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wrote:如果市場喜歡,未來...(恕刪) 如果可以,那就太好了,就像茉莉花茶一樣~不過,這些附加的香氣和果酸是否能經得起高溫高壓?我之前沖泡的都是很濃厚的香氣殘留在把手,而且不同店家來源的淺培非洲豆居然香氣十分相似,那麽我可以大膽推斷,這些香氣應該是豆子本身的味道,不是烘培師添加的。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在衝泡完敲掉咖啡餅後聞過把手的味道?
ec1214 wrote:如果可以,那就太好...(恕刪) 咖啡烘焙時添加香料有可能但應該是特定烘焙手法,我猜是說在生豆發酵處理時加進去的各種花果香…其實只要喜歡,至於香味怎來也不用太計較,但至少不要鐵齒,這是我經歷幾十年食品原料心得!
yk33tw wrote:簡單享受一杯喜歡的...(恕刪) 找到一段資料,轉發給大家參考:《烘豆大師告訴你─ 好苦》台灣人普遍的觀念是再苦都可以接受,就是不要酸,但咖啡的「苦」對我而言卻是某種程度的「瑕疵」。咖啡本身的苦度不高,苦味來自烘焙,通常是焦了才苦;深焙不是不好,但炭燒咖啡是用炭火去燒咖啡,跟把咖啡煮成炭不同。也有人喜歡喝咖啡的苦味,但就像烤焦的麵包不該吃一樣,為什麼要把烤焦的咖啡豆喝進肚子裡?記得,「表情很重要」,一旦咖啡有異味,大概可從喝者的臉部表情略知一二,閃也閃不掉。有些店家會把咖啡豆「烤焦」說成咖啡「香濃」,真是如此嗎?喝咖啡要喝得健康,才是真享受,所以先辨別咖啡有沒有焦苦──焦苦的咖啡絕對是不好的,再去聞聞看、嚐嚐看咖啡有沒有泥土味、熟爛的果味,甚至霉味、消毒水味……如果有,千萬別喝。浪費一杯咖啡,總比糟蹋身體好,對吧?(文章來自:當命運要我成為狼 p252,圖:Ru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