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誠工作室 wrote:
改變流速,就有可能會...(恕刪)
大大很有實驗精神喔~~~值得嘉獎~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之前測試的一些心得感想....
在分水孔的滴與不滴其實牽涉到上層水壓的問題
我也曾經很執著於所有的分水孔都必須滴水.....
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弄錯方向了.....
因為全部要滴水..上面的水壓必須夠大..所以活塞的進水量就要夠..
但是這樣會造成萃取不足的問題~~
另外的方式就是分水孔的孔徑擴大...
但是這樣會造成下方萃取層的咖啡粉被攪動的太厲害...味道會雜掉..
況且在一個不到7公分的範圍裡,差異1~2公分的分水孔..其實哪一個在滴並沒有甚麼差異性~
所以應該是要把重點放在整體的萃取速率上才是重點
必須讓下層的萃取層都保有一致性的水量
且在萃取前段是以較大水注的澆注..讓香味及醇味可以逼出
配合半密閉式的萃取層
這樣才是對的方向...
而後段的苦味及澀味就剛好符合水杯少量水及低水壓的特性
拉出它的層次感即可
這是大叔在測試上的一點小小心得
和大家分享............

不必擔心清潔的問題~~
因為濾網夠細,且不是單純的細網而已(它的織法不同)
材質表面我也另外處理過
所以.........直接下層拿去敲出咖啡粉
(上層水杯一直都是乾淨的)
直接水沖一沖就好了.......
如果使用深焙豆...用個幾次再稍微細心的清洗一下即可!
這點因為大叔已經給蠻多人測試過了
所以很有信心!!
他們也對於不會卡粉的金屬濾網很驚奇耶....
哈.......

david chen wrote:
因為濾網夠細,且不是單純的細網而已(它的織法不同)
材質表面我也另外處理過...(恕刪)
那天有機會試用了一下david的新發明
跟產品初次見面
的確有感覺到精品的感覺
整體觸摸的質感與外觀,還有金屬材質的感覺
的確是有下過一番功夫的
而在上壺的按壓設計
與前幾代的按壓觸感來說,改進完美了非常多
而這次試用
在清潔方面的確讓我印象深刻
我們使用我自己烘焙的日曬耶加畢洛亞
約一爆密集左右下鍋的豆子
16g沖煮200cc的咖啡汁液
因為產品是使用金屬濾網的關係
所以,杯子上有一層薄薄的油脂
而咖啡溫度並未實際測量
但使用啜吸入口剛好
沖煮並飲用完畢後
閒談約莫15分鐘左右才進行清潔
清潔的方式是直接在水龍頭上
將下壺反覆沖水幾次而已
沖水後,我沒有在下壺看到一顆咖啡粉渣(包含細網)
另外,我想到油脂的問題
所以,也用手指下去觸摸內緣
發現沒有想像的油脂感
後來我問了david這個問題
當然,如他所述的"有經過一些處理"
至於是怎麼處理的,我就沒多問了
希望可以讓大家瞭解一下
第一線使用者的心得感想
也讓這麼好得發明
得到更多人的喜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