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的亂象就是..
賣家賣出的品質(烘+沖)到底值不值那個價, 其實一般沒評價能力的消費者很難評量, 買這杯的價值(這支單品表現符不符賣出的價值)
市面上其實也有太多打著某些單品豆的高貴價格(單一處理場/單一莊園/單一批次), 卻用廉價的生豆(單一產區營業用豆)來賣給消費者
cupping原則上算是以客觀公平公正為出發點設計的評鑑 (如M大提供的這張SCAA系統), 咖啡生豆的價值才有一個比較分數
但是到了市場上, 同一個名稱 (A店進的是COE等級的豆子, B店濫竽充數進一樣產區綜合豆等級的豆子), 豆單如果都只標示單一產區賣同價, 消費者要不嫌A怎麼賣那麼貴, 要不就是喝了B家覺得怎麼比便宜的還難喝, 完全沒喝過的就更喝不出所以然了
寫的詳實的店家的豆單, 風味敘述很多店家還直接照抄生豆的豆單(生豆商杯測的烘焙度明明跟市場銷售的烘焙度差很大, 保留跟強調的香氣就差更多了), 到底烘出來的能表現出來的剩多少? 這都關係到賣出的熟豆或是出杯價值到不到位 (M大po的這家寫的還算中規中矩的, 另一家的實在有誇大之嫌 XD). 某些雷店更誇張, 非洲幾支名豆都烘成中深, 還在敘述有檸檬, 咖啡花香的....
BTW......香氣的感官其實很敏感, 懷疑有一大堆香氣是人工添加的人, 去聞聞伊通街新鮮1週內的淺焙熟豆, 再去試聞其他如寮國/越南之類的豆, 你就會懂天然香氣跟人工香精分不分的出來了
mechtec wrote:
提供一些東西,讓大家...(恕刪)
先以自己的感覺來品嘗最快,
味道是主觀的, 東西本來就是有人愛也有人不愛阿..
以我個人的經驗(喝咖啡,買喇叭,買相機..等)
想發現其中的差異,有時不是循序漸進
是從上而下最快..
這個之後你再自己體驗就知道
->被最好的洗禮過,再碰觸其他的會明顯感覺出差異
缺點是...如果回不去就完了, ^^Y~~
我是沒這個問題 ,原PO會擔心的話從中等的下手吧
回到主題..
如網友們所說,要就先從基本開始,
然而挑豆子也很重要 ->不是貴的豆就是好的,
400`600元/磅的豆子就很不錯了
這區間比較有名的就是耶加,肯亞,安提瓜
但大部份的人是從深培豆開始喝
->我舅舅說咖啡味比較明顯
->深培豆比較沒酸味..
但你要喝咖啡,除了喝進去的味道,
我建議你要去品嘗它的喉韻
對..我說的就是品茶常在說的喉韻...
如上我舅舅說的那句話..那是杯子碰到嘴巴
進到舌頭感受的味道..
一般人喝咖啡也都會先嘗到這個味道..
來決定這咖啡好不好喝..
而喉韻是..吞下去之後,再從喉嚨裡跑出來的味道..
那些花果味,什麼香味,我才感覺的到
->個人感覺比較遲鈍..
比較簡單的方式可以把咖啡倒完以後,
去聞空杯的味道
->可以發現是甜味喔..這就是喉韻會嘗到的..
但光享受這喉韻, 250cc的咖啡我可以喝一整個上午..
先喝一小口,再忙自己上班的東西..等喉韻淡了..
再喝一小口..
以這樣喝下去, 外面一般的咖啡你就不會再碰了
因為只有剛喝有味道..喉韻是沒有的..
PS.在外面沒得沖時,我還是會喝citycoffee,星巴克
->這就是前面說的,不會很挑嘴的話,會比較好過 ^^Y~~
這樣持續喝久了之後,豆子新不新鮮跟烘豆人的口味
這時你會突然都分的出來(但這是主觀的喔..)
這時,你可能會每次只買半磅or1磅的新鮮豆
or只跟某人買他的豆..
最後想喝自己要的味道的話,就會自己烘..
所以我才會寫烘豆人的口味,而不是技術
->想烘豆的都是想烘出自己喜歡的味道
以上是自己喝咖啡的過程...
倒是沒辦法說出咖啡有什麼花香還是果香...
但我很享受自己挑的咖啡喔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