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咖啡烘焙機需要預熱的疑問


KCLin0423 wrote:
我說直接說明白一點...(恕刪)


請問一下,你說 --
"咖啡豆裡面含有很多揮發性的香氣因子
過久的加熱,會使香氣因子散失
所以我們希望盡早完成烘焙
希望一進烘焙室,"有效"的烘焙就會開始 "

--- 以這個論述來說,盡快是多快? 少於 10 分鐘,還是8 分鐘,還是六分鐘 ?
邊界效應來說,不知道邊界應該在哪裡 ?

"順便說說我認為需要預熱的原因
如果你不預熱
再拉升溫度的途中
有可能使發酵完成的麵包造成快速的發酵,產生酒精,使麵包變酸變苦"

--- 這個論述我就有疑問,烤麵包時有預熱,目的要讓發酵完成的麵團,可以快速烘熟,才不會塌陷,
至於快速發酵會有酒精,這一點我不同意,因為再怎樣慢,麵包體停在 25~35度這個可以轉化酒精的溫度,
應該不會超過 60 秒,就算三分鐘也可以,這麼短時間可以變酒精是不可能的,

還有,我常常用液種法,發酵到酒精味出現 ( 27度室溫,約 12~16 小時),
烘焙出來的麵包,有淡淡酒香,一點也不會酸,一點也不會苦。

發酵過頭時,酒精轉為醋酸,麵包才會帶有酸味,有人很喜歡這酸味,我不喜歡,但也不至於帶有苦味才對。
colin5687 wrote:

請問一下,你說 --
"咖啡豆裡面含有很多揮發性的香氣因子
過久的加熱,會使香氣因子散失
所以我們希望盡早完成烘焙
希望一進烘焙室,"有效"的烘焙就會開始 "

--- 以這個論述來說,盡快是多快? 少於 10 分鐘,還是8 分鐘,還是六分鐘 ?
邊界效應來說,不知道邊界應該在哪裡 ?-...(恕刪)


所以,您說邊際,講邊際必須至少要有一個遞減效應
我不知道您期待中的遞減效應是甚麼? 豆子燒焦?

你如果在一秒內可以瞬間脫水,又不傷豆子
那麼 1 秒內是很好的時間
1 秒後梅納反應與焦糖化反應就可以充分反映
並且可以避免綠原酸水解產生苦澀味的物質或前驅物

所以我一直在 try 我的入豆溫度能多高
在我的爐溫 24x 時,入豆家最大火力後拉升到爐溫 17x 度,豆子還是綠的
我也沒看到有甚麼燒焦的

又田口謢是蒸焙的擁護者(我不是蒸焙的擁護者)
他也說,要盡快通過所謂的橡膠相
那麼,他所謂的盡快,和,蒸焙就相牴觸了(或許這是您說的邊際問題,但是,我並不認同所謂的蒸焙)
我是不相信蒸焙,我都直接最大火力拉溫度到 17x 度,開大風門接近定溫脫水(就是 ROR 很小)
沒啥豆心不熟不均勻的問題
甚至,在於意式用豆,我會刻意讓他不均勻(一爆之後快速的火力變化)
帶來更多的層次

BTW,我一直都很認同使用紅外線來脫水
尤其是穿透率低,溫度低的中波紅外線(不過沒看過有用中波紅外線的)
很多人說紅外線穿透率低
一道光下去就只有三種可能
1.穿透,光與物質不反應,所以沒意義(在此不討論非線性光學的問題)
2.反射,光與物質不反應(光的節點剛好在入射面)
3.吸收,光的能量被物質吸收
如果一道光下去是完全被吸收,那麼就不會有穿透,也不會有反射

中波紅外線剛好在水的吸收光譜,可以更快脫去水分
溫度又比短波紅外線低(中波紅外線管大約是600度,短波紅外線大約是 900度)
600度對加熱空氣可能比較慢,但是相對於烘焙溫度,也是足夠了
也避免所謂燙傷豆子的問題
又,空氣主要的熱能載體是水(您可比較一下溼空氣比熱或者查溼焓圖)
雖在較低的溫度下,在理論上也預期,可對空氣做有效率的加熱而補足加熱管表面溫度較低的問題

至於我所說的麵包問題
我的經驗是這樣
"發好"的麵團,放入吐司模,約 3/2
烤完 滿出來,然後有一股酒苦味
我不知道,這樣的發酵是不是會產生酒精(不過發酵過程就是會產生酒精不是嗎?)
我是完全沒吃過有酒味但是沒苦味的麵包
可能是我技術不好吧


另,麵包預熱是要讓麵包不塌陷沒錯


有興趣的話,要不要來討論一下"厚鍋"的必要性?

