可以怎...(恕刪)


喜歡烹飪嗎!
先了解梅納反應/焦糖反應/燒焦 這些溫度區間..
對應咖啡多了花費時間越短/香氣越多但提升了失敗的機率(沒熟或燒焦)
如何在對應的設備上得到其最佳的平衡..
個人就玩到這...
之後有興趣就去鑽硏專業領域吧!
JM-James

2024年底了,自動烘焙機真是CP 值超高又無腦

2024-12-31 9:10
FZ6盧魚 wrote:
哎呀哎呀 我都忘記要...(恕刪)


問題來了
在相同的最高溫度點,比如說 230度好了
ROR越高,表示熱量傳遞深度越低
(因為你的加熱時間越短)
那形成焦味的機會應該越小
所以,依此邏輯,你應該開最大火,抓好最高溫度就好了
當然
越厚重的鍋慣性越大,更要預先降低火力
所以我不喜歡厚鍋,火力與溫度反應很慢
尤其是直火,火力與熱空氣可以直達鍋內,更沒有保溫需求

KCLin0423 wrote:
ROR越高,表示熱量傳遞深度越低
(因為你的加熱時間越短)
那形成焦味的機會應該越小


一樣的加熱時間(1分鐘) ROR越高 熱量雖然傳遞深度越低

但是豆表的熱能一樣很高 ... 我是指2爆的時候 , 豆子已經處在放熱階段 , 此時火力又高=自找麻煩

如果是在1爆之前我都認為你說的沒問題 , 因為我也是得到一樣的驗證
FZ6盧魚 wrote:
一樣的加熱時間(1...(恕刪)


熱能的傳導方向與溫差有關
跟升溫速率無關


如果豆溫是 T1, 熱空氣溫度是T2
T2>T1 就是 豆子吸收熱能,就算你 ROR 接近零也是一樣
T1>T2 就是 豆子放出熱能,就算你 ROR 接近100也是一樣
這是物理定律

重點在溫度的控制


在到達二爆所需溫度之後
直接降溫到一爆
這個過程就會直接驅動豆子的放熱
這才是物理


KCLin0423 wrote:
熱能的傳導方向與溫...(恕刪)


這樣二爆密集 爐溫驟降 豆溫驟升 ... 該如何稱呼這個現象 ?
FZ6盧魚 wrote:
這樣二爆密集 爐溫...(恕刪)


爐溫降
表示"爐"的熱能被移除
豆溫升,表示豆子吸收熱量

還有就是
你的豆溫跟我的豆溫不見得相同
你的爐溫跟我的熱空氣溫度也不見得相同

我所謂的豆溫,指的是豆子表面
我的熱空氣溫度,表示環繞在豆子周圍的熱空氣
當然
這裡假設熱量主要由熱空氣供給(因為豆子是圓的,他與爐的接觸面很小)

另外就是
很多人都要看爐溫豆溫
我想,大部分人指的豆溫,是置於烘焙室內溫度探頭測到的溫度(因為很難測到真實豆溫)
而爐溫,應該指的是設置在烘焙室外殼上探頭測到的溫度

而我想表達的是,熱量的流向
你很難真實得到豆表的溫度
所以,在實際操作,你只能知道,烘焙室內溫度到達某個溫度,就會引發二爆
而在這個過程,烘焙室溫度是增加的(不論你ROR是多少,他就是正的)
真實的豆表溫度,應該是小於烘焙室內溫度探頭的溫度(所以豆子才會持續吸熱,最後壓力衝破細胞壁,產生二爆)
當觸及二爆,你可以降溫,使烘焙室內溫度,低於豆表溫度
此時,豆表表面溫度最高,豆心與烘焙室空氣溫度低於豆表
熱開始由豆表流到豆心與烘焙室空氣
當豆表溫度與烘焙室空氣溫度相同時,熱量就不會在傳進豆子
抱歉,有些爭議可能互有立場。
其實烘豆沒有那麼複雜,KC大到後面說得很物理,有些論點其實很大一部分是"自己想像的物理"。
原諒我這樣說,並沒有批評的意思。
只是仿間太多的所謂咖啡學說都會有相同的現象。
因為在爐內的狀況並不是那麼的理想環境,可以忽略其他的變數。
舉例,豆子本身水分的潛熱所造成的能量流動?
打破鍵結的能量又造成甚麼樣的影響?
金屬鍋壁的吸放熱係數又是如何?
.....
.....
其實還有太多太多我們看不到、量不到的物理、化學反應我們無法得知。
例如小弟使用的紅外線熱源穿透率、造成水分的共振程度大小,豆子不同相信數值也不同。

