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那些豆子適合做義式(espresso) ? 順便問推薦的網路咖啡豆店家


KCLin0423 wrote:
參考看看
主要用意是避免類黑素的產生
一爆維持 190 度左右(其實溫度跟烘豆機很有關係,自己找一下較低溫達到一爆的方法)
不要進入二爆
紅褐色(Agtron 55 左右) 下豆
不過這樣烘培時間可能較長,會不會大量失去香味我不敢保證(所以我從來不做低溫悶蒸,下豆就火力全開直到一爆溫度)
如果要進二爆,在一爆後大火力,一樣在 Agtron55 左右下豆,可保有酸度(但是這個酸度不大有豆子的獨特性)


謝謝您的建議 , 這跟我想的拖火有一點類似 , 直火洞洞薄鍋玩拖火難度不小

這樣的方式我有想過 , 只是我根據直火烘豆機的特性

我會採用 入豆 ~~ 一爆 都是風火不變 , 至於多少抽風跟火力就不討論

開始一爆的時間可以根據前期火力來調整 9分鐘~12分鐘 都是我會用的時間

一爆之後水氣大量噴發 , 此時風火一樣沒變

ror走向仍是往右下發展 豆溫上升狀況受到水氣阻礙 , 火力不適合降低

否則會變成火力不足 , 一分鐘的ror可以接近0 , 要過一分半左右才會進入彈跳點

選擇在彈跳點之前降火50%~70%(隨著前期火力而不同) , 拖到一爆聲音幾乎沒有再降火50%~70%

一路烘到接近二爆初就下豆

這點還要測試幾鍋才知道快火跟慢火的風味差異性



FZ6盧魚 wrote:
謝謝您的建議 , 這...(恕刪)


雖然我已經很少在這裡回文了
您既然寄了私訊點名我
我就必須要跳出來了(哈哈)

您問了一個很大,也是很小的問題
很大,是如果您對於烘豆還是人云亦云,不真正的瞭解背後的原因
這樣要解釋起來就是非常大的篇幅
甚至您還是不瞭解(因為您沒有喝到)
很小,是如果您已經瞭解背後原因,其實只要點一下您就瞭解了

我先嘗試問您一下
1.烘得愈深,是不是酸被破壞得愈多,酸度降低,苦味提高?
在義式沖煮,是不是味道會被放大?例如酸會愈酸?
如果以上皆是,那是不是烘得深一點就好?

2.烘得深的意義
一種是內外差很小, 都深
一種是內外差比較大,因此外面深了,裡面其實沒那麼深
如果這樣,裡面是不是還有酸?
這個酸放大了,你能接受嗎?
還是,有這麼一點酸,是不是有層次?

3.內外差的差異大小
您想想看烤牛排與燉肉(希望您會做菜)
烤牛排,要的是外酥內嫩,內外差大
因此大火快烤,時間短
燉肉,要的是軟爛一致,內外差幾乎一樣
因此小火慢燉,時間長

4.最後,回來烘豆問題
『追求最大化脫水又不能出現焦味』
您可否解釋您的想法?

給您參考

mechtec wrote:
我先嘗試問您一下
1.烘得愈深,是不是酸被破壞得愈多,酸度降低,苦味提高?
在義式沖煮,是不是味道會被放大?例如酸會愈酸?
如果以上皆是,那是不是烘得深一點就好?


烘得越深不表示味道比較好, 僅是確保完全幹掉水分而已, 還有燒焦的風險
只能針對加一堆奶還要有咖啡味的族群, 這也不是我要的
如何的烘深還得看方式

mechtec wrote:
2.烘得深的意義
一種是內外差很小, 都深
一種是內外差比較大,因此外面深了,裡面其實沒那麼深
如果這樣,裡面是不是還有酸?
這個酸放大了,你能接受嗎?
還是,有這麼一點酸,是不是有層次?
3.內外差的差異大小
您想想看烤牛排與燉肉(希望您會做菜)
烤牛排,要的是外酥內嫩,內外差大
因此大火快烤,時間短
燉肉,要的是軟爛一致,內外差幾乎一樣
因此小火慢燉,時間長