KCLin0423 wrote:
有興趣的話,要不要來討論一下"厚鍋"的必要性?


感謝幾位前輩的分享

其實我提出這個主題時自己有一個想法
預熱與否,我是覺得與烘培的機器有直接的關聯
之前都是參考國際烘培比賽所公布的選手烘焙曲線
後來特別留意是甚麼樣的機器跑出那樣的曲線
發現入豆的爐溫與回溫點的差異問題
以及烘焙機從常溫預熱到入豆溫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特別是半直火的機器
原因是豆子不是直接接觸火焰受熱
而是透過滾筒傳導溫度到豆子上
如果沒有經過預熱的過程讓滾筒先達到一定的溫度
滾筒加上豆子就需要較長的時間從常溫加熱到一爆
這對風味的發展是有限制的
特別是厚鍋的影響就更大

如果是直火、或是熱風的加熱形式是不是還需要預熱
我個人就覺得意義可能不是很大
hrean wrote:
感謝幾位前輩的分享..特別是厚鍋的影響就更大.(恕刪)


特別是厚鍋更難拉溫度
常常有人說用鑄鐵有較好的導熱
但是,鍋子厚導熱就比較差

厚鍋雖然在溫度往下發生變化前可以提供緩衝
但是要拉溫度也難,要降溫也難(有時我會快速變化溫度求某個風味的層次)

如果有良好的控溫與足夠的火力
可以及時拉回溫度的變化(例如開大風門)
或許厚鍋的必要性不大

KCLin0423 wrote:
我讀過許多烘豆書甚...(恕刪)


感謝您的推薦,小弟想過,的確是沒同樣的設備條件下,別人的理論是不可能複製和驗証的,
而目前所看過的烘焙手法,都依著水洗、日曬、產地、風味等來進行烘焙時的火力配置調整,

在咖啡豆烘焙上好像沒有一定的公式可循,同樣一批豆子也會隨新鮮度而要改變烘焙溫度時間,
所以同樣的曲線幾乎無法複製,那麼烘焙師又是用什麼辦法來判別呢?
我在想,拿到一包沒有任何產地日期資訊的豆子,如果是專業的烘焙師能不能憑經驗烘呢?
如果可以烘,又可以烘得好,那是怎麼做到的?

烘焙到現在的經驗也不多,就只知道一爆開始時要小火,烘出來的成品也不盡理想,什麼曲線啊理論的,
也只能是幻想,現實是火力不均豆子內生外焦,就像要炒菜卻連鍋鏟都拿反了,力不從心啊。
jasonboy999 wrote:
感謝您的推薦,小弟..烘焙到現在的經驗也不多,就只知道一爆開始時要小火,烘出來的成品也不盡理想,什麼曲線啊理論的,.(恕刪)


針對所謂內生外熟

有一本很銷量很好的 "咖啡學" (台灣生豆大盤商出的)
裡面有提到 畢式烘焙法
所謂畢式烘焙法 豆心比豆表熟 然後把畢式烘焙法的深焙形容得好像很了不起
又有深焙香味,又不失淺焙果酸

但是他只談到畢氏應該改良了他的烘豆機大火大風門(因該是要避免大火時產生的一些苦味氧化物累積?!)
至於如何烘卻沒有說明
(有人跟我要資料影本,我只影印第一頁,他說怎沒了,我回後面的我不認為有價值)
所以,我也不便猜測,只能說,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怎樣的溫度會產生怎樣的反應)
但歲月也毀抹去痕跡(烘太久甚麼味也沒了)

火力不足的話建議您減低每次烘焙量
如果有需要的話,溫度的操作反應也會靈敏很多

如果您願意試試我的方法
入豆後快速拉升溫度然後維持在 170 附近一段時間到豆子呈現黃褐色脫水狀(變硬,玻璃態)
也有助於把豆心烘熟

KCLin0423 wrote:
入豆後快速拉升溫度然後維持在 170 附近一段時間(恕刪)


