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Kinu M47 手沖版的內刀盤

scorpioliu wrote:
因為M47標榜用莫氏錐度原理設計它的刀盤、支架與桶身結合的方法,可以自動校準中軸。...(恕刪)

S大, 您好:
方便請教這邊的原理嗎?

在網路上做了許久的功課, 還是不懂M47如何做到自動校準中軸, Orz
是組裝時就會自動推擠校準了嗎? 可是看網路上的組裝影片似也沒有強調推擠的動作, 讓支架移動到正確位置?

看使用手冊的拆解圖, Classic/Simplicity與Phoenix似乎是差在中軸支架能否拆卸, 是否這邊是其能Auto-Centering的差異點?

又, 與Lido<->Pharos類似, M68似乎也沒有所謂的Auto-Centering功能?

好奇寶寶亂發問, 若有冒犯請海涵

補:
或許錐度是做在外刀盤,支架與桶身間? 剛發現在Classic使用手冊上的圖在這邊居然還特別畫出角度, 只是這樣的配合能調整的範圍有多大??


又,未使用莫氏錐度原理的Phoenix使用手冊上桶身是垂直的.

補2:
Q1:這種莫氏錐度原理的Align是2D(XY)還是3D的?(下支架/外刀盤是否會因內刀盤/中軸推擠而傾斜?)
Q2:若換手沖內刀盤, 是否應加下支架與外刀盤敲鬆, 重新組裝(推擠)以自動校準?

補3:
Traveler版使用手冊, 分解圖並未畫出下支架/外刀盤, 但有與Classic相同
"Perfect centering due to Morse Cone Principle"說明
Q:Traveler版下支架/外刀盤是否可拆解?
另, 從Traveler影片0:16可看到設計剖面圖, 也可看到桶身壁上厚下薄錐形的設計. : )

補4
"補2的Q1:這種莫氏錐度原理的Align..."
=>
"錐度最大的功用→對準中心,...... 莫氏錐度就是前人經分析後將其系統化整理的自鎖性錐度應用."
chan.chenhao wrote:

S大, 您好:
方...(恕刪)


c大您客氣了,我也想不透他們宣稱的中軸自動校準是什麼樣的機制,如果知道我在上面的回文就會提啦


推測兩種可能:
一是它的兩個中軸支架,雖然有錐度,但是是兩端小面積,可能緊迫後還能微幅旋轉(由磨豆機側面看)讓中軸可以同心,但這點我沒拆過M47無法驗證只是瞎猜,而且12磁石版開始,拆卸用的金屬棒就沒有附了,大概原廠不希望消費者拆吧。

另一就是超高精度,零件緊迫後什麼都不用調,中軸即與刀盤自動同心吧

記得板上有CNC加工專業,還希望了解的大大能解釋囉。
scorpioliu wrote:
推測兩種可能:...(恕刪)

謝謝S大的回覆資訊

若Auto-Centering是如第二點所述的超高精度, 只使用錐配合來各自對齊各部件與桶身的中心線, 而非是使用金屬型變或旋轉部件角度, 讓各組件的公差配合, 再更精確的調整中心線來減少整體偏移量的話, 那, 似乎就沒這麼神奇了. : )

(圖From上上樓所提Traveler影片)
假設 紅:中軸[上支架]中心線,黃:下支架中心線,綠:內刀盤中心線,灰:外刀盤中心線[線角度只是示意]. 本來想像中的Auto-Centering是可把這四條線拉齊, 所以一直覺得這功能很厲害...
看到國外的一些評論,這個手沖內刀盤好像沒有什麼傑出之處
V60C40K155 wrote:
這個手沖內刀盤好像沒有什麼傑出之處

或許是光換內刀盤的效果不如預期吧?

通常刀盤組要內外刀盤互相搭配 才能達到加成作用
剛去超商贖回手沖內刀。

馬上換刀試試。粗細刻度和原刀盤不一樣(歸零點也不再剛好指著零),退45格比原先的退45格粗很多。

才玩一次不好說太多,感覺是平衡往前移,比較活潑。差嗎?第一泡的感覺不會。
討論這個手沖內刀盤的真少,許多人都在用了,不知跟C40的手沖比較起來如何?有M47的還有需要再買這個手沖版的嗎?
V60C40K155 wrote:
討論這個手沖內刀盤的(恕刪)


手沖內刀比較讓人想抱怨的是,研磨咬豆效率差,少了原始版本爽快的手感。

最近喝有花香味的衣索匹亞水洗豆,這方面的表現不錯,乾淨優雅。
請教各位大大,用m47 手沖內刀盤刻度大都調到多少?感恩謝謝。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