內外差大 不是我要的結果, 就單純說.. 水拿掉, 層次靠豆子本身
剩下的靠機器壓榨

mechtec wrote:
4.最後,回來烘豆問題
『追求最大化脫水又不能出現焦味』
您可否解釋您的想法?
給您參考


這次針對的客群是 ... 完全不能酸, 只能苦, 要尾韻, 要飽滿, 要厚實, 可以喝完讓味道停留30分鐘以上

又不能出現焦味, 也許羅豆適合他們這掛 ... 木質味 菸草味 可可巧克力

這邊都是老派的Espresso愛好者 .. 所以完全不同於現在的Espresso愛好者

另外costadoro的豆表並沒有出油, 而放置時間也超過三個月, 豆表看來是不到2爆密集, 頂多2爆初

所以我才接受另一個層面 完全不酸 又不焦 然後豆表又沒有出油 , 沒有輪胎味 烘焙味

所以另一個重點應該就是選豆的問題了 ...

這次主要用這兩隻當底
北蘇林東區 托巴湖塔皮恩島 黃金曼特寧 20+
印度 麥索金磚 20+
可能再搭配一隻花香的哥倫比亞豆子
FZ6盧魚 wrote:
烘得越深不表示味道..內外差大 不是我要的結果, 就單純說.. 水拿掉, 層次靠豆子本身
剩下的靠機器壓榨
.(恕刪)


您如果可以認同高溫脫水
建議您找一下最低一爆溫度
下豆後以最大火力直接到著個溫度略低處,在這個溫度略低處做脫水
由於長時間處在一爆附近,不會有內外相差過大的問題

至於 ROR =0
說實話,化學反應只取決於溫度
(他是一個閥值,或者說某個反應必須要越過某個位能障(potential)
我以前學過化工,沒有學過化學反應要控制 ROR 的理論,咖啡的資料也沒看過科學理論)
例如脫水 100 度,梅納 14x, 焦糖化 18x,19x 看你要的風味
不取決於溫度變化
我不明白 如果 ROR 對於"化學反應"有影響,那要如何以科學解釋(目前我也沒看到適當的解釋)

不過 ROR = 0 在物理上有失溫的危險性
表示輸入的能量有可能低於系統吸收的能量而造成失溫

所以,如果根據以上論述
只要在某個溫度之上
ROR = 0 只要小心不要失溫,應該是沒關係的

另外,有本書寫過,烘培較深的咖啡之所以會比較醇厚
是因為,烘培較深的咖啡酸度較少,入口後比較不會引發唾液沖淡咖啡味道
所以要留有餘韻,酸味就不能多
給您參考

另外,較深的烘培用較低的水溫萃取,也可以避免苦味(較深烘焙細胞被破壞較多,較容易萃取,不需要像中淺焙那樣的溫度,可避免分子較大的苦味分子釋出)

附上烘焙化學反應圖供參考 其中 CQL VCO 與 類黑精(高溫梅納反應的生成物,帶焦味) 是主要苦味來源

FZ6盧魚 wrote:
烘得越深不表示味道比較好, 僅是確保完全幹掉水分而已, 還有燒焦的風險
只能針對加一堆奶還要有咖啡味的族群, 這也不是我要的
如何的烘深還得看方式
內外差大 不是我要的結果, 就單純說.. 水拿掉, 層次靠豆子本身
剩下的靠機器壓榨


既然如此
答案不是您自己已經回答了嗎?
就是小火慢燉,整體烘焙時間拉長到15、16分鐘以上
(日系烘焙甚至常常拖到22分鐘,你也可以嘗試)
設定好您的烘焙度,把時間分配一下,不就好了?
風門就開小到中之間吧
其實已經不太重要,你的烘焙時間拉那麼長
該脫水的也都脫水了
火力不大
也不容易焦了


FZ6盧魚 wrote:
這次主要用這兩隻當底
北蘇林東區 托巴湖塔皮恩島 黃金曼特寧 20+
印度 麥索金磚 20+
可能再搭配一隻花香的哥倫比亞豆子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配豆是大學問

配豆,你的想法?