這個 170 度是指豆溫嗎?
選 170 度有特別原因嗎?
常聽到一個講法是說發展期的溫度控制會決定最終的風味
這是不是代表把溫度控制在 170 度一段時間的用意是讓原本一般發展期提前到 170 度來做
還是只是為了讓豆表與豆芯可以達到熱平衡?
hrean wrote:
這個 170 度是...(恕刪)


抱歉沒說明
應該是爐溫
在烘焙腔正中間

以這個溫度
180-200 間會發生一爆
21x-22x 會有二爆

之前拍給網友看得,給您參考,溫度較高那組是烘進二爆的


選 170 是故意要在一爆之下,
1.我是怕溫度太高下進行脫水過程會引起激烈的綠原酸水解(有人說是200度以上)
2.梅納反應與焦糖化反應的最佳溫度在180左右(或以上,記憶中),當除水到一定程度,剛好銜接最佳的梅納反應與焦糖化反應,期待有更多的時間給這兩個反應
接下來的一爆之後是烘焙的畫布,個人有個人的手法與風味
各種香酸在這個階段形成,也在這個階段裂解與揮發
所謂的咖啡味也是在這個階段到二爆區間形成
個人自己發揮囉
在我的觀點,更深的二爆主要是要得到油脂的香氣與口感
有人喜歡更深的類黑精味道表現(我是不喜歡)
以上是我記憶中的資料,詳細請看我上面寫的那兩本書
KCLin0423 wrote:
特別是厚鍋更難拉溫...(恕刪)


玩家跟營業用是不同的觀點
營業為求穩定複製性 玩家求可玩性

厚鍋好處在於讓滾桶不容易過燙
複製性也高
甚至用雙層鍋的也有
滾筒慢熱不是問題 熱風溫度有上去就沒問題

開大火 善用熱風來包覆均勻烘焙


酸澀味 保留過多的水進梅納就容易發生




jasonboy999 wrote:
感謝您的推薦,小弟...(恕刪)



關於烘豆 國外也很多資料可參考
挑選自己喜歡的風味路線 然後去找該領域的專家學

如果經驗這麼容易被學走 那人人都是世界冠軍了
即使是世界冠軍 也會有烘壞的時候

真的有興趣 一步一步來吧




hrean wrote:
這個 170 度是...(恕刪)


有興趣就去找資料 或是去上課
觀念會補齊比較多
(但就是觀念補齊 成事還是在個人)

熱機次數
脫水 梅納 一爆 二爆
入豆溫 回溫點 轉白 轉黃 轉褐
含水 密度 水活性 表面結構
時間 火力 風門 失重率
DTR 出豆溫 烘焙程度
ROR 酸甜平衡 梅納程度


至於熱機的問題 主要降低前幾鍋的誤差
(當然也看機器而定 小熱風機 浮風機基本上沒法熱機)
以及提高周遭零件的吃熱狀況

冷機烘不是不行
假設你對豆子很熟 機器冷機前幾鍋的特性很熟
那你 或許 有機會可以克服誤差達到高複製性 達到你想要的風味
同時 你還要參考當天天氣的誤差 濕度的誤差

如果是玩家 那就無妨
你要二烘三烘十烘都可以 反正不是營業用途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KCLin0423 wrote:
針對所謂內生外熟有...(恕刪)


您的170度對小弟來說很有參考價值,原來還有這種作法,下一鍋想試著烘烘看,
看了您的圖表,發現在170度時上升10度竟可以花2分鐘,有注意到加開了風扇,
如果是又要維持大火,這溫度的控制可不簡單啊,

不知小弟這樣理解對否,快速昇溫的目的是要給豆子快速累積足夠的溫度,
2分鐘是給豆子足夠的時間讓溫度傳遞給內芯熟透、您的大風火應該也是讓水氣加速排出,
而控制在脫水完畢後(約是2分鐘),才進入梅納反應是不讓豆子產生水解反應,
這樣就可以讓豆芯熟又不產生澀感,不知是否對請指正。


chrono79925 wrote:
玩家跟營業用是不同...(恕刪)


您說的沒錯,烘豆的確是一門學問,小弟還接觸不久,才知道沒這麼容易。
有點像吃到好吃的牛排,冒出"啊,這在家裡可以自己煎"的想法,結果煎出來的牛排連狗都不吃。
只當作興趣,烘壞了就找找原因,下次再試試,在家自產自銷也蠻好玩的。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