反而贊成KC大一開始所說的,烘豆就是經驗,就是不斷的嘗試所累積成的那一條曲線。
後面的都多餘了,對於樓主也沒甚麼助益。

至於ROR,根據英譯就是升溫率,後一分溫度減前一分溫度而來。
在固定的烘豆師操作固定的烘豆機可以使用的參考數值。
目的就是數據化每個時段的風火造成的升溫情況,對於進階的烘豆師來說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因為我們能簡易的複製每一條曲線達成相近的烘焙成果,對於商業化來說才會有價值。

舉例,一開始入豆後我們可以加大ROR,這一部分小弟實測會直接影響豆芯的熟成度。
進入轉黃期,水分加速脫離(實測火力不變,但ROR會開始減少,溼度計測量爐內的濕度增加)
一爆前,適當提高ROR有利梅納反應,實測ROR太低香氣不足;過高則易帶煙硝味。
二爆期間ROR會不斷拉高產生過早碳化現象,因此需要提前降火,同樣有個適宜範圍,過低則產生所謂的失溫現象,尾韻易焦苦、苦澀卡喉。

以上是實際的測試結果供大家參考。
回到主題,如之前小弟回文所述,需要經驗累積(當然可以多方面參考網路、書籍,但太過艱深的玄學論點可以忽略帶過),並且參加有教學經驗的老師課程,詢問、驗證,我想會是最快速的捷徑。

看下來有感而發提供一些成果給大家參考,非引戰。希望KC大莫怪。
bradytan wrote:
抱歉,有些爭議可能互...(恕刪)


所有的科學都是從簡化模型開始
唯一可信的也只有物理定律
(熱傳,質能平衡)
加上一些無法簡化必需由實驗得到參數
(例如濕焓圖,三相圖)
然後模型化
化工廠的設計原則上就是這樣來的

如果依你這樣講,煉油廠都用經驗來
你的汽車敢用煉油廠的油?
你敢讓煉油廠建立?
如果你學過化工
你就會知道你說的那些是怎樣計算的

經驗?
你的經驗不不見得是別人的經驗
例如很多人都說要慢火悶蒸,這樣才會裡外均勻不會燒焦
但是,要燒焦必須到某個高溫
經實驗只要溫度不高於一爆,就不會有燒焦的問題(這當然跟你的系統有關,例如直火或攪拌不良,就容易被鍋壁燒焦)
所以你也可以長時間在一爆下緣脫水
ROR一樣接近零
一樣可以有均勻的烘焙
而且保留更多香氣
所以如果依"前輩大師"留下來的經驗,你只能看到前輩大師設下的圍牆內的風景

如果講經驗最後只有信不信,然後成為玄學
又和何必拿出來討論?
經驗還有個可怕的問題就是
把微小或不存在的因素給放大或想像出來
K大

下面資料是昨天晚上實做的測試
風門都是固定的, 從入豆後就沒有再變過 , 火力操作的部份我刪除了 , 無法讓人做為參考
只管豆表升溫的數值就好(沒有爐溫記錄,只看錶頭)

我在進入一爆之後調高瓦斯壓力,比初始壓力還要多20%
結果確實順利的在2分鐘內進入2爆開始 (如果正常火力來烘4分鐘才會進入2爆)
爐溫也從原本的(220度)1爆急速上升到(250)
約莫10:00左右瓦斯壓力降低至初始壓力的25%(剩下1/4)




早上用濾紙的手沖來試喝 , 其實我也說不出有大大改變 (下午改用金屬濾網來沖會比較準確)
但卻實有喝到中度烘焙的風味 , 應該是選豆的問題

如果按照一爆之後的ROR應該是會被念 毀了毀了

所以我想請板上有興趣的朋友來幫忙喝看看

有興趣的可以私訊 , 歡迎自取啦 , 要寄送的我會用郵局寄出 , 免費喔 (不過就只能2包15克裝的豆子)
FZ6盧魚 worte:
K大

下面資料是昨...(恕刪)


您好不要試試
把烘豆量降低到一半以下
烘豆時間應該可以不要那麼長
溫度也可以不用那麼高

以我的烘法
在觸及二爆一段時間後(十餘秒)
我戶把風門全開,關火力,讓溫度降到一爆附近大打開火力維持溫度
降溫過程因為豆子還是有一定的時間維持在二爆高溫
所以會有一小段時間持續二爆

目的就是要讓環境處在一爆的溫度中
當然,如果來不及降回一爆(鍋很厚,豆很多)
那就滑行就好
給您參考,看要不要試試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