為什麼要用黃曼?
為什麼要用麥索?
為什麼要用哥倫比亞?
你想要這三支豆子帶出什麼風味?

花香?要用哥倫比亞?用中美洲豆子呢?例如尼加拉瓜的花香?甚至耶加?

另外的問題
烘焙愈久,香氣抽得愈多
你覺得你慢烘加深焙,花香還在嗎?

給你參考

KCLin0423 wrote:
您如果可以認同高溫脫水
建議您找一下最低一爆溫度
下豆後以最大火力直接到著個溫度略低處,在這個溫度略低處做脫水
由於長時間處在一爆附近,不會有內外相差過大的問題


這我認同

因為大火進一爆跟中小火進一爆 兩種我都有在用
最短一爆大概是入豆後過8分鐘(目標是淺) , 最長則調整過12分鐘的(目標是中深)

長時間處在一爆附近 , ROR的控制就變得蠻嚴苛的 , 上升幅度很小又必須維持微上升

目前打算採用中深的烘法 , 一爆時間約11~12分鐘 , 再進行遲滯控火

也會用淺的烘法 , 一爆時間約8~9分鐘 , 再進行遲滯控火

應該說我不想改變前期火力的配置方式 .. 順順的烘 .. 懶嘛 ...

所以只剩下一開始的火力決定正確即可 .. 然後就是一爆的處理

mechtec wrote:
既然如此
答案不是您自己已經回答了嗎?
就是小火慢燉,整體烘焙時間拉長到15、16分鐘以上
(日系烘焙甚至常常拖到22分鐘,你也可以嘗試)
設定好您的烘焙度,把時間分配一下,不就好了?
風門就開小到中之間吧
其實已經不太重要,你的烘焙時間拉那麼長
該脫水的也都脫水了
火力不大
也不容易焦了


日式烘焙應該是走投無路的選擇吧 ....
再怎麼久我都在16~18分鐘以內

mechtec wrote:
FZ6盧魚 wrote:
這次主要用這兩隻當底
北蘇林東區 托巴湖塔皮恩島 黃金曼特寧 20+
印度 麥索金磚 20+
可能再搭配一隻花香的哥倫比亞豆子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配豆是大學問

配豆,你的想法?

為什麼要用黃曼?
為什麼要用麥索?
為什麼要用哥倫比亞?
你想要這三支豆子帶出什麼風味?

花香?要用哥倫比亞?用中美洲豆子呢?例如尼加拉瓜的花香?甚至耶加?

另外的問題
烘焙愈久,香氣抽得愈多
你覺得你慢烘加深焙,花香還在嗎?

給你參考

因為手邊就只有這幾隻豆子, 其他的都跟水一樣 (一分錢一分貨)
在厚實度上黃曼最優秀 , 印度賣索金磚有類似羅豆的大麥風味 而不是該死的花生味
哥倫比亞是因為不想讓味道太單調而考慮的, 而這隻的烘法會保留水分, 再配豆比例上只占10~15%
先撇開配豆

我想瞭解您對烘豆的想法
因為您提出來『脫水』『一爆時ROR=0』『8分鐘1爆』『12分鐘1爆』....
你瞭解這麼做的原因嗎?

我問一下

如果我們把烘豆分為幾個階段
1.入豆到回溫點
這一段,豆子做什麼?
一種是關火入豆到回溫點再開火
一種是開著火入豆到回溫點
一種甚至是關火,到了預設回溫點開火拉溫度(這叫做soak)
差異?

2.回溫到轉黃(約140-150度)
這一段,豆子又做了什麼?
豆子為何轉黃?
為什麼要轉黃?

3.轉黃後到1爆
這一段,豆子又做了什麼?

4.一爆
一爆的原因?
如果瞭解一爆原因,你開風門,抽的是煙還是水?
在此階段,跑快一點與跑慢一點,對豆子有何不同?

5.一爆後到二爆
除了爆聲,豆子跟一爆前有何不同
這時期豆子又做了什麼事?

6.二爆後
豆子又如何了?
你想要到二爆後嗎?原因?

希望您不要覺得我都是問問題
把這些釐清了
你才知道您要怎麼烘豆

給您參考
mechtec wrote:
先撇開配豆
我想瞭解您對烘豆的想法
因為您提出來『脫水』『一爆時ROR=0』『8分鐘1爆』『12分鐘1爆』....
你瞭解這麼做的原因嗎?


淺烘焙時間短 受熱要充足 水氣才能確實帶走 , 避免草澀味 ...烘不熟會有生米味 .. 蔬菜味

中深烘焙時間長 受熱時間足夠 火力勢必要低於淺烘焙的配置 才能確保在一爆之後還有水氣能夠走完路程

ROR=0 這是意外, 前面說一爆之後馬上降火 但是火力降太多 ROR完全停止 .. 試喝結果是 風味發展不出來
那鍋奇怪的方式是中度烘焙, 大概在1爆末~結束就下豆了, 喝起來就是悶悶的

mechtec wrote:
我問一下

如果我們把烘豆分為幾個階段
1.入豆到回溫點
這一段,豆子做什麼?
一種是關火入豆到回溫點再開火
一種是開著火入豆到回溫點
一種甚至是關火,到了預設回溫點開火拉溫度(這叫做soak)
差異?

2.回溫到轉黃(約140-150度)
這一段,豆子又做了什麼?
豆子為何轉黃?
為什麼要轉黃?

3.轉黃後到1爆
這一段,豆子又做了什麼?

4.一爆
一爆的原因?
如果瞭解一爆原因,你開風門,抽的是煙還是水?
在此階段,跑快一點與跑慢一點,對豆子有何不同?

5.一爆後到二爆
除了爆聲,豆子跟一爆前有何不同
這時期豆子又做了什麼事?

6.二爆後
豆子又如何了?
你想要到二爆後嗎?原因?

希望您不要覺得我都是問問題
把這些釐清了
你才知道您要怎麼烘豆

給您參考


我的烘焙方式 一火到底 一風到底 , 我自認完全不了解這些理論跟資訊

所以越簡單越好 , 丟進去 .. 一爆 .. 降火 .. 下豆 .. 冷卻

頂多再入豆點做手腳 , 熱鍋 降火 入豆 回溫點 升火到設定位置 然後就是等待一爆

FZ6盧魚 wrote:
淺烘焙時間短 受熱要充足 水氣才能確實帶走 , 避免草澀味 ...烘不熟會有生米味 .. 蔬菜味
中深烘焙時間長 受熱時間足夠 火力勢必要低於淺烘焙的配置 才能確保在一爆之後還有水氣能夠走完路程


水氣帶走,為何就可以避免草澀?
所以言下之意,是淺焙豆脫水要多脫一點?豆子要乾一點?

那為什麼深焙豆就不用?

你可能覺得我問了蠢問題
因為您不知道從哪位老師那裡學到這樣觀念

我解釋一下
咖啡生豆內的水,有三種,但撇開化學鍵結的bond water
剩下有兩種:固定水immobilized water與自由水free water
我本來要解釋的
但發覺博平客的網誌講得比我好
建議你可以搜尋一下:博平客、自由水、固定水
(不給連結是因為mobile01好像會刪)

如果看懂,就知道
1.一爆前脫水是脫自由水而非固定水
2.梅納反應的適當水活性區間在0.65-0.75
代表如果你要進行適當的梅納反應
你要把自由水脫掉一些
不會因為你是淺焙或深焙而有不同
除非你深焙豆不做適當梅納反應
(適當:就是梅納反應走到我們想要它走的地方)
3.一爆,是細胞壁的崩解破壞
所以是固定水大量脫離
固定水也脫離了,那一爆後豆子在幹嘛?
4.那二爆,又是怎麼回事?

給您思考